武陵观察网 历史 文化繁荣促进经济发展,唐代孝文化为何成为唐朝经济的“催化剂”

文化繁荣促进经济发展,唐代孝文化为何成为唐朝经济的“催化剂”

杨国枢先生曾言:“传统的中国不仅是以农立国,而且是以孝立国。”从一种美德到一种统治工具,孝文化与古代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

孝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根本精髓,在我华夏大地源远流长,自孔子始,儒家学者们就锲而不舍的推崇“以孝治天下”,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一刻起,“以孝治天下”便成了历朝历代的基本国策,煌煌哉绵延了两千年……

唐朝作为封建社会的顶峰,对孝文化更是推崇备至。有唐一代,绝对是我中华历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惯性忽略中晚期)不仅武功隆盛,兵锋披靡,更是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万国来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千年前的盛世帝国至今还让人无尽遐想。

那么,唐朝统治者如何推崇孝文化?孝文化如何又催化了唐朝经济呢?

一、相辅相成,互为温床

新唐书记载“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隋末大动乱,致使整个中国损失了三分之二人口,物价飞涨,经济濒临崩溃,刚刚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危机四伏,应运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发展,孝文化契合实时的发展需求。

1,巩固基础,实行均田制

比如一个成丁,可以由国家分配100亩地,其中80亩口分田,死后国家收回,20亩永业田,可由子孙继承,重要的是也可以转让他人。在土地就是命根子的农业社会,无疑促进了儿女对父母的悉心供养,促进了孝文化的发展。

2,刺激生产热情

毫无疑问古代生产力低下,生产条件艰苦,孝文化能大限度激发人们的生产热情,一个孝顺的儿女会为了父母得到更多一点的物质改善,而用尽自己的最后一点力气。即便是物资充足的现代,也会有人为了父母更高一点生活质量而没日没夜的加班。客观上更多的创造了社会财富。

3,促进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社会稳定。唐代也是以农为本,这个农和各个封建朝代一样也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的自耕农和手工者构成了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一个父慈子孝的家庭为社会提供了最基层的稳定因素。

二,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杜佑通典记载“天宝十三年,唐有户九千九百二十万,五千二百八十八万余口”。据考证,由于当时已经隐户私户严重,实际户数至少1300万以上,人口不低于8600万。唐玄宗天宝十三年是大唐经济繁荣的顶峰。

百年间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爆炸。初唐的均田制,奠定了经济繁荣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租庸调制税赋制度,国家逐步发展,完成原始积累,最终走向繁荣,迎来了盛世。

1,小循环

孝文化促进了经济繁荣,经济愈繁荣就愈滋养孝文化。人民愈安乐,社会就愈稳定。如此形成了良性循环,就像一个雪球越滚越大。虽然,在天宝年间,田庄经济已经逐步取代了均田制,但孝文化在这段进程中的催化作用不可抹杀。

2,大循环

国家的繁荣,还需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作为保障。大唐武德充沛,势力范围远及中亚,经济的良性发展保证了国家财政的充沛,国家富有保证了一支强大武装的持续存在,而强大武装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在均田制基础上,大唐实行府兵制。小农经济的父慈子孝阖家欢乐的自耕农家庭是府兵源泉的主体。全盛时全国大小627折冲府,兵力维持在五六十万。

府兵的一个特点是,免赋税但武装自备。在唐初经济凋敝的情况下也是为了缩减财政支出,随着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国家的日渐富有,在唐全盛时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瓦解,募兵制出台的情况下,国家依然有能力纯靠金钱供养一支五六十万的强大武装。

此时,统治集团对孝文化的需求也有了升级。

三,统治需求,文化升华

孝经记载“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儒家的核心文化里,忠孝是不分家的。小孝是亲,大孝忠国。儒家文化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把孝文化由小孝升级到大孝,由事家升级到忠国。

1.固化思想

西周立国就确立了宗法制,礼记大传记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孝文化升华有了根本的制度依据和上升通道。形式上,以宗法制为基础确立了分封制,固化了阶级思想。

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邦,卿大夫有大家,士与平民有小家。反过来,小家集为大家,大家集为国邦,国邦集为天下。那么,孝小家的同时要孝大家,孝大家的同时要孝国邦,孝国邦的同时要孝天下。

同时,为国可舍家,为大家可弃小家。孝文化升华到了忠文化的至高层面。历代统治者屡用不爽。小家稳则国家兴。历史有它的局限性,禁锢的阶级思想,无疑适时顺应了统治需求,促进了国家稳定发展。

2,强化内涵

因为统治需求,孝文化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并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往往帝号里都少不了一个“孝”字。两汉魏晋,举孝廉才能为官,民间至孝者能声名远扬。

到了唐代,孝文化已经是集大成者。唐帝国的君王们为了更好的享受孝文化带来的利益,更是赋予了孝文化更深定义,孝文化由基层美德,扩展到高层次奢侈品。

唐会要·谥法上有载“秉德不回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五宗安之曰孝,从命不忿曰孝,几谏不倦曰孝,善事父母曰孝,亲睦其党曰孝,慈爱忘劳曰孝,博于备物曰孝,尊仁安义曰孝”。

四,竭力推崇,深掘红利

唐代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无不对孝文化推崇备至。除了奉行传统的“以孝治天下”,还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由上而下弘扬孝文化。

1,树立榜样

唐代对民间至孝之人不吝旌表,给予很高的待遇和荣誉,甚至官方察考孝子事迹,以供表彰。比如“露乌呈瑞”的林攒,“唐德宗赐命立双阙其闾,旌表门闾,举宗皆免徭役,时号阙下林家”“吮痈陈情感地天”的支叔才,全唐文记载“高宗时,表异其家”

2,身体力行

除了表彰民间孝道事迹,唐朝皇帝也躬身垂范,亲自参与到弘扬孝文化的行动中来,德宗,宪宗都是有名的孝子。唐高祖立国伊始,就颁布了“旌表孝友诏”,鼓励孝道文化。

“孝经”被唐朝皇室奉为圭臬。太宗李世民曾多次书孝经。玄宗李隆基以皇帝之尊为孝经作注,并用隶书亲自抄写,由太子李亨篆额,刻于石碑之上,留下国宝“石台孝经碑”。

3,法律化

唐代一度恢复两汉时期的举孝廉制度。孝道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准绳之一。当然这个由来已久,不是唐代的特例。历代统治者无一例外的认为,忠臣必出于孝子。这与孝文化也完全契合,小孝是大孝的基础建筑,孝小家的人才能忠国家。

到了唐朝,关于孝文化已经上升到了法律层面。唐律将不孝列为十恶之一,与谋反等大罪同列。

结语

孝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顺应了时世,到了唐代已经是集大成者。无论作为一种美德,还是一种统治工具,都功不可没。恢复生产秩序,营造和谐氛围,社会稳定,为唐代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千百年的发展,孝文化也出现很多阴暗的东西,我们现代应以史为镜,摒弃其阴暗面,传承孝文化的美德,为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群策群力,再造一个盛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经济,需求,国家,封建社会,文化,统治,唐朝,天下,的发展,消息资讯,经济,文化,孝国邦,唐代,孝文化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经济,需求,国家,封建社会,文化,统治,唐朝,天下,的发展,消息资讯,经济,文化,孝国邦,唐代,孝文化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经济,需求,国家,封建社会,文化,统治,唐朝,天下,的发展,消息资讯,经济,文化,孝国邦,唐代,孝文化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