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9年(唐朝武德二年),唐高祖李渊遇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麻烦事,东突厥的始毕可汗派使者给李渊送了一封信,要李渊立刻杀掉逃往在唐朝的前突厥可汗曷娑那可汗。李渊左右为难,如果杀了曷娑那可汗,会显得很不厚道,如果不杀,无疑得罪了东突厥。
当时唐朝刚刚建立,群雄逐鹿中原,李渊根本没有实力和东突厥抗衡。最后,这件事被李世民“完美”解决,但李世民的处理方式充满争议,这件事还要从头说起。
隋炀帝时期,西突厥曷娑那可汗屡次侵犯隋朝,隋炀帝十分头疼,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隋炀帝承诺要和曷娑那可汗和亲。没想到,曷娑那可汗的叔叔射匮可汗也想娶隋朝公主,于是隋炀帝便怂恿这叔侄俩内斗 ,最终,射匮可汗打败了曷娑那可汗,曷娑那可汗抛妻弃子,逃到隋朝,开启了自己的流亡生涯。虽然如此,隋炀帝杨广也没有失信,他把宗室女信义公主嫁给了曷娑那可汗。
曷娑那可汗在隋朝度过了8年流亡岁月,8年后(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东之变,勒死了隋炀帝,李渊趁机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曷娑那可汗失去隋炀帝的庇护,无枝可依,最后历经万难,从洛阳逃到长安,归附李渊。因为他毕竟是前突厥可汗,李渊待曷娑那可汗如上宾。但好景不长,第二年,西突厥和东突厥短暂和好,委托东突厥的始毕可汗向唐朝索要曷娑那可汗。
李渊和东突厥关系密切,当初李渊起兵时,东突厥还曾派5000兵马帮忙。如今,始毕可汗写信来要李渊杀一个突厥的“叛贼”,李渊焉能不给面子?但如果李渊真杀了曷娑那可汗,那就显得很不仗义。于是,这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李渊很纠结,于是找群臣商议。
当时以裴寂为首的大臣建议:
“保一人而失一国,后必为患。”(出自《资治通鉴·唐纪三》)
意思是,为了保曷娑那一个人,而得罪一个强大的东突厥,会给将来留下巨大隐患。裴寂的话,得到众多大臣的认可,大家都认为杀掉曷娑那可汗才是上上策。
这时,秦王李世民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资治通鉴》云:
秦王世民曰:“人穷来归,我杀之不义。”……引曷裟那那入内殿,既而送中书省,纵北突厥使者杀之。
意思是,在众人建议杀掉曷娑那可汗时,李世民说了一句公道话,李世民说:“人家走投无路,才来投奔我们,如果我们杀了他,将陷我们于不义。”
接下来,李世民把曷娑那可汗带入内殿,然后将他送到中书省,没想到,李世民早就让始毕可汗的使者在中书省等候了,曷娑那可汗刚到中书省,就被突厥使者杀掉了。可以说,是李世民故意把曷娑那可汗送到虎口的。
在有些人看来李世民此举,言而无信,甚至有些“缺德”。李世民当着众人的面说“杀之不义”,为何紧接着就把曷娑那可汗送到突厥使者的刀下呢?
其实,作为政治家,李世民的做法无可厚非。李世民当众答应不杀曷娑那可汗,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相信李家父子。然而,李世民最终还是把人交给了突厥可汗,让曷娑那可汗是在突厥人的刀下,突厥人内部解决此事,这样,就和唐朝无关了,这是一个很高明的做法。
其实,李世民出尔反尔的事情,远不止这一个。贞观年间,李世民再一次用“言而无信”,害了另外一位可汗。事情发生在贞观十五年,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向唐朝求亲,李世民答应将第十五女新兴公主嫁给真珠可汗。后来,蕃将契苾何力劝李世民:“薛延陀在塞北兼并东突厥的余部,拥兵20万,如果唐朝和他联姻,他一定打着唐朝的旗号继续扩充势力,薛延陀越强大,对大唐北境的威胁就越大。”
李世民听完契苾何力的话后,决定悔婚。但答应的事情又不能明说,于是李世民找借口,向真珠可汗索要10万牲畜做聘礼,并且把婚期定在冬天。真珠可汗为了娶到唐朝公主,大冬天赶着10万牲畜来唐朝娶亲,半路上牲畜冻死大半。李世民以“聘礼不足,对方诚意不够”为由,取消了这桩婚事,真珠可汗回到草原上,被部落人耻笑,没脸见人,第二年就郁郁而终了。
司马光曾评价李世民悔婚的事情:
“去食、去兵、不可去信。唐太宗既许之矣,乃复恃强弃信而绝之,虽灭薛延陀,犹可羞也。”
司马光认为,李世民屡次言而无信,是羞耻的行为。
李世民虽然出尔反尔,但还是有许多后人向他竖大拇指。毕竟,对于政治家来说,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维护国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