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开国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应该是最低的,是不折不扣的数代贫农家庭。与他相比,一向被视为出身低微的汉高祖刘邦都可算高不可攀了,毕竟刘邦家至少是当地的富户地主,还能当上基层官吏。而朱元璋幼年时只能在家种地,遇到灾荒时就家破人亡,不得不到庙里当和尚,后来甚至和尚也当不下去,流落四方乞讨度日。晚年他感慨自己早年的苦难生活时,写下了“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的语句,并追忆逝去的亲人而至于痛哭流涕。可能正是由于感怀早逝的父母家人、有心补偿的缘故,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对自己幸存的亲属和子孙在待遇上都非常慷慨。
这一点和他对朝廷的各级官员们的苛刻待遇形成了鲜明对比。明朝的官员可能是历代官员中俸禄最低的,即使做到太师、太傅、太保这样的顶级官员,其月俸禄米也不过八九十石,年俸不超千石;而作为基层地方官代表的七品县令,月俸只有七八石,而且这点禄米官员真的拿到手时,还会打些折扣或者用其他乱七八糟的实物冲抵。而与之相比,官员们要从事的工作非常多,特别是州县基层官员,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更重要的是,朝廷在基层编制给出的辅助吏员的名额非常少,根本无法满足地方治理的需要。这就让地方官们不得不自费招募更多的不在编吏员,由于对繁杂的地方事务不能样样精通,还得自掏腰包聘请一些师爷等顾问来作为幕僚。
所以明朝的州县官员们如果只领取那点朝廷下发的俸禄,那是根本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的,也会让州县事务陷入瘫痪。朱元璋在位的时期对官员们的贪腐行为打击非常严厉,甚至有剥皮实草这样过激的措施,不过很多州县官员仍然会想方设法的截流税赋,这的确是因为不如此就难以生存的缘故。而朱元璋对地方官员如此苛刻,也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他的家人在淮河流域的大饥荒中沦为饿殍,虽然天灾是无可抗拒的因素,但是元朝地方官吏的贪赃枉法也大大的加深了灾难,这让朱元璋十分痛恨这样的官吏,他认为官吏就应该无私的为朝廷服务,不能有过多的私心杂念。
应该说明朝早期的官吏总体上还是比较清廉公正的,不过这是因为朱元璋的高压手段达成的,在官吏体系创建上他的安排是有重大问题的,特别是在地方州县上。唐宋的州县上除了地方主官外,还有相对完善的吏员系统,而且当时的地方官俸禄较高,自行征辟僚属之余,还足够他们养家糊口。而明朝官员的低俸禄和吏员的缺乏,让要想做事的地方官不得不自行捞钱来贴补,这就让官场风气恶化很快。很快火耗等正常赋税以外的灰色收入就成为官员们收入的主流,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到明朝中后期各种地方官吏的摊派更是让民间难以负担,虽然这是整个吏治失控造成的,但明朝初年对官吏设置和待遇的不合理也有很大关系。
和官员相比,朱元璋的子孙们不是亲王就是郡王,享受着超常规的待遇,他们的俸禄动辄以万石计,超出一品大员数十倍。更重要的是,明朝还推行早已落后于历史潮流的分封制,在全国给名城大邑都分封有宗室王爵,并给他们以大量的良田农庄作为日常用度开支。这些无所事事的宗室仅仅凭借自己的血脉出身就能获得远超各级官员的待遇,这种榜样无疑让官员对朝廷法度的敬畏大打折扣,心理上也更不平衡,很多人因此心安理得的大肆贪腐起来。更可怕的是,这些宗室经过两百年的繁衍后,形成一个庞大的阶层,吞噬了大量的税赋,也是明末财政总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