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借胡惟庸一案,一举废除传承逾千年的宰相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将国家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由此可见,宰相在古代封建社会之中,绝对算得上顶级大佬。然而时间回到唐朝,这样的顶级大佬,只不过是正三品官员,那么三品之上的一品和二品,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时代背景
一品与二品是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国家最高级别的行政官员,这早已成为民众的共同认知,唐朝年间也同样如此。
可唐朝和其他朝代不一样的是,为了防备官员权力过剩,对皇室造成影响,皇帝们便将一品二品“架空”。
像唐高祖曾经设立的天策上将,掌管国家征讨、总判府事等等,就因为权力实在太大,被逐渐削弱废除。
这就像诸多小说中出现过的“设定”问题,某个人物角色能力太过逆天,作者不得不予以修正。唐朝统治者们,便是这个作者。
所以后续一品、二品等官员,要么有名望无实权,要么直接安排给已经去世的官员,并美其名曰追谥。
这样一来,虽然宰相的行政权力没发生变化,但他名义上就比皇帝低了几头。当君臣争权的事情发生时,皇帝也就处于天然的优势。
官小而权大,古人将师出有名这四个字运用得淋漓尽致。不仅打仗要讲究师出有名,政治斗争也要讲究师出有名。
当然,唐朝数百年国祚中,倒也不是一次一二品大官都从没出现过。李世民时期的长孙无忌,就先被封为司空,而后晋升司徒。可这仅仅只是个例,完全代表不了唐朝官场。
一二品大佬
了解了一二品大佬的设立前提,理解一二品大佬的实际职务就更加简单。
正一品之中,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前文提到的天策上将。
其中太师、太傅、太保又称三师,即负责教导皇帝的老师。如果不具备足够的德行和声望,想都不要想。
不仅如此,由于权力过大,并且有天子老师的身份在,所以即便德高望重,皇帝也不会给自己找一个“枷锁”。于是三师职务,大都只能以追赠的方式,显现在故去的功臣头上。
至于太尉、司徒、司空,则又有三公之名,这几个官职倒是百官之首,只可惜有名无实。地位尊崇无比,却一点实权也无。好在古人追求名望,对三公的热情从未降低。
此外,正一品官员封号完毕后,还有皇室成员嗷嗷待哺。唐朝年间的亲王,官职上就相当于正一品,郡王、国公等等,则是从一品。
那么从一品的官员又有哪些呢?答案就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以及太子太保。与正一品相比,他们作为太子老师的身份出现,与天子在某种程度上平起平坐。
皇帝倒是乐于将这份荣耀分享给文武百官,只是就唐朝年间所有官员而言,依旧以空置为主。
倒不是没人满足条件,而是满足条件的官员事情太多,根本做不到前顾国家朝堂,后顾东宫宫房。
与一品官职相比,正二品和从二品虽然低了许多,却同样让无数官员穷极一生难以企及。
以正二品官员为例,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中书令等等,都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
原本唐高祖期间,也有官员担任过这类职务,可李世民曾经担任过尚书令,这导致后来再无官员敢有多余念头。
久而久之,尚书令等正二品职务,也就成了虚职。尚书省中的最高级别官员,也从名义上的尚书令,变成实际上的尚书左右仆射。
而到了从二品时,官员们倒是看到了一丝希望,可同样只是有名无实罢了。尤其是其中光禄大夫、开国县公、柱国等等,全是荣誉称号,不是立下大功,根本没有办法获取。
可真要立了大功,这些称号对官员的实际帮助也不算大,最终导致十分尴尬的局面出现。好在李世民贞观之治后,文武百官习以为常,大家都默认了这种独特设立的存在。
因此,唐朝年间的三品,依旧是普通人需要仰望的绝顶大佬。千万不要因为表面上的等级而看轻他们。
至于荣誉称号什么的,喜欢的人自会追求,不喜欢的人也乐得清闲,谁也不干预谁。或许正因如此,唐朝前期才没党争发生?谁又说得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