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世民打算立李泰为太子 李泰:我会杀掉我唯一的儿子

李世民打算立李泰为太子 李泰:我会杀掉我唯一的儿子

李世民一共生了14个儿子,其中尤以魏王李泰最得宠爱,号称“宠冠诸王”。李泰的封地一度高达22州,而且被特许留在长安-“不之官”。那为何最后登上皇位的是各方面都不拔尖的闲散王爷李治,而不是李泰呢?

唐太宗李世民

其实李世民一度是打算立李泰为太子的,可是李泰却说了一句,“我只有一个儿子,等我死之日,我会为了陛下杀掉他。”正是这句话,让李世民下定主意改立李治为太子。

李泰为什么要说那句话呢?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那句话的呢?

让我们一起梦回大唐,去感受一番当年储位之争的腥风血雨。

首先要说明一点儿,李世民虽然有14个儿子,但真正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也就那么几个,而这个资格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定。

一是出身:可能有人说了,出身不都是皇子吗?爹是一个爹,但妈可不一定是妈。正所谓“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妈不一样,资格也不一样。

唐朝的皇帝后宫共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后、妃、嫔、世妇、御妻,加上宫女一共是六个层级。起码得是嫔所生的儿子才有资格继承皇位,除非皇帝儿子太少。

二是自身:这个自身指的是在皇帝那儿受宠的情况,这方面可以从所封爵位上“窥一斑而知全豹”。虽然大家同为皇子,都是王爵,但是王也分三六九等。

首先是亲王和郡王的区别。顾名思义,郡王是一郡之主,亲王是一国之主。所以郡王一般是多字王,如庐陵王,临淄王等;亲王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一字并肩王”,用的是春秋战国时的古国名,比如齐王、鲁王等。

其次,同为亲王也是分高下的,而这个高下主要就是看这个“国”在春秋战国时的地位,所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国名就明显要比不知名的国名来的更为尊贵。其中尤以“晋王”和“秦王”为尊,杨广、李建成、赵光义都封过晋王,李世民封秦王。

三是年龄:在有多个选择的情况下,皇位的继承人不会选择年龄太小的,因为要避免“主少母壮”、“主少臣强”等“主少国疑”的局面。这个太小,一般是指15岁,即除非没的选,否则一般不会选15岁以下的。

根据以上三点,为了方面大家更为直观的了解李世民这14个儿子的具体情况,观棋自己做了一张表,看了表就一目了然了。

李世民皇子一览表

从表里我们可以看出,14个皇子中有资格争储的只有6人,这6人又分为2个档次。

第一档:老大李承乾、老四李泰、老九李治,三人都是皇后所生,属于嫡子。

长孙皇后

第二档:老三李恪、老五李佑、老八李贞,三人都是妃所生,属于庶子中地位比较高的,且自身王爵也较高。

争储的前提是建立在储君之位空悬基础之上的,而李承乾8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

太子,国器也。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太子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李世民也不例外。虽然他自己通过玄武门之变破坏了“立嫡立长”的规矩,但是他也同样找不出更好的立储方式,还是得秉承“立嫡立长”的原则,来试图稳定朝局。

事实上,立嫡长子确实是最为稳妥的方式,因为没人会去反对。

在这个原则之下,李承乾无疑是最幸运的,因为他既是嫡子,又是长子。

太子李承乾

如果李世民能够一直不折不扣的执行“立嫡立长”原则,李承乾估计会幸运到最后。

但是不幸的是,李世民犯了一个跟他爹李渊一样的毛病——给太子找了个同样是嫡子而且旗鼓相当的对手。

对于太子李建成来说,这个对手是秦王李世民;对于太子李承乾来说,这个对手是魏王李泰。

李世民能够成为跟太子分庭抗礼的秦王、尚书令和天策上将,是李渊培养的;李泰能够成为威胁太子地位的魏王,是李世民宠出来的。

所以李承乾被废后说:“我之所以走到今天,都是被老四(李泰)给逼的。”

其实李承乾一开始太子当的挺好的。这个挺好的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李承乾自己表现的很好;另一方面是包括李世民在内,大家都认为李承乾表现的很好。

《旧唐书·太宗诸子》中记载: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自此太宗每行幸,常令居守监国。

所以,一直到贞观十年,都不存在争储的问题,因为在这期间储君李承乾的地位很牢固,别人不构成威胁。

但是贞观不止有十年,而是有二十三年,前面十年李承乾表现的很好,不代表后面一直很好。因为前面这十年,他还是个孩子,大家对他的要求是对孩子的要求;而从贞观十年开始,李承乾十八岁了,已经当了十年的太子,也监国好几次了,现在大家对他的要求也变了。

这就像著名的《伤仲永》里的方仲永一样,年幼的时候,大家惊为天才,等到成年了,也就泯然众人矣。

贞观十年,对李承乾是一个人生转折点,对李泰也是个人生拐点。

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这一年,李世民大封诸位兄弟和儿子,除了太子之外,年纪稍大的皇子统统封王,李泰就是在这一年被改封为魏王的。

封完了王,李世民把成年的兄弟和儿子都撵出了京城,让他们去封地,把长安留给未来的储君李承乾。

李泰虽然是老四,但其实只比老大李承乾小一岁。贞观十年,李承乾十八岁,李泰十七岁,按照那个时候的标准,李泰也是成年人了。既然成年了,那就也要去封地。

可是李泰没去。

李泰自己当然没权利不去,而是李世民不让他去,因为李世民舍不得自己的“青雀儿”离开自己。

李承乾感觉有点儿膈应。

从血缘上看,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是一母同胞,绝对的亲兄弟。可这是帝王家,哪里有什么亲情可言?你把三个嫡子都留在京城,这不摆明了是让他们互相竞争吗?李治还好说,他这个时候才八岁,对李承乾构不成威胁;可李泰只比李承乾小一岁啊。

仿佛是故意的一般,同样是在这一年,李世民又做了一件让大家误会十足的事儿。

那就是李世民在朝堂之上把三品以上的官员狠狠的训斥了一番,理由是他们轻慢魏王李泰。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中记载:“隋文帝时,一品以下皆为诸王所顿踬,彼岂非天子儿邪!朕但不听诸子纵横耳,闻三品以上皆轻之,我若纵之,岂不能折辱公辈乎!”

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隋文帝的时候,一品官员都被皇子随便揍;李泰是我的儿子,也就是皇子,他要是想揍你们的话,也是能随便揍的,只不过是我不让他揍而已。你们居然还敢轻慢他?如果我放纵他的话,挨揍被侮辱的不是你们自己吗?”

三品以上的官员有没有轻慢李泰,谁也不知道,大概率是没有的。可能是对待李泰和对待李承乾的态度是有区别的,毕竟一个是君(储君也是君),一个是臣(王也是臣)。可是李世民这番话一说出来,大臣们怎么想?是不是以后得跟魏王走的近一些了?

李承乾感觉更膈应了。

但是这才哪儿到哪儿啊?随后的日子里,李世民对李泰的宠信更是与日俱增。

因为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爱好文学,喜欢藏书,还喜欢结交文人墨客。李世民直接下旨让李泰在府里设置文学馆,允许他自由引召天下学士。这就等于是让李泰奉旨招揽门客。跟当年李渊让李世民设立“天策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李承乾不光是膈应了,嘴里都开始冒酸水了。

贞观十二年,李泰开始主编名著《括地志》,于贞观十五年完成。这等于是又镀了一层金。

一边是父皇对自己的逐渐疏远,一边是蒸蒸日上的亲弟弟,一边是对自己要求更高的大臣们,李承乾感觉自己快变成肉夹馍了。

“这日子太难受了。去他妈的吧,老子是太子,未来的皇帝,我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看你们谁管的着我。等我做了皇帝,我更要好好享受。谁敢再管我,我就杀了谁。杀上几百人,我看谁还敢跟我瞎叨叨。”李承乾在心里怒吼着。(《新唐书》: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

于是李承乾开始释放心中常年被压抑着的叛逆。

先是,李承乾为了修建东宫的宫殿,征集了大量农民充当差役,结果耽误了农时。这在以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这是为政者所不能触犯的红线。

李承乾的这一做法,让李世民很是恼火。但是他忍了。

然后,李承乾又开始玩起了音乐,而且还是所谓的“靡靡之音”。要是李白这样的诗人整这一套,说不定还能成为佳话;可是你李承乾乃是大唐的太子,储君,你怎么能“玩物丧志”呢?

李世民更恼了,但是他还是忍了。

于是李承乾开始更加荒唐,他命人铸造了高八尺的铜炉和六只脚的大鼎,用来祭天吗?不是!用来煮肉,煮什么肉呢?煮牛和马。

这叫荒唐吗?如果这牛和马是自己的,或者是买来的,那不叫荒唐。可这些牛和马,是李承乾命人去民间偷来的。

你没看错,就是偷来的。

堂堂大唐储君,为什么要偷老百姓的牛和马呢?因为此时的李承乾不认为自己的是大唐太子,而是突厥人。这哥们儿又玩起了COSPLAY。

不但吃喝上模仿突厥人,李承乾在语言和穿着打扮上都开始向突厥风转化,他开始留小辫子,穿羊皮袍子,住帐篷。

然后没事给自己办个丧事:我试作可汗死,汝曹效其丧仪。

等手下的人按照突厥的传统,用刀割破自己的脸,表达了对他这位死去可汗的怀念与尊重之后,李承乾又忽的一下跳了起来说道:“等我拥有天下之后,一定要率数万大军到金城以西打猎,然后解开头发打扮成突厥人,去投奔阿史那思摩。假如让我当一将军,肯定不会落于他人之后。”

这哥们儿快疯了,李世民也快被他逼疯了。

那就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玩的更疯狂些吧。

于是“称心”出现了。

这只是一个称呼,专属于李承乾的称呼,而不是名字,因为历史上这个人并没有留下名字。

李承乾有子嗣,说明他本身并不排斥女人,但是他却跟这位“称心”同起同睡,感情亲昵,宛若夫妻。真不知道他是双性恋,还是纯粹为了给他老爸李世民添堵。

添堵是成功的,因为李世民终于忍不了了,他怒了。

天子一怒,未必就一定伏尸百万,但是让李承乾所宠爱的那一帮人,包括“称心”在内都人头落地,还是很轻松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李承乾一系列的荒唐做法,应该是在引起父亲的注意,试图把父亲的爱从弟弟那儿转移到自己这儿来。

可是引起父亲注意成功了,但是爱没过来,于是李承乾继续荒唐。他在家中腾出了一个房间,给“称心”塑了像,供起来,早晚焚香祭奠。同时又将“称心”的遗体埋葬在东宫的花园里,并且追赠官位,竖立墓碑,以示纪念。

父子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弥补,而是裂痕更大了。

这个时候,又出了一位助攻的。贞观十七年三月,齐王李祐谋反,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处于第二档的老五李祐。

造李世民的反,结果当然是失败的了。李祐也毫不意外的被赐死。

但是李祐的行为给李承乾提了个醒——儿子是可以造老子的反的。咱们的老爸不就是靠“玄武门之变”上位的吗?咱们也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

老爸你当年有尉迟敬德、有杜如晦、有张公瑾,我李承乾也有侯君集,有李安俨,有李元昌,还有杜如晦的儿子——驸马杜荷……

但是李承乾明显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李世民,他的“玄武门之变”还处在策划阶段,就破产了。

于是,李承乾被废了,储君之位空了出来,争储开始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千年后的康熙皇帝废了太子后,大臣们纷纷举荐八阿哥,然后呼声最高的老八凉了;李世民废了太子后,大臣们纷纷举荐的都是李泰,然后李泰也没能走到最后。

其实不需要众臣举荐,李世民本来钟意的就是李泰。

于是李世民叫来了李泰,跟他说:“朕打算立你为太子。”

李泰有没有当太子的心呢?贞观十年之前应该是没有的,但是从贞观十年开始,在李世民的一步步培养之下,他的奋斗目标就一直是太子。

等了许久终于等到今天,李泰一下子没绷住,激动的直接扑到了李世民的怀里,说出了观棋这篇文章标题里的那句话:“我到今天才成为陛下真正的儿子,这是我的重生之日,我只有一个儿子,等我死之日,我会为了陛下杀掉他,传位给李治。”(《资治通鉴》: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

李泰聪明了一世,糊涂了在这一时。他如果不说这句话,说不定他就是太子了,可惜他嘴欠。

有哪个皇帝肯杀自己的儿子传位给兄弟的?李泰可能那么做吗?

李泰为什么说这句话?不就是因为李承乾是太子,而李泰得宠所致吗?李泰这是在故意撇清。如果不想再来一遍惨剧,那就要么立李泰,废李治;要么李泰也不立。

于是李世民陷入了犹豫。

李世民想等等再定,可是等了七年的李泰不想再等了,他急了。

人一急,就容易做蠢事。聪明的李泰也不例外,他跑去恐吓了李治:“你和李元昌关系很好,现在李元昌已经伏诛了,你难道不担心你自己吗?”(《资治通鉴》: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

很多人认为李治懦弱无能,我想大概率是被他给骗了。不然他也干不掉权臣长孙无忌,也不会打下了整个大唐最大的疆土。

年轻的李治

李治这时才十五岁,但是他的表现胜过很多大人。他被李泰威胁后,并没有选择主动去告状,而是表现的很害怕。当然,他也可能是真害怕。

但总之,他的害怕被李世民看到了,于是李世民问:“你怕什么?”

李治一开始还不说,他越不说,李世民越想知道;他越晚说,李世民越信他。

拖到最后,李治说:“四哥吓唬我。”

李世民心里一下子凉了,李泰的前途也开始变凉了。

关键时刻,李承乾又补了一刀:“我本来就是太子,没有其他的欲望。但是李泰想做皇帝,经常跟大臣们商量一些计谋,所以我得想办法防着。现在要是立李泰为太子,正好合他的心意!”

李世民心更凉了,李泰的前途也更凉了。

再联想起之前众臣纷纷举荐李泰的情形,这叫什么?这叫结党!你现在还只是个魏王,就这么多人支持你。你成了太子,那还了得?是不是我这个皇帝就得变成太上皇了?

于是李泰彻底凉了。

李承乾和李泰争了七年,争了个寂寞;李治不争,嫡子的身份在那儿摆着,三个选项排除掉了两个,这选择题还用选吗?

#头条创造挑战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李世民,方面,唐太宗,地位,资格,儿子,太子,李承,李泰,消息资讯,李治,李世民,太子,李承乾,李泰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李世民,方面,唐太宗,地位,资格,儿子,太子,李承,李泰,消息资讯,李治,李世民,太子,李承乾,李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李世民,方面,唐太宗,地位,资格,儿子,太子,李承,李泰,消息资讯,李治,李世民,太子,李承乾,李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