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要下达命令时,都会写诏书,不过寻常百姓根本没机会碰到诏书,因此根本不确定诏书长什么样子,也不知道皇帝的字迹,那么古代人可以有机会刻以造假圣旨吗?实际上根本没机会,明太祖朱元璋避免出现假圣旨,特别想出1招应对。
▲朱元璋把圣旨上的“奉”,当成圣旨的防伪记号。(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一般人认为,圣旨大概就是半米的长度,但实际上,古代最短的诏书就有2米,最长可达4至5米,因此宣读圣旨这件事,一个宣旨太监根本没办法完成,必须有2至3人合力打开圣旨,才能宣读。
明清时期的诏书上面都有非常精致刺绣,这个刺绣技术是是皇家独有,一般人都没办法模仿也不能学,不然就会惹祸上身;诏书开头都是“奉天承运,天子诏曰”,而整篇诏书,最难模仿的就是开头的暗字“奉”,这个字是要依据祥云的位置而定,如同圣旨防伪标记一样。
另外,圣旨的材料通常是选用珍贵的布匹,有些还是从异国进口的,当时原物料来说,就足以劝退许多想要造假的人,因为这些布匹都是稀有资源,一般人根本找不到管道入手。
明太祖朱元璋自称法天道、承天命。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曾经说过:“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因而其诏书的开头,就是“奉天承运”,外朝则以奉天殿等三大殿及奉天门为主。
另外,明朝规定亲王、群臣上表笺,都得有“天眷命,统驭万方”或是“天受命,君师宇内”等字样,节日朝贺须用“天永昌”,皇帝郊祀称自己为“嗣天子臣”,其使用的音乐头一句就是“荷蒙天地兮,君主华夷”、皇帝结婚的纳采制词首句也是“朕承天序”,皇帝的宝玺则有“皇帝奉天之宝,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字样等等,都认为明朝政权的统治出自天意。
此时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从夫品级,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
明代诏书通常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或“诏曰”或“敕曰”)起始,末尾以“咸使闻知”。对照明太祖于韩宋时期令旨诏书,“皇帝称旨,吴王令旨”、“奉天承运吴王,圣旨”,可知,若不抬头其断句应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清承明制,其诏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中间为主要文字,结尾则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布告中外,咸使闻知”、“布告中外,咸使知悉”为多。“中”乃禁中,是京中宫廷,“外”是指外省地方。诏书以外,清代还有制辞(即制书)。其开头一般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云。
清代诏书多用大幅硬黄纸书写制成。所谓硬黄纸,是将纸放入黄檗汁浸染至灭白为止,以达到防虫灭菌的效果。诏书纸高约八九十厘米,横宽视文字内容长短而定,长者可达五六米,表里二层成长卷式样,虽大却十分坚固,不容易破损。
清顺治八年的圣旨
诏书文字为墨笔楷书,均为满汉合壁,汉文位于右方,竖行往左书写;满文位于左方,竖行往右书写,多用朱圈句读,与一般文书不加标点不同。
纸张接缝处正面正中位置盖有骑缝印,印用‘皇帝之宝’,正文之后另起一行偏上位置书写年号及年月日期,并骑年盖月,钤用‘皇帝之宝’。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