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星标★
清朝初年,
有个画家自号为“驴”,
他就是八大山人——朱耷。
八大山人朱耷
朱耷(dā),原名统鐢, 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等。江西南昌人,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是第九世孙。明亡后,遭国毁家亡之难,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23岁削发为僧,取法名传綮。由于长期积忧抑郁,遂患颠狂之疾,颠态百出。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朱耷除了在画上使用“驴”字款之外,还有“驴书”“个山驴”“驴屋”“驴汉”“技止此耳”等诸多相关题款或印章,而朱耷的耷字,也有大耳朵驴的意思。
八大山人仿黄庭坚书法,落款一个字:驴!
八大山人为什么要以“驴”为号呢?
除了有禅宗思想“骑驴觅驴”喻其在现象之外找真实,应当还有恨自己当了和尚无力对抗清政府的自嘲和讽喻之意,因为和尚被世俗骂为“秃驴”,而他做了多年和尚,于国无补,是一种驴子般的愚蠢行为。
文化人飞黄腾达时,当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时自然要选择漂亮有型的骏马为坐骑,呆头呆脑的毛驴何尝能入法眼?
但多数文人在多数时间都是怀才不遇的,经济上也大多窘迫,这时能有一头毛驴作为乘骑工具,已是相当不错。而这头驴还常常只能是疲驴、瘦驴、老驴、蹇驴,“雪花打帽风搅须,宽衣破靴骑蹇驴”。此时的文人与毛驴,可以说是惺惺相惜,“相看两不厌”了。
八大山人书《酒德颂》
▼
朱耷《刘伶酒德颂卷》纸本行书
手卷,纵25.7厘米,横531.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放大欣赏
释文: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怳)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三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令。
款识:右《酒德颂》,仿山谷老人书,驴。
钤印:驴屋人屋、浪得名耳
八大山人书法成就颇高,但被画名所掩,注目者不多。黄宾虹尝称“书一画二”,确为至言。他的书法藏巧于拙,笔涩生朴。
在早期独立的书法作品较少,主要是在画幅上的题款和题诗跋语。从这些书迹中可以感觉到,其在书法学习方面下过许多功夫,对楷、行、篆隶各种书体都有涉猎。
据王方宇先生考证,最初,八大山人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的行草,又转入黄庭坚的夸张开阔等,多方探索,再追寻魏晋人书法的气质,终于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锋圆润,又婉约多姿且厚重浑成,富有晋人气度。他的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笔法的改变。
这件作品无年款,但据王方宇先生的研究,署“驴”款的作品多出自于辛酉(1681)至甲子(1684)之间,此时朱耷六十多岁,正是他从董其昌转入取法黄庭坚的时期。该作厚重结实,转折处用笔刚劲,豪迈中显露锋芒,性情极尽挥洒放任,颇有山谷气势。
八大山人的书法风格到七十岁左右已基本成熟,其特点主要是:在用笔方面,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自然起截,了无藏头护尾之态,以一种高超的手法把书法的落、起、走、住、叠、围、回,藏蕴其中而不着痕迹。笔画饱满充实圆厚流畅,不故作提按顿挫和迟涩扭转,使线条具有一种粗放质朴和简单自然的趣味;在结体方面,则千方百计充分利用汉字的造型特征,对字形加以夸张的变形处理,其原则是外紧内松,尽量把字形外廓伸张,上、下、左、右形成对比,力避平正,然后再从不平衡中求得稳妥。这种做法体现出作为画家的他对造型能力的熟练把握和深厚修养,也使其书法在奇曲变化的面目中,散发出一股高古浑穆的典雅气派。
点亮【赞】+【在看】
美不要私藏 转发给朋友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载图文等稿件均出于公益传播目的。所使用的非本院原创,图、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我们尊重原创,如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 深圳市书法院
请点下面的 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