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1年前的今日,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历史作家陈卫平小时候就问自己的父亲,岳飞为什么不干脆消灭了宋高宗和秦桧,然后再北伐金国岂不是大快人心?为什么他宁愿赴死?
音频选自博雅小学堂APP
孩子提问大师回答:
辽国的耶律大石也想反抗金人,但是辽国的皇帝不听他的建议,就像岳飞抗击反而遭到陷害一样。为什么岳飞要做那样的选择?而耶律大石可以做另外一种选择呢?
陈卫平老师回答:
小朋友,你的看法很不错,岳飞在接到朝廷召他回来的命令的时候,他当然知道是主张和谈的势力左右了皇帝的决策。因此,才命令他停止北伐抗金,立刻返回朝廷。这个举动并不寻常,应该是很不利于自己的。
他之所以选择返回而不做出抗命的举动,的确是受到儒家提倡忠孝节义思想的影响。在民间传说里,岳母在他背上刺字的故事,无论是真是假,这个传说本身正代表了宋朝那个时代的普遍价值观——岳飞对母亲孝顺,对国家尽忠职守,奋勇维护国家。
所以如果要他抗命,或者是反叛,或者是逃离掉,都不会是他想走的路。岳飞至死都没有做出背离自己所相信的道理的这种行为,这才是他最让人敬佩的地方。
汉族是农耕的民族,世代相承的农田是自己的乡土家园,年复一年地收获粮食,养育了子子孙孙,固定的生活养成了安土重迁的习惯,稳定的君臣、父子、师友等等的伦理观念,是维系国家社会和谐的力量,谁也不愿意轻易的破坏它。因为破坏了之后再要重新建立是非常困难的。
另一方面,辽国的耶律大石不想跟着辽国的皇帝一起腐败衰亡,他带领一批契丹族人远走他乡,准备累积实力好雪耻复国。由于游牧民族对于土地并没有很强烈的家园意识,所养的牛马羊本来就是逐水草而居,迁移是很正常的习惯,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园。
所以,耶律大石的行动既表现了他不甘于向国内腐败的政权低头,更不想做金国俘虏的志气,也表达了合乎游牧民族闯荡四方的憧憬。
岳飞和耶律大石两个人面临的处境类似,但是态度和处理方式却大不相同,得到的命运也差异很大。耶律大石在他乡建立了西辽帝国,曾经企图回师讨伐金国。但是由于征途太过遥远,雪耻复仇并没有真正的成功。后世子孙也逐渐淡忘了。而岳飞则壮志未酬,受害含冤而死。
如今契丹人已经成了历史的名词,这个族群早已和汉族及其他许多民族互相融合在一起了。而岳飞的故事,直到今天依然活跃在我们的历史印记里,让人缅怀不已。
记得我在小时候看了岳飞的故事以后,心中总是觉得愤愤不平,于是抓了个机会,问父亲一个问题说:
为什么岳飞不干脆消灭了宋高宗和秦桧,然后再北伐金国岂不是大快人心?何必因为愚忠而遭到冤屈致死?
父亲当时正要赶着出门,就站在门口对我说了一句话,他说:
“有一种人呢,是把自己相信的道理当做比生死输赢和胜败更重要的东西。他的行为可以成为更美好的典范。”
你觉得怎么样?不妨多想想。他说完了就出门去了,而我想了很多年似乎才若有所悟。
宋代的儒学大师朱熹曾经说过,“尽己之谓忠”。意思是说对于自己应该做的事,全力以赴去实践,就是“忠”。
小朋友,我把父亲当年告诉我的话,在这里转告你,你也可以想想看好吗?
千万畅销书《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作者开讲了!
陈卫平讲给孩子的
中国历史课
126 个精彩历史故事
100个真实历史疑惑
600 分钟启发式解答
文津奖、金鼎奖获得者陈卫平老师
专讲孩子听得懂的历史故事
让孩子轻松学透五千年中国史
适合人群
小学生、中小学老师
想对孩子进行历史启蒙的家长
扫码优惠购
点击原文,立即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