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的最强皇二代朱棣通过战争完成了藩王逆袭朝廷的壮举,干掉了他的小侄子建文帝,成为了大明帝国的当家人。
在朱棣的任上开拓了永乐盛世,为了防止其他的兄弟子侄对自己的壮举来个cosplay,大力削弱藩王们的实力。可以说建文帝没有搞定的削藩,他这个藩王出身叔叔搞定了,还真应了那句老话,堡垒往往是从内部瓦解的。
在对外关系上,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把大明威名传到了非洲的东岸。
在军事上屡次打击北元政权,占领安南,为国开疆拓土。
内政上他迁都北京,使北京逐渐成为地球上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在文化上他修撰了永乐大典。
可以说明成祖的时代是有明一朝最开放最具有活力的时代,掌舵人朱棣功莫大焉。
尽管在皇帝的岗位上他任劳任怨,成绩斐然,但是朱棣也有烦心事。
首先妈妈不再是妈妈。当年起兵打败小侄子建文帝,为了自己接班当皇帝的法统性,必须要把自己变成朱元璋的嫡子,而且是活在世上的嫡长子!
于是,朱棣就上演了一出明朝宫廷版的小蝌蚪找妈妈,利用自己的最终解释权,认定他的生母是马皇后,也就是著名的马大脚。
事实上他的母亲并不是马皇后,《太常寺志》就是最好的证明。书上明确记载着朱棣的母亲是碽妃,并非马皇后。
这恰恰是朱棣老辣的政治手段的体现,因为朱棣对于人心的琢磨可谓是到达相当的高度——他知道天下人都是盲从的,盲从父母,盲从朝廷,盲从权威。
朱棣的这一系列的操作就是想拉拢这一批人,让这些人成为自己的拥趸,方便更好的控制国家。
尽管这个操作非常成功,但是在朱棣的内心还是有那么一丢丢遗憾的,毕竟母亲不再是母亲,妈妈也不再是妈妈。
当然对于谁是我妈妈这种事情,其实动摇不了国本,真正让朱棣头疼的是接班人的问题。
朱棣那三大儿子就没有一个让他省心的。朱棣不喜欢太子朱高炽,原因是朱高炽不像自己。
相比读书,朱棣更喜欢砍人,喜欢指挥千军万马的感觉,但是偏偏他的这个儿子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而且他是一个超级胖子,挥刀砍人那是不可能了,连骑马都成问题,朱棣看着这个儿子,怎么也喜欢不起来。
就这么一个喜欢舞刀弄枪,智商不高,不爱读书的角色,如果让他这个不懂文治的儿子来做太平天子,是要把国家带入绝境的。
至于朱老三朱高燧,那就更不用提了,文不如大哥,武不如二哥,文不成武不就。
所以永乐大帝认为三个儿子虽各有所长,但都不是当皇帝的料,勉强似乎也只有老大朱高炽稍微够格。
就在这时,朱瞻基进入了朱棣的视野。
朱瞻基要满月时,朱棣曾夸奖说他英气满面,可见他对这个孙子的喜爱。朱瞻基长大后文武全才,喜欢读书,而且读书成绩也很不错,脑子很聪明,而对于军事,他也有独特的见解。
都说隔代亲,看到这样的孙子,朱棣怎么能不亲呢?于是明成祖朱棣先生决定亲自培养这个大明帝国最强皇三代。
哪怕是外出打仗,也要带上好圣孙亲赴前线,感受真正的战争,正是因为有过纵马驰骋的体验,朱瞻基才对什么是战争,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在他的政治生涯里,他不害怕打仗,不畏惧打仗,而朱瞻基那个号称大明战神的儿子就吃了没有实战过的亏。
可以说朱瞻基这颗小苗苗是用朱棣的心血亲手浇灌出来的,不怪朱棣对于自己的作品相当偏心,更何况朱瞻基还特别的聪明,十分的争气。
其次朱瞻基的性格也十分接近他的爷爷朱棣。
朱瞻基在很多方面比父辈更像自己的爷爷:他能文能武,多谋而善断,遇事刚强果决,该怀柔的时候怀柔该狠毒的时候狠毒,完全是朱棣的翻版。
小孩脾气很硬,他的父亲是个宽厚的人,叔叔们经常利用这一点欺负太子朱高炽,太子对于弟弟们的挑衅,只是付诸一笑;但是朱瞻基眼里却容不得沙子,会去给老爹找回场子。
光凭这一点就足够让讲究快意恩仇的朱棣,喜欢的不得了了。
当然朱棣对于朱瞻基的喜爱还有一点迷信色彩。其实对于抢了侄子皇位这件事情,朱棣心中一直有愧。生怕到了九泉之下,会受到父亲的责罚。
而恰在此时,有人来报太子家里生了娃娃,这个孩子就是朱瞻基,正好应了梦中那句传世之孙,于是朱棣连忙去看望这个新生儿,
他从多个角度论证了,这个孩子和自己长得十分相像。然后,看着孩子笑着说,此子是大明朝之福也。
说实话对于新生儿而言,除了和爷爷性别一样外,还真看不出有啥相像的地方。
有人说:是因为这个梦和朱瞻基的出生,朱棣最终下定了决心,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造反,才有了后来的永乐盛世。
应该这么说一个给自己的命运带来转机,一个亲手带大的优秀的孙子,说偏爱都是俗了,他那是期待,是他梦想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