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皇陵就是引发世人无限猜测的神秘存在,在大家的普遍认识中,皇陵一定豪华无比,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死后也常常会把权力死死攥在手中,而掌握权力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埋葬大量的陪葬品。
东陵事件一出举世哗然,除了谴责盗墓贼孙殿英之外,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皇陵简直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当然也极大刺激了一批民间“倒斗”者,此后盗墓者络绎不绝,在民国乱世之中造成了大批文物的流失。
时间穿越到明成祖年间,朱棣自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最终选择定都北京,历代帝王登基后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为自己修陵墓,当然朱棣也不例外。
经过一番勘察,最终选定了北京昌平燕山脚下的一块风水宝地,在正式动工之前,朱棣还不放心,便询问助自己夺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此地可埋葬我几代子孙?
姚广孝沉吟一会,给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答案:“此地山间明亮广大,藏风聚气,可以埋葬皇上的万子重孙。”
1955年,因国家考古需要,专家便建议国家开挖长陵,也就是朱棣的陵墓,作为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千古一帝,朱棣在历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
之所以想挖掘长陵,主要是考虑建一座地下博物馆,将陵墓中绝版的古书和文物对外展示。
这项工程的主要建议者是时任北京副市长、明史专家吴晗和学者郭沫若,吴晗对明皇陵的研究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研究明史,力主挖掘长陵,可这项建议很快便遭到了郑振铎和夏鼐等学者的反对。
但吴晗一心想要打开长陵,根本听不进别人的建议,为了让挖掘长陵尘埃落定,吴晗和郭沫若还联络了沈雁冰、邓拓、范文澜等当时国内举足轻重的专家学者,一起联名撰写了《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专门上书教员要求挖掘,最终被国家批准。
1955年冬天,明长陵挖掘委员会正式成立,并雇佣了当地的农民组成了专门的挖掘队伍,可挖掘进程并不顺利,几个月的时间,挖掘队员都没有找到明长陵的入口 。
第二年,最终改变目标,转而挖掘献陵,明献陵是朱棣长子朱高炽的陵墓,可令人费解的是仍然没有找到入口,再加上挖掘明献陵的意义并不大,因为朱高炽仅仅即位几个月便驾崩了。
二、掉转目标开挖定陵,接连事故差点吓退民工
于是大家一研究,又把目标转向了定陵,这次挖掘比较顺利,没过多久就挖掘到了陵墓入口,兴奋异常的吴晗和郭沫若立即上报国家,要求立即开展挖掘,被国家批准。
一些流言蜚语也慢慢流了出来,有人说这是“大逆不道”,万历皇帝显灵了,又有人说挖掘队员遭了天谴,可吴晗和郭沫若根本不信这个邪,命令挖掘队员继续挖。
可意外再一次发生了,1956年5月的一天,突然晴天霹雳,定陵殿前屋檐的坐兽被劈裂落地,这让大家再次惴惴不安,难道万历皇帝真的发怒了?
1958年6月,考古队终于打开了万历皇帝的地宫,在墓中沉睡了三百多年的万历皇帝终于重见天日,其中发现了大量随葬品,据不完全统计各类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多达三千多件。
三、万历皇帝沉睡三百年再次面世,珍贵文物惨遭破坏
当大家小心翼翼地打开万历皇帝的棺盖时,大家彻底惊呆了,棺椁内是一层层丝织品包裹的尸骨,直到剥到十一层,万历皇帝的遗体才映现在大家的眼前。
由于考古技术有限,考古人员为了防止袍服破碎,竟然将丝织品用浆糊裱了起来,很快这批文物彻底被毁坏了,丝绸变黑变硬,有的甚至烂成了一堆泥。
当然这次考古也并非无功而返,一些贵重的文物能够面世,与此次挖掘也有很大关系,但相比于毁掉的文物,简直是得不偿失。
这场事故导致了一大批珍贵文物遭到严重破坏 ,损失极其惨重,让无数历史学者十分惋惜,对吴晗和郭沫若也颇有非议,但这一事故的负责人和建议者却没有得到任何处理,反而继续在文史圈中混的风生水起。
更让人无法理喻的是万历皇帝的尸骨后来竟被拉到广场上进行批判,广场上人山人海,面对这位死了三百多年的封建皇帝,大家同仇敌忾,痛斥了万历皇帝的罪行,并将尸骨砸的稀烂,一把火烧尽了。
但事故已经发生,损失再也无法挽回 ,此后我国再未发掘过任何一座帝王陵。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初力主挖掘定陵的吴晗和郭沫若也似乎下场并不怎么好,吴晗自杀而死,郭沫若妻子自杀,至于其他参与挖掘定陵的民工,据传或病或亡,最终成为了一桩历史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