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去贵阳出差,和多位贵阳人打过交道,繁忙之余聊到祖籍地,发现大家往上追三代皆是外省人,感到莫名奇怪,于是查阅典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贵阳
先来说说古代贵阳的对外交通。贵州山川众多,跬步皆山,但是名山,大山较少,山多空洞。山脉多为西南-东北走向,主要有五大山脉,分别是北部的大娄山,东北的武陵山,西部的乌蒙山,西南部的老王山和中部的苗岭。河水三方分流,水流较细,并未在其境内形成大江大河,且水流迅速,湍流凶猛,河谷较深,船只舟楫往来不便。、
山川众多,河水三方分流,无大江大河的状况,又使得贵州处于交通不利的状况。这样的环境使其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对于人民的交往,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导致贵阳的人口总量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这样的自然条件导致贵阳在明代之前不光是名声不显,而且开发力度不高,属于西南地区的落后之地,和成都的繁荣形成天然对比。虽然整个四川也是四面封闭,但是得益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所以成都在历朝历代都是繁荣富庶之地,是“天府之国”。
航拍贵阳
元朝统一中国后,统治者基于管控辽阔疆土的需要而广通驿道、大兴“站赤”,始建“顺元城”(贵阳前身)且修筑了通往湖广、云南、广西、重庆等地的多条驿道。这些国家级干道的开通,大大便利了贵阳城市的交通运输,将其纳入到全国驿道交通网络,改变了这里之前的闭塞状况,为明清时期贵阳城市迎来较大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贵阳真正得到开发是从明代开始的。明王朝清醒地认识到贵阳的重要区位价值,明白贵阳“一旦有警,则滇南隔绝,便成异域。故议者每以贵阳为滇南之门户,欲得滇南未有不先从事贵阳者。自滇南而东出贵阳,其必争之地也。盖应援要途控临重地矣”。
另一方面,明王朝基于南宋被元所灭的前车之鉴,为避免蒙古再次占领云南、取道贵州,使中央王朝处于南北夹击的包围困境;加之,贵州土司林立,时降时叛,为巩固贵州战略地位,制衡云南,预防蒙古,故明永乐十一年,贵州建省,并以贵阳为中心。
贵阳黔灵山
明代,屯田戍边掀起第一次移民高潮。贵阳出现外省人第一次移民高潮在明初洪武年间,当时朝廷在贵阳设军事机构贵州卫、贵州前卫、贵州都指挥使司,卫下设所、堡、哨等,卫所的兵源主要来自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四省,实行屯田戍边,解决军粮自给。根据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当时的贵州卫、贵州前卫共有屯城站铺官兵5280户,11634丁口。
到了清代267 年间,随着驿道的畅通,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次外省移民贵阳的高潮到来了。这一时期的外来移民出现了三个特点。
第一,是江浙、山陕、广东等省籍的人数增加;第二,是外省移民中的商人、手工业者增多。清乾隆年间,湖南常德人钱韦高、刘一重两位制线技术高手率先来到本地,设店制作丝线出售;第三,外省人的行帮和会馆应运而生,外省人的势力和影响已从城区扩大到乡镇。到清末,贵阳已有湖南、四川等十数个外省会馆。
贵阳高新区夜景
抗日战争时期,贵阳成为大后方,来自江浙、湖广等地的人口避难于贵阳,外省沦陷区的机关、工厂、学校从建制地迁来贵阳。
建国之后的“三线运动”,以及之后的改革开放,大量外省人继续迁入贵阳。据统计,1950 年贵阳人口为456796 人(含贵阳市、贵筑县),1990 年贵阳人口达到1664709 人(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全市人口迁入迁出相抵之后,净迁入人口达464159 人,占当时全市人口的 30.31%。
可以说贵阳城市的繁荣,和移民的迁入息息相关。这座曾经僻处西南的城市,如今发展为西南一大重镇,成为“大数据之都”,离不开一大批人才的努力拼搏。关于贵阳,你有哪些话想说?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