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可能会成为仅次于李世民的大唐第二杰克苏。
他一手缔造的开元盛世,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都被人津津乐道,是盛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他的青少年时期,从一个废帝的庶子,到登上皇位、大权独揽的过程,被关注得比较少。
其实,他的这段经历,也宛若爽文。
如果把李隆基的名字抹去,单用他年少时的经历,写一本小说,会是一个金光闪闪的杰克苏的故事。
本文,我们不谈李隆基那拉胯的晚年,不谈安史之乱,我们就来说说,李隆基那意气风发、光芒万丈的青少年时光。
一、废帝之子
7岁的李隆基,冷冷地盯着眼前的金吾将军武懿宗。
李隆基的车驾来到宫里议事的地方,这个武则天的从侄,居然呵斥李隆基的仪仗队,想给李隆基一个下马威。
李隆基可不会任这人摆布。他厉声说道:这是我家的朝堂,关你什么事?居然敢对我的人指指点点!
在场的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毕竟,当时的皇帝,是武则天。而李隆基,是李旦这个废帝的儿子。
废帝之子公然对女皇的侄儿说,这是自己家的朝堂,难道他不要命了么?
然而,当这件事传到武则天耳朵里的时候,武则天却没有惩罚他,反而开始对他另眼相看。
或许,武则天从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吧。她的那些后代,大多数唯唯诺诺,在她面前,如同惊弓之鸟一般,真没几个像她的。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父亲李旦,还是正儿八经的大唐天子——虽然既没有权力,也没有自由,朝政大权,全都掌握在太后武则天手里。
等到李隆基5岁那年,李旦被废,武则天登上皇位,李隆基一下子由皇子降级到了皇孙。
降级还是其次,关键是,他们一家的日子,实在太难过了。
武则天登基之后,把李旦称为“皇嗣”,虽然人是住在皇太子的东宫,待遇也等同于皇太子,可是,没有皇太子的名分。武则天从来没有正式确定自己的继承人。
在这种情况下,武氏子弟蠢蠢欲动,觉得自己有机会接过姑姑的皇位了,于是,争先恐后地陷害李旦。
7岁的李隆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和武懿宗产生了冲突,并当众训斥武懿宗,在大庭广众之下,保住了东宫的一丝尊严。
因为这件事,武则天开始对李隆基另眼相待,史书记载“则天闻而特加宠异之”。
然而,这点微不足道的宠爱,并没有让李隆基的日子好过一些。
在唐朝,皇子皇孙长到一定年纪,都要“出阁”,意思是,离开皇宫,有了自己的府邸和僚属,可以独当一面,算是个大人了。
对于被武则天幽禁的李旦一家而言,李旦的儿子们出阁,则意味着有了些许自由。
李隆基出阁的时候,年仅7岁。从这方面来说,武则天对他,还算不差。
可是,才过了几个月,武则天就因为有外臣拜见李旦,勃然大怒,把已经出阁的李隆基几兄弟召回了皇宫。
从此以后,李隆基被关在皇宫里十几年,连大门都不能出。
回宫才2年,李隆基的母亲窦德妃,就被武则天杀死了。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在武则天身边,有一个叫韦团儿的宫女,看上了一表人才、气质儒雅的李旦,不断地对李旦抛媚眼。
可是,李旦连多看她一眼,都不肯。
事情的结果却很残酷。韦团儿因为李旦的拒绝,而怀恨在心,就在武则天面前诬告说,李旦的妻子刘皇后和窦德妃在宫里搞巫蛊,诅咒武则天。
武则天一听,立刻把刘皇后和窦德妃召到了自己的宫里。
那天,9岁的李隆基看着母亲离开东宫之后,就再也没等到她回来。
没有人知道,在武则天的宫里发生了什么。
多年之后,李旦重新登基,找遍了皇宫,也没找到他这两个妻子的尸骨。
二、重获自由
李隆基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一家,时时刻刻都处在巨大的压力下,时时刻刻要对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陷害。
在东宫,惨烈的流血事件,就发生过好几次。
有一次,是靠东宫一个名叫安金藏的乐工,当着武则天派来的酷吏的面剖腹,血流了一地,也惊动了武则天,才保住了李旦。
这惨烈的场景,也让李隆基无比震惊。他直到40年后,都忘不了安金藏,特地为安金藏立碑纪念。
终于,熬到武则天老了,放弃了传位给武家人。
李隆基15岁那年,武则天把被贬房州的三儿子李显接了回来,立为太子,并把李旦正式封为“相王”。
李旦一家,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从那之后,处于风头浪尖的,就是李显,而不是他们了。
李隆基也很快就再次出阁,重新获得了自由。
没过几年,李唐宗室的支持者,就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隆基的三伯李显登基。
李隆基的父亲,被封为“安国相王”,驻守长安。作为临淄王的李隆基,则按照宗室的惯例,到外地出任刺史。
他去的地方,是潞州。
去到潞州的李隆基,可以说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他在那里,并没有安心地做一个富贵闲王,而是紧密地谋划着什么。
或许,那个时候的李隆基,已经看出来,李显不可靠,李唐的江山,还远远谈不上稳固。
他必须未雨绸缪。
李隆基在潞州待了3年。
这3年来,他“有德政、善僚属、礼士大夫、爱百姓”,名声非常好,还结交了一批英雄豪杰。
王毛仲和李宜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王毛仲,本来是高丽人,年少的时候,因为父亲犯罪,全家都成了奴隶,而他本人,则被发配给了李隆基。李隆基看出他能骑善射,聪明过人,特别器重他。
李宜德,原本是潞州当地一个地主的奴隶,也是因为能骑善射,被李隆基看上了。李隆基花了5万钱,把他买了下来,留在自己身边。
就是这两个人,在李隆基回长安的时候,“挟弓矢为翼”,为他开路以及撑门面。
也是这两个人,在日后李隆基登上皇位的过程中,立下大功。
除了广交豪杰之外,李隆基在潞州,还有一场艳遇。他认识了一位姓赵的美丽的歌女,并和她生下了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就是李隆基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后来的太子,李瑛。
三、为父夺位
李隆基在潞州待了3年之后,回到了长安。
此时的唐朝,已经是唐中宗李显当皇帝,气氛远远不像武则天时期这么可怕了,但是预想之中的平静,依然没有到来。
李显在被贬房州期间,和皇后韦氏、女儿安乐公主相依为命,过得非常凄凉。登基之后,便穷尽自己的能力,补偿这两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让韦后垂帘听政,让安乐公主肆意妄为。
他在房州多年才回到京师,在朝中没有什么亲信。于是,逼武则天退位之后,李显居然又依靠起了让李唐支持者胆战心惊的武家人,并把爱女安乐公主先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后嫁给武崇训的堂弟武延秀。
李显继位之初,对李隆基的父亲,也就是他的弟弟李旦,以及太平公主,都很好,分别封他们为“安国相王”和“镇国太平公主”,甚至想要把李旦立为皇太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显在身边人的影响下,开始忌惮起自己的弟弟妹妹来。
当时的宰相流着泪对李显说:陛下富有四海,难道容不下一个弟弟和妹妹吗?才勉强稳住了局势。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朝廷的局势,并没有如逼迫武则天退位之前预想的那么清明,而是依然乌烟瘴气。
面对这种情况,李隆基不露声色,暗中结交着皇帝亲兵万骑、宫苑中人、朝臣等各路豪杰,以备不时之需。
就在李隆基回长安的那一年,韦后毒杀了李显,伪造遗诏,李李显最小的儿子为新皇帝,而自己作为皇太后,垂帘听政。
太后并不是她野心的终点,她最终的目的,是效仿武则天,登基为帝。
在登基之前,有两个巨大的障碍,需要先解决,一个是安国相王李旦,一个是镇国太平公主。
这个时候,李隆基平日里结交各路豪杰的效果显现出来了。
韦后一伙人正准备对李旦和太平公主动手,有人悄悄把这件事告诉了李隆基。
李隆基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韦后,废了小皇帝,拥立自己的父亲李旦登基。
而且,自己私下动手,不告诉李旦。
瞒着李旦,李隆基有他自己的私心。
李隆基,仅仅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而且是庶子。在他前面,有一座难以跨越的大山:嫡长子李成器。
李成器,不仅是李旦的嫡长子兼爱子,还在李旦第一次登基的时候,当了6年的太子。
如果李隆基的行动,告诉了李旦,牵头的人,就变成了李旦,李隆基顶多有个参谋的小功劳。
等李旦登基之后,太子之位毫无疑问是李成器的,李隆基一点机会都没有。
李隆基并不想为他人做嫁衣裳,他想自己做皇太子,最后登上皇位。
如果李隆基自己作为行动的主事人,把皇位打下来之后,送给李旦,立下不世之功,他就有了足够的资本,越过嫡长子李成器,当上这个皇太子。
那时候,李旦就算还想立李成器,也没法子,人心在李隆基这边,大不了复制玄武门之变。
打定了主意之后,李隆基绕过李旦,获得了太平公主的支持,并联系了他在宫苑和万骑里交好的人,在一天下午,穿着便服,悄悄进入了皇宫。
他在皇宫里潜伏到了二更时分,天上的流星雨,如雪花般洒落。他在流星雨下,发出了最后的命令:诛杀韦氏。
皇宫里的万骑和羽林军,全都被李隆基安排妥当。宫苑里的工匠,也拿着斧头和锯子跟在他的后面。
第二天,李隆基出宫拜见李旦的时候,带上的,不仅仅是韦后和安乐公主的人头,还有九五之尊的至高宝座。
是的,小皇帝还活着,也还没有正式退位。但是此时此刻,已经由不得他了。接下来,只不过是要走一走程序罢了。
四、姑侄相争
李旦登基之后,议立皇太子。
嫡长子李成器秉承着保命比夺位更重要的原则,主动提出,此时国家动荡,大可不必拘泥于嫡长子继承制,而应该立有功之人。
李隆基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太子。
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这个太子,当得还挺憋屈的。
他这个父亲李旦,也是个躺平派,要不是被他支着登上了皇位,权力欲望本来也不浓。
可是他的姑姑太平公主,却野心勃勃,想要控制朝堂。
而且,在诛杀韦后的过程中,也有她的一份功劳。无论是武则天时期,还是李显时期,她也一直在权力中心的周围,参与朝政,在朝中根基很深。
更重要的是,她是李旦唯一的妹妹,也是李旦同母兄弟姐妹5人里,仅剩的一个。李旦完全无法拒绝这个妹妹。
李旦对太平公主,好过头了。每次和宰相议事,都要问:有没有和太平公主商量过?
不过,在这里,他起码没有忘记太子的存在,接下来还会再问一句:有没有和太子商量过?
然而,当太平公主对他提出要求的时候,他就完全没法拒绝,太平公主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要是太平公主推荐的人,都可以得到重用;太平公主不上朝的时候,李旦也会派宰相去她府里征求她的意见。
一时之间,朝中大半都是太平公主的人。
有一次,一个官员在朝见李隆基的时候,故意昂着头,行走缓慢,丝毫不把正在等待他的太子李隆基放在眼里。
旁边的太监看不下去了,提醒他:帘子里的,是太子殿下。
官员不屑一顾地说:我不知道什么太子殿下,我只知道太平公主。
当然,这个官员是为了刺激李隆基,故意在他面前如此表现。
但这也是李隆基当时处境的一个缩影:对于朝中大部分官员而言,确实是是听太平公主的,而不听李隆基这个太子的。
还好,李隆基的父亲李旦,虽然对太平公主近乎百依百顺,但是有一件事,无论太平公主怎么在他耳边吹风,他都坚决不听。
那就是:废了李隆基,重立嫡长子李成器为太子。
一开始,太平公主并没有把李隆基放在眼里,在李旦立太子的时候,并没有出来阻止。后来相处渐多,太平公主发现,这个年轻的侄子,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她觉得,把性格更柔弱的李成器换上来,更有利于她一手遮天。
然而,李旦在这方面,坚决不松口。
为了扳倒李隆基,太平公主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很多耳目,监视着李隆基的一举一动。
甚至直接坐着辇车,在宫里拦截住宰相们,要求他们向李旦提议,废了李隆基的太子之位。
面对这种局面,不仅李旦头疼,宰相们也忧心不已。
宰相姚崇与宋璟商量过后,建议李旦,不要让太平公主再留在长安了,让她去洛阳吧,让她远离争端,给太子李隆基让位;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也应该离开长安,免得被有心人利用。
这个建议,李旦只同意了一半,那就是让儿子李成器离开长安。
至于太平公主,他舍不得。他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兄弟姐妹,只剩下太平公主一人了。
很快,太平公主知道了这件事,勃然大怒,对着李隆基破口大骂。
李隆基不敢正面和这个姑姑对抗,只好玩了一手弃车保帅,上奏李旦说,姚崇与宋璟挑拨他们姑侄、兄弟间的感情,请李旦处罚。
姚崇与宋璟离开长安的时候,李隆基没敢去送他们。
但是,多年之后,当李隆基终于彻底掌权,还会把他们再召回来,和他们一起开创开元盛世。
五、独揽大权
712年,太平公主使出了杀手锏。
她派一个术士告诉李旦,天上出现了一颗彗星,意味着人间要换帝王。
她觉得,正常的皇帝听了这话,肯定要猜忌太子。李隆基的末日,就要来了。
想不到,李旦说:既然如此,天意不可违,朕这就传位给太子。
太平公主傻眼了。
就这样,28岁的李隆基,终于登上了皇位。
然而,李旦依然掌握着最核心的权力,也就是三品以上人事权,以及军政大事的决定权,依然住在皇帝的居所,依然自称“朕”,而李隆基这个正牌皇帝,只能自称为“予”。
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充其量只能算是“半个皇帝”。
李旦干脆地退位,是希望自己的妹妹从此能消停。他是真的希望能够同时保住妹妹和儿子。
不过,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怎么会放手呢?以前她还在张罗着要废太子,现在李隆基登基了,他们几乎可以说是不死不休了。
此时的太平公主,仗着李旦的信任,在朝堂上的权势,远超李隆基这个皇帝。7个宰相,有5个都是出自她的门下,文武百官,也有大半依附于她。
她在朝堂之上,公然向重臣提出要废帝。
这一次帮了李隆基的,是宰相陆象先。他虽然也是太平公主举荐的,却一直不肯依附于太平公主,甚至从来没有私下拜访过她。
在陆象先的反对下,太平公主废帝失败,又动起了新的心思。
唐中宗李显去世之后,太平公主曾和李隆基合作,诛杀了韦后。
如今,太平公主打算复制这一行动,只不过,诛杀的对象,变成了曾经的合作伙伴李隆基。
她还和李隆基身边的宫女密谋,在李隆基要吃的药里下毒。
然而,就像当初韦后想向李旦和太平公主下手,被李隆基知道了一样,太平公主的谋划,也被李隆基知道了。
李隆基同样打算,复制当年诛杀韦后的行动,把锋利的刀,指向曾经的合作伙伴。
他亲自率领羽林军,跟他从潞州归来的王毛仲冲锋在前,杀死依附于太平公主的宰相和高官,把太平公主的党羽一网打尽,最后,把太平公主堵在了家里。
直到这个时候,太上皇李旦依然想保住自己这个唯一的妹妹,亲自出面向李隆基求情,希望能留太平公主一条命。
李隆基拒绝了。
太平公主被杀之后,心灰意冷的李旦,交出了皇帝的全部权力,自己开始安心养老。
29岁的李隆基,终于成为真正的、独掌大权的皇帝。
这是713年。
这一年,李隆基为了庆祝这焕然一新的局面,也为了表明自己开创盛世的决心,把年号改成了“开元”。
“开元”这个词,最早出自《汉书》:汉兴至今二百载,历纪开元,皇天降非材之右,汉国再获受命之符。
意思是:开始新的纪元。
也是这一年,李隆基把之前因为对抗太平公主被贬的姚崇召了回来,提出要让他当宰相。
姚崇没有立刻答应李隆基。
他提出了10个条件,包括行仁政、行法治、不求边功、礼接大臣等。
这就是开元初年著名的“十事要说”。
李隆基略一沉吟,全部答应了,把姚崇任命为了宰相。
开元盛世,就要来了。
六、写在最后
童年时期,被囚深宫,危机四伏。
少年时期,养精蓄锐,静待时期。
青年时期,夺得大权,开创盛世。
这在小说里,是标准的爽文模式。
这是李隆基的真实人生。
只可惜,历史不是小说,不是所有的童话,都有着美好的结局。
李隆基在励精图治几十年之后,还是松懈了,烂尾了。
不知安史之乱后,再次被囚深宫的李隆基,在午夜梦回之际,会不会怀念年轻时候,那个曾经英明果断、意气风发的自己?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