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是盛产宦官的封建王朝,而且是唯一把宦官扶正的朝代。
历朝历代都不缺宦官,但宦官的身份和地位极其低微,唯有大明朝的宦官能够名正言顺地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由此,关于宦官的故事在明史当中“史不绝书”。
人分好人与坏人,宦官也分好坏。在明朝,相对较好的宦官主要以郑和为代表,而负面人物则当属魏忠贤。这位把宦官当到了九千岁级别,估计秦朝的赵高见了都自愧不如。
魏忠贤是明熹宗的红人。说起明熹宗,大伙并不太了解他的故事,但说起“木匠皇帝”,想必久闻大名。
明熹宗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太大的功业,却也做的一手木匠好活而名垂青史。他在位时,除了会做木匠活以外,还做了两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一是纵容乳母客氏胡作非为,二是重用宦官魏忠贤祸害朝纲残害忠良。
明熹宗短短22岁就驾崩了,别看他年纪小,当皇帝的时间不短,整整干了七年。在七年皇帝生涯中,跟魏忠贤沆瀣一气,把原本还有一口气的大明王朝,折腾的只剩半口气。
到崇祯当皇帝后,为了发泄对这对昏君佞臣的愤恨,登基后第一件事是先把魏忠贤办了。但奇怪的是魏忠贤死后,大明王朝的矛盾危机更加严重,苦苦支撑十七年后,大明王朝亡了。
为什么被魏忠贤祸乱的大明朝没有出现大问题,而他一死,大明朝的问题立刻按不住了?
崇祯临死时,老太监王承恩陪伴身边,他曾对崇祯感慨说,若忠贤在,不至于此。
这话很明显是在肯定魏忠贤的能力,说明魏忠贤活着的话,肯定有办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
王承恩说这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魏忠贤真的有那么大的本事吗?
答案或许是肯定的。
崇祯是一位有为的帝王,但不代表他所有的有为都是对的。崇祯最大的特点是年轻气盛,有气节、有抱负。所以,他刚上台就急不可耐地想解决前朝最大的问题——宦官。
本着擒贼先擒王的原则,把魏忠贤给办了,从表面看明朝的宦官架空皇权的问题解决了,但崇祯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大明王朝走到当下,并不是魏忠贤造成的。魏忠贤只是一个符号,只不过是他的宦官身份比较特殊,实际上他只是一个权臣罢了。
崇祯只看到魏忠贤权臣的一面,没有看懂明朝的权力结构。明朝的权力结构很特殊,它是封建社会的三权分立,皇帝、宦官、内阁。
整个大明王朝都是围绕着三者平衡在运转,谁也无法单独撼动了一方。要想搞垮打压一方,只能通过两方联合。
崇祯自以为是,直接联合内阁把宦官集团清理掉,最终导致自己压不住大臣的局面。宦官衰败不成气候,崇祯皇帝自身能力不足,从此皇权在与相权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下风。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知道宦官大多不是好东西,但都还给他们留下生存的空间,除了出于服务皇室的需要以外,宦官更多的是起到协助皇权压制相权的作用。
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因为皇帝的存在,他们才有存在的意义,这也注定他们必须毫无理由地抱紧皇帝的大腿。而作为皇帝清理宦官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相当于自断手臂。
崇祯并不懂,只是凭借满腔热血,直接把宦官的根斩断了,使得自己失去一股重要的斗争力量。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王承恩说的那番话,应该是指崇祯打破了明朝的政治格局。
此外,于危害江山社稷而言,魏忠贤与大明朝的权臣相比要逊色许多。
明朝的权臣都很厉害,这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随便挑出一个都能让其他朝代的权臣羞愧不已。
就拿严嵩做对比来说吧。宦官再贪再狠,他终究只是太监,除了吃喝玩乐的物质享受外,他们没有更多的欲望,但是首辅权臣则不同,他们都是正常的人,由此考虑问题也比较复杂。
魏忠贤再嚣张跋扈,它只是皇帝的一条家犬,他再贪婪,他能贪婪多少,他又花的了多少,他能把自己的权力和财富留给谁。他们最大的罪过是抱紧皇帝的大腿跟东林党斗,活一天享受一天,死后一切化为乌有。
但严嵩这样的权臣不同,他与他的儿子、私人部曲对大明朝影响太深远,太恶劣。漕运、边防、赋税……能薅一把的地方绝不会心慈手软放过,所经手之事必定雁过拔毛,给大明王朝埋下一个又一个地雷。
魏忠贤虽然是宦官出身,但是能力丝毫不差,最起码能够帮皇帝把天下大事全部兜住了,让皇帝安心做木匠活,在他飞黄腾达的时期,大明王朝没有暴发大问题,哪怕是贪了一点,最起码帮皇帝把事办了。
再看那些知识分子出身的权臣,与魏忠贤相比差距太大,只知道收钱敛财,却不会帮皇帝办事。相当于说,一个收钱办事,一个收钱不办事。相比而言,你觉得哪个更靠谱?
如果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历史,崇祯很像是历史出的一道测试题。它检验了到底谁才是大明王朝真正有办事能力的人。
最终的结果是,魏忠贤死了,宦官集团废了,历史把拯救大明朝的重任和机会给了文官集团,结果大明朝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