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古代皇帝登基,挑日子有多重要?这可能关乎着这个皇帝的命运,既影响皇帝自己的心理,也对封建时代的老百姓有着深刻影响,甚至关乎着百姓们服不服他。
我们今天就用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时的情况以及当时元朝末年另一位枭雄人物陈友谅登基做皇帝时的情况来对比,看看这两位历史人物,一个挑对了日子和一个没挑对日子,最终的结局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一,朱元璋当众发誓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是在1368年的正月初四,在这天之前的几乎一个月当中,南京城的天气都不太好,阴沉沉的天气,时而雨雪交加,这就给朱元璋心里埋下了阴影,也使百姓们对这个新王朝的诞生产生了一丝狐疑。
因为在当时的江苏南部这一带,占据苏州的张士诚名声比朱元璋好,张士诚在苏州城里养了很多文人士大夫,他又礼贤下士,就连他的名字“张士诚”也是这帮文人帮他起的。而朱元璋占据南京后,则是四处出击,占据浙东后,更是用威逼利诱的手段才得到了刘伯温等文人地主阶层的归顺。
所以张士诚的宽容政策和朱元璋四处攻伐的严酷对比起来,人们更能接受张士诚。但朱元璋攻灭张士诚后就将他直接处死,所以南京、苏州这一带的百姓,都对大明王朝不太感冒。
朱元璋影视剧照
百姓服不服,在当时的朱元璋心里其实还是其次的,他最担心的并不是这个。他最担心的,是自己之前吹过的牛能不能成为现实,这关乎着老天爷能不能站在他这边,保佑他。在1367年的12月,朱元璋在文武百官劝进称帝时,当众说了这么一番话:
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起于沙漠,入中原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纷争。惟臣,帝赐英贤,为臣之辅,勘定诸雄,息民于野。
于时诸臣皆曰: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亦不敢不告上帝皇祗。是用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帝祗,惟简在帝心。
如臣可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祗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这段话是他以臣子的口吻,向上天宣告的一篇誓文。意思是说,元朝的气运已经终结,所以导致天下丧乱。而他朱元璋,拜上天皇帝所赐,手下聚拢了一大批文武英杰,逐渐将元末的乱世拨乱反正。现在大伙儿都劝他当皇帝,他不敢推辞。所以要向上天皇帝禀告一番,还请上天皇帝在明年(1368)正月初四那天赏光驾临来参加他的登基仪式。如果上天皇帝那天来了,就请施法让那天的天气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如果上天皇帝觉得臣朱元璋不配做天下之主,那么那天就请上天皇帝降下暴风烈雨,明示于臣,臣就不敢违抗天意,只能另外再找寻天下之主了。
朱元璋这段话是当众说的,那么文武百官就都是他这段誓言的见证人。如果万一到了那天,天气恶劣,狂风骤雨,雨雪交加,搞得登基仪式都很难举行,那他朱元璋还做不做这个皇帝?所以朱元璋对此也很担心,而这年正月初四之前的一个多月,南京城的天气都不太好,这就给朱元璋的登基建国,留下了一丝阴影。
朱元璋向上天祈祷,并当众发誓
二,陈友谅性子急,办完白事办红事,导致群下离心离德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当众做出这样一个誓言呢?他不做不就完了,干嘛要逞能呢?因为他看到了当年自己的死对头陈友谅登基称帝时的情况,陈友谅就是个很生动的反面案例。
时间来到1360年,当时陈友谅是最强大的红巾军队伍,朱元璋只有南京周围一点地盘,而陈友谅坐拥湖广、江西等大片土地,士马强盛,要灭掉他朱元璋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元末群雄势力范围
6月份,陈友谅率领10万大军进攻朱元璋的金陵,很快就杀到了距离金陵不足百里的长江上的重要据点采石矶。
此时朱元璋也才占据金陵一年多,所以城中人心不稳,将领们也觉得陈友谅势大,于是都纷纷收拾细软,准备悄悄地投降给陈友谅。
可到了6月16日这天,一件事的发生却彻底改变了这些准备叛变的将领们的心,使得他们坚决留在朱元璋麾下,都下定了拼死抵抗陈友谅的决心。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陈友谅在这天登基做皇帝了。
按说6月16这日子也够吉利的,可陈友谅的一系列操作,却让这天变得非常不吉利。
这天一大早,长江上风雨交加,白昼如晦,时而能看清长江江面,时而看不清。朱元璋在南京城里也是紧张极了,就怕陈友谅趁着这天气来进攻他。可是陈友谅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而是在办他的终身大事,登基。
早上辰时,采石矶上,陈友谅身边的两个亲兵将一个身穿黄袍的人押了上来,定睛一看,原来是陈友谅的主公徐寿辉。徐寿辉是元末红巾军在湖广一带的领袖,势力发展起来后,他逐渐建立官制,发展势力,也开始信任重用陈友谅,陈友谅便借机杀害了徐寿辉的好几位亲信将领,夺取了权力,徐寿辉变成了光杆儿司令。
当两个亲兵将徐寿辉押上来后,陈友谅也没跟他废话,直接命令军士当着众人的面,将徐寿辉锤杀,明末钱谦益在其史学著作《国初群雄事略》中记载道:“(友谅)令壮士持铁挝自后击碎其首,弑之”,就是从后面用铁锤砸向了徐寿辉的脑袋。
这可是当众杀害旧主啊,在当时那就是弑君篡位,他还做的这么堂而皇之……
陈友谅登基称帝
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就在想,陈友谅这样的人,似乎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也不在乎仁义礼智信那些道德,他似乎完全没有任何道德束缚感。他也不在乎他的手下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更不在乎当众杀害旧主公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他没有其他封建帝王那种表面上还要做出仁义道德的样子,他对此很无所谓,他爱咋拯就咋整。
可是,这会寒了他手下将士们的心啊,就在这种情况下,傅友德、丁普郎等徐寿辉手下原先的猛将,就直接叛变到了朱元璋阵营,并将此事告诉给了朱元璋的将士们,这些人一看,陈友谅这么残暴,这么不得人心,算了,不敢去了,还是老老实实跟着朱元璋吧。
《国初群雄事略》中接着记载道:“寿辉死,友谅遂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舁殿中神像颠倒置门外,而僭位其中。群下草次行礼于江岸,又值大雨,冠服皆濡湿,略无仪节,识者知其必无成。”
当众杀害徐寿辉后,陈友谅等不及了,也不想挑日子了,就直接要在这天登基称帝。于是就地把徐寿辉的血迹胡乱洗刷了一番,直接以采石矶上面的五通庙为行殿,举行了登基大典。而时值大雨,又有血迹,陈友谅的手下们就在那样一个糟污不堪的地方给他下跪行礼,既不庄严,也不吉利,陈友谅就在这样一个场景下登基了。建国号为大汉,改年号为大义……大义这个年号,emm,亏他真敢起。
三,朱元璋以陈友谅为戒,最终得到了好结果
当陈友谅以这样一种方式登基做了皇帝后,就连他手下的人都不满了,能看明白的人都知道这家伙成不了事。而朱元璋这边则同仇敌忾,最终在金陵城下的龙湾之战中打败了陈友谅,在之后的鄱阳湖决战中杀死了陈友谅。
有了陈友谅这种前车之鉴,朱元璋就觉得,陈友谅的灭亡,是上天明示过的,天下人也都看在眼里。而他朱元璋能不能真正当上皇帝,上天肯定也会降下旨意,所以他为了让众人信服,便在登基之发下了那个誓言:
1368年正月初四,若是上天允许他做皇帝,就请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如果不让他做皇帝,就请如陈友谅登基那天一样,狂风骤雨,天地如晦……
朱元璋发出这个誓言没多久就后悔了,因为1367年12月一整个月南京城的天气都不好,所以朱元璋心里很担忧。可到了1368年刚过大年初一,下了一个月的雪就停了,大年初二天气渐好,到初四这天竟是大太阳,晴空万里,让即将举行皇帝登基大典的南京城,散发出了真正的王气。朱元璋这才放了心,看来上天还是看好他的,愿意让他做天下之主的。
后记:朱元璋开始信天命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元璋对“天命”尤其在乎,他觉得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顺乎了天意才得来的。这也是为什么他要将皇帝诏书的开头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原因。
元朝时,皇帝用蒙古文发下诏书,开头音译过来就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翻译作文言文就是“上天眷命”。所以元朝的圣旨开头就是“上天眷命,皇帝敕曰”。
但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觉得“上天眷命”还不够表达他对上天的恭顺与敬畏,就将这四个字改成了“奉天承运”,表示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奉行上天的旨意,他就是代表上天,而上天也一直会保佑他,谁反抗他就是反抗天!
所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个圣旨开头,是从朱元璋时期才开始的,如果以后看到哪些影视剧是明代以前,但还用这个做圣旨开头的,那就是错误的啦。
而为了彰显自己对上天的恭顺,朱元璋还将自己皇宫中的主殿命名为“奉天殿”,而“太和殿”这个名字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新建成的紫禁城中才开始使用的。所以如果哪部影视剧是朱元璋题材的,但还提到太和殿的,那也是错误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