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皇帝中,热衷于战争的很多,但是喜欢御驾亲征的却很少。
在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明英宗等等几位御驾亲征过的皇帝里,最废柴的当属明英宗朱祁镇,他深刻地诠释了为什么当皇帝要听劝,不能由着性子表现自己,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敌人的笑话。
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御驾亲征风险高,若是皇帝在战场上出了什么差池,国家政权可能就变天了。
其实所有的皇子,都会从小培养,习文习武,不是非要上阵杀敌,但还是要学会防守,也是给皇室、臣子们做榜样。
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皇帝,虽然没有从小上战场,可他们手下有勇猛无比的名将,所以他们御驾亲征不会真的上战场杀敌,大多数时候只是起个吉祥物的作用,给将士们涨涨士气。
但唐太宗和明成祖不同,这两人是自小就随父亲上战场的老手。当他们的父皇不适合御驾亲征时,压力便给到了善战的儿子身上。
唐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候,打仗就战无不胜,唐高祖为了嘉奖这个优秀的儿子,专门给他封了个在一品官员之上。
皇帝之下的天策上将官爵,整个唐朝朝廷,再无人的地位能超越当年的秦王。
明成祖朱棣,虽不及长兄朱标受宠,但在燕王时期,屡次为朱元璋立下战功,是最能征战的亲王。
朱棣30岁的时候出征漠北,遇天降大雪,军队将领认为不宜继续行军,当原地扎营休息。
而朱棣却认为要反其道而行之,都知道雪天路难行,北元军定会放松警惕,以为明军不会冒雪赶路,所以他们更应该趁着风雪的掩护,抓紧前进。
果然,当明军达到目的地,跟北元军近在咫尺了,北元军都没有发觉。北元军虽兵力多,朱棣根本不慌。
他一边让人去元军营劝降,一边攻击,当北元太尉乃儿不花发现中计,想逃走时,朱棣邀他来明军营赴宴。
乃儿不花(官山卫指挥)惴惴不安地来到朱棣面前,朱棣果然好酒好菜款待,没有为难他。乃儿不花大为感动,带领部落和牲畜投降了朱棣。
朱元璋得知朱棣大胜,高兴地夸赞朱棣聪明英勇。从此,朱棣威名大振,凡有北方战事,朱元璋都派朱棣参与。之后几年,朱棣频频出征,又打了不少胜仗。
随着朱元璋喜爱的另外两个儿子晋王和秦王去世,朱棣在朝中已是无法撼动的地位,加上他常年征战、戍边,军事实力无人能抗衡。
朱允炆即使再聪明,有朱元璋的遗命保护,都无法敌过朱棣。
朱棣一生五次亲征漠北,因为朱元璋晚年诛杀开国大将,导致朱棣一时间无将可用,只能自己披甲上阵。
朱棣打到了斡难河畔,继西汉之后再次“封狼居胥”,名垂千古。
明英宗朱祁镇在面对瓦剌进犯时,可能想到了先祖朱棣和朱元璋的英勇事迹,觉得祖辈都能做到的事,他也一样能成功。
可他并没有遗传到他父亲明宣宗朱瞻基的本事,登基后国事全由太皇太后把持,亲政后居然任由宦官专权,祸乱朝纲。
朱瞻基是跟随朱棣征蒙古长大的,朱棣宠他就像朱元璋宠朱允炆一样,手把手地教治国之道。
朱瞻基爱读书,经常教育身边的人也要多读书,但他能御驾亲征,平定叔叔朱高煦的叛乱,稳定自己的政权,文武双全。
朱祁镇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有足够的本事,他在位期间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北伐战争,效仿父亲御驾亲征,证明自己不怕北方蛮夷。
朝中大臣极力劝阻不成,朱祁镇表示要破釜沉舟,立年仅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郕王朱祁钰监国,然后带兵出发。
结果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搞事情,破话了行军计划,明军到了土木堡,被瓦剌大军包围,朱祁镇被俘。
虽然瓦剌没有立刻杀掉朱祁镇,但皇帝被俘等于把国家的脸都丢完了,北宋徽宗父子被金人俘虏就是前车之鉴。
于谦等明朝大臣拥立朱祁钰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并下令戍边将士,就算瓦剌用朱祁镇的名义来联系,都不要搭理。
好好一个皇帝,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没想成了可怜的阶下囚,臣民不仅不来救援,还令立新帝,朱祁镇心都凉透了。
还好他求生意志强,加上明军打了翻身仗,才被瓦剌放了回去。所以,皇帝没有金钢钻,最好别拦瓷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