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刘裕北伐后是如何自毁长城的?七员北伐大将只剩下了个檀道济

刘裕北伐后是如何自毁长城的?七员北伐大将只剩下了个檀道济

作为中国历史上个人武力值最高的帝王,刘裕北伐一直被视作南北朝时期最可惜的一次,当时的他不仅灭亡了后秦,还收复了长安,东晋在他的带领下,领土已经扩展到四川、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其他的胡人政权在刘裕的连番打击下也已摇摇欲坠,史称“七分天下,而有其四。”

然而就在世人以为刘裕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挥师北伐,灭北魏、吞胡夏,再造中华之时,刘裕却突然收兵了,他不顾关中父老的挽留,留下一些将领驻守关中,然后南撤返回建康。

东晋多次经略中原,只有刘裕灭了十六国中的两国,可惜了,这最遗憾的一次北伐。

对于刘裕匆匆南撤的原因,历史上素来有多种猜测,但归根结底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刘裕留守后方的重要心腹和谋臣,坐镇建康的前将军刘穆之突然去世,刘裕担心后院起火;另一个是刘裕志不在统一北方,只为代晋捞取政治资本。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公元422年,刘裕在彭城得青泥败报后,声称要刻日北伐,史书说他登城北望,慨然流涕,不久刘裕在西殿崩逝,享年六十岁。

后世不少人认为,如果不是刘裕病逝,再给他几年时间,他一定能统一北方,成为第一个由南统北的帝王。

然而事实却是,刘裕在打进长安后主动南归就已经放弃了这唯一的机会,他后来的一系列操作根本称不上是为以后的北伐未雨绸缪,而是自毁长城。

民心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刘裕入长安时,百姓们是奔走相告、提着酒壶、拿着鸡蛋,涌上街头慰问晋军。百姓有如此高的热情,一是自316年长安失守,愍帝崩逝,长安百姓已逾百年未见王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并不是只有陆游才有;二是百姓希望刘裕能够结束八王之乱以来天下分崩离析的局面,救万民于水火。

一句话,民心可用,但刘裕辜负了这份赤诚,也失去了北方的民心。

史料记载,当刘裕南归的消息传出后,关中父老扶老携幼到军门流涕请愿,希望他不要走。他们说:“残民受不到大晋教化,到现在已有一百年,才能重新看到上国衣冠,人人互相庆贺。想不到明公会丢下我们回去。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咸阳宫殿是公家府第,明公为什么要到别处去呢?”关中父老显然是希望刘裕继承西汉的事业,把他看作堪为汉高祖、汉武帝式的人物了。

但刘裕听了这一席话,虽然有点小感动,不过还是不肯改变主意,口是心非地以“受命朝廷,不敢擅留”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刘裕本来很得关中人心,这么一来就令人失望,再加上后来诸将自相残杀,将士大肆掳掠等,关中人士不得不转而接受赫连勃勃的匈奴军队了。

刘裕北伐时可谓将星璀璨,麾下的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傅弘之,毛脩之、朱龄石、蒯恩都是一时名将,但短短两年七员北伐大将就只剩下了个檀道济,而且其中的三位可以说间接死于刘裕之手。

公元416年8月,刘裕掀开了声势浩大的最后一次北伐,他以刘穆之任尚书左仆射,内总朝政,外供军粮,自己则亲率五路大军北伐。

其中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由寿阳往洛阳方向进攻;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从荆雍方向出兵进攻武关;宁朔将军朱超石、胡藩率军进攻阳城;建武将军沈林子领兵出雎阳进攻石门;冀州刺史王仲德率水师开巨野泽入黄河进攻滑台。刘裕自己则亲领主力大军由彭城自泗水、巨野泽入黄河,西趋洛阳。

五路北伐大军又以王镇恶、沈田子两路军功最盛。

王镇恶、檀道济军自进入秦境以来所向皆捷。秦将王苟生以漆丘降于王镇恶;徐州刺史姚掌以项城降于檀道济;后秦新蔡太守董遵坚守城邑不降,被檀道济斩杀,随后檀道济又攻克重镇许昌,俘虏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

刘裕原先命令诸军攻取洛阳后,待其他主力大军到达后再继续西进。但王镇恶见潼关守军薄弱,便当机立断,不待主力大军到达,就自行分兵两路西进。一路由王镇恶率军至渑池,破蠡吾城,生擒弘农太守尹雅,进抵潼关城下。另一路由檀道济、沈林子部,向蒲阪进攻,但是先后被后秦并州刺史尹昭、辅国将军姚城都击败,于是转而与王镇恶合军进攻潼关。

417年3月,王镇恶击败后秦姚绍,拿下潼关,姚绍退保定城,据险以守,王镇恶虽屡败后秦,然不能进。

4月,刘裕在黄河北岸以却月阵大败北魏军,斩杀阿薄干,北魏军退还畔城,刘裕得以西进洛阳。

刘裕进至潼关后,王镇恶又沿渭水而上,在渭桥大败后秦姚丕,后秦帝姚泓率军救援,又为王镇恶所败,姚泓单马回长安,王镇恶趁胜进攻,后秦诸军皆溃,姚泓献长安城向王镇恶投降。

刘裕将至长安,王镇恶于灞上相迎,刘裕慰劳他说:“成吾霸业者,真卿也。”

而沈田子、傅弘之一路也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后秦守将不是战败,就是逃走,417年7月,沈田子就攻入武关,进屯青泥。

8月,姚泓率数万骑兵突然进至青泥,沈田子欲乘秦军刚刚到达,向其攻击。傅弘之认为敌众我寡,不应出击。沈田子却说:“兵贵用奇,不必在众。且今众寡相悬,势不两立,若彼结围既固,则我无所逃矣。不如乘其始至,营陈未立,先薄之,可以有功。”于是先率自己本部兵马向敌攻击,傅弘之跟随于后。

最终晋军以少胜多,大败姚泓,斩秦军1万多人,后秦军最后一支主力部队被消灭。不久长安城陷,姚泓出降,后秦灭亡。

可以说,北伐灭秦王镇恶功第一,沈田子功第二,但是刘裕也没有逃脱“猜忌功臣”、“兔死烹狗”的历史怪圈。

刘裕南返时,留年仅十二岁的次子、桂阳公刘义真为安西将军、雍秦二州刺史,镇守长安;王镇恶以征虏将军、领安西司马、冯翊太守,辅佐刘义真。

如果仅是如此,也还说得过去,虽然说让一个孩子负如此重大的责任,是荒唐之至的措施,但毕竟刘裕留下了王镇恶,把刘义真作为自己的象征也可。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刘裕还留下了沈田子任雍州中兵参军、扶风太守,以牵制王镇恶。

这明显是表示对王镇恶的不信任,后来诸将自相残杀,正是由他的这一表示引起的。

王镇恶是王猛的孙子,前秦亡后,流亡到南方。他骑射的本领不高,但是谋略出众。刘裕赏识这一点,用他为将。灭后秦之役,王镇恶与沈田子的战功最大。王镇恶首先进入长安,接受姚泓君臣的投降,出足了风头。关中人对他的祖父王猛还念念不忘,因此对这个打回老家的孙子也有天然的好感。

刘裕部下将领,除王镇恶外,都是南方人。他们见王镇恶功大,都有妒忌的心理。沈田子以千余人破秦兵数万之众,自以为战功最大,更是要和王镇恶争功。

将领间有了矛盾,做领袖的必须设法消饵,刘裕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进长安时,王镇恶到灞上迎接,他口头上称赞他,但听到王镇恶私藏姚泓的皇辇,便怀疑他有野心,派人调查,查明王镇恶只是剔取了上面的金银,把辇当垃圾丢掉,才觉得放心。

沈田子、傅弘之说:“王镇恶家在关中,不可信赖。”刘裕不批评两人,反而说:“现在留下两位与一万精兵,他若有不法行为,只能自取灭亡,不消多说什么。”他甚至引曹魏灭蜀故事,对沈田子说:“钟会之所以造不成反,正是因为有卫瓘之故。卿等十多人,用不着怕王镇恶!”这明显是在挑拨他们了。沈田子之所以敢悍然杀王镇恶,正是以卫瓘自居。刘义真的长史王脩不了解其中底细,杀死沈田子,王脩又遭刘义真左右谗杀,关中的局势从而大坏。这简直是刘裕自铸恶果,怪不得任何人。

刘裕是一员好将领,但绝不是一个好领袖。他真正能够信赖的人只有一个刘穆之。

刘穆之出身寒门,自小酷爱读书,颇有才华,但是身上并未有读书人的酸腐之气。史料记载,刘穆之爱饮酒,喜食槟榔。他的妻子出身望族江氏,家境殷实,所以他时常去舅子家“打秋风”,这引起了江氏兄弟的不满,嘲笑他“槟榔消食,你常常饿肚子,还吃它干嘛?”刘穆之自此不再去。

东晋末年,王室衰微,刘裕公开讨伐桓玄,作为琅琊主簿的刘穆之选择与何无忌等人纠结了几百人的队伍,投靠了刘裕,这是史上关于二人的首次合作。

刘裕长于作战,但是在守城治理上并不擅长,因此对刘穆之颇为倚重,“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遂动见咨询。”刘穆之对刘裕,倾尽全力辅佐,事无巨细的为其出谋划策,“穆之亦竭节尽诚,无所遗隐。”刘裕从小不爱读书,识字不多,写出的字也不好看。刘穆之就告诉他:“此虽小事,然宣彼四远,愿公小复留意”。刘裕却不甚在意,又认为自己没有天分。刘穆之就给他出主意,让他把字写的大一点,显得“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势亦美”。

当刘裕率军讨伐荆州刺史刘毅时,刘穆之和诸葛长民负责留守。诸葛长民预谋作乱,就试探刘穆之,听说太尉(刘裕)对他有意见,这是为什么呢?刘穆之反应很快,安慰他说,刘裕西征,将老母和幼弟都托付给将军,怎么会不信任您呢?随即就将诸葛长民的话全部汇报给刘裕,刘裕在返回建康的第二天就诛杀了诸葛长民。

从二人京口起事开始,合作无间的度过了十三个年头,期间也有人为了离间二人,就向刘裕打小报告,认为刘穆之权力过重,恐生异心。但刘裕不以为意,足见其对刘穆之信任至深。

但是刘穆之之死部分责任也在刘裕身上。

416年刘裕收复洛阳后,便派左长史王弘回建康,向朝廷表示要九锡。在北伐之前,刘裕已经与刘穆之商议过加九锡的时间、地点等诸多细节,只等北伐得胜归来,就可以实施了。但让他意外的时,北伐开始不久,刘裕就暗示朝廷“加九锡”。这件事事先也没有与刘穆之沟通过,刘穆之因此感觉信任不再,竟因而又忧虑又惧怕,生起了重病,结果一病不起,不久即去世。一代名臣就此黯然落幕,让人不禁叹惋!

刘穆之死后,刘裕竟找不到一个可以接替的人,最后勉强用了徐羡之,结果,以前通常由刘穆之作主的朝廷大事,都要向北方刘裕的帅府请示,徐羡之并不得信任。

除了上述三位,傅弘之于418年胡夏太子赫连璝率兵袭击长安时兵败被杀;毛脩之是在王镇恶死后代任其职,在胡夏袭击长安一役中兵败被俘;朱龄石、蒯恩则是在潼关被赫连勃勃所俘,不久被害。

至此,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毛脩之、朱龄石、蒯恩等名将都死了。刘裕再要用兵,已拿不出伐秦时的阵容了。

虽然刘裕篡位的流程走得很细腻,但却开了弑杀废帝的先河,大失南方士族之心。

义熙十二年十二月,刘裕先是派王弘回建康要九锡,封宋公,总百揆。十三年,又“诏”进宋公爵为王,虽然刘裕辞而不受,但不久就命王韶之缢杀安帝,立琅邪王司马德文为恭帝。元熙元年刘裕受晋爵为宋王之命。最后,于元熙二年受禅为帝。

这一套由权臣至皇帝的历程,从曹丕到司马炎,再从司马炎到刘裕,大体上完全相同。然而,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后,还活了十四年,到魏青龙二年才死;魏少帝被废为陈留王后,也活了三十八年,到晋太安元年才死,他们都得尽天年。晋恭帝却没有这样的好运道,他禅位后只过了一年便遭了毒手。

此后相沿成习,禅位的君主都保不了性命,这都要怪刘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关中,进攻,前将军,后秦,北伐,大将,刘裕,长安,沈田子,王镇恶,故事传记,王镇,刘穆,刘裕,沈田子,王镇恶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关中,进攻,前将军,后秦,北伐,大将,刘裕,长安,沈田子,王镇恶,故事传记,王镇,刘穆,刘裕,沈田子,王镇恶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关中,进攻,前将军,后秦,北伐,大将,刘裕,长安,沈田子,王镇恶,故事传记,王镇,刘穆,刘裕,沈田子,王镇恶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