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贵族层出不穷,而中国却没有,这难免让人疑惑。
只是你不觉得,人的未来不因出生而限制,靠自己的拼搏进取实现阶级跨越,难道不比那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更有魅力吗?
其实古代中国也有贵族,只是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注定要将其扫进历史堆里,至于贵族们不愿,也无怪乎黄巢要踏尽公卿。
一、科举取消
九重丹诏下尘埃,深锁文闱罢选才。桂树放教遮月长,杏园终待隔年开。自从玉帐论兵后,不许金门谏猎来。今日霸陵桥上过,关人应笑腊前回。
这首《东归诗》是一名卢姓书生,因为科举取消,而写的牢骚之作。
唐朝科举是每年二月份,那时路途遥远,车马很慢,考生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长安。
今年的科举不考了,对于辛苦准备的人来说打击巨大。
取消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一场愈演愈烈的士卒起义。
五望七姓的清河崔氏,有人在军中为官,对士兵苛刻残暴,还不允许戍边士卒归家,这才有了庞勋起义。
经过千辛万苦回到家的人,被朝廷定义为乱贼,面对斩尽杀绝,他们顽强抵抗,苦苦坚持了一年多。
因为战乱的影响,经过中书门下尚书的层层审批,再有礼部公示,宣布这次科考延期。
而黄巢是这次的考生,听到这样的结果,无比心寒,决定不再科举。
二、黄巢赋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虽然是黄巢落第之后所作,但却有无限的豪情。
秋天本是百花凋零的时节,但整个长安弥漫着香气,这是满城的菊花所散发出来的。
能做出这样的咏物诗,足以见到黄巢的才华。
黄巢似乎特别喜欢菊花,而它也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这首《题菊花》的所作时间不可考,但有宋人笔记说其是年幼所作,大概是为了显现黄巢的天生不凡。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秋风下的菊花,哪怕再香也无法吸引蝴蝶,假若他成为司春之神,要让其和桃花一样在春天开放。
菊花在此之前,因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的缘故,一直被视作隐士的象征,可黄巢又给了其别样的意义。
菊花是黄巢的自比,自己怀才不遇却并不自暴自弃。
菊花也是黄巢眼中的百姓,他们的生存环境困苦。
黄巢要做的是,让菊花与桃花一起在春天盛开,让长安城内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三、踏尽公卿参加科举之人,不得含有工贾殊类黄巢如果出生盐商家庭的话,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的。
是实在科举无望后,为了生计,黄巢才干起了私盐—这项违法的勾当。
在底层游走,让黄巢对高高在上的门阀充满了愤怒。
他们不用科举却能直接当官,他们不用辛苦劳作却能锦衣玉食。
公卿们无能且贪婪,黄巢不服,这才有了反抗。
乾符元年(874年),全国已经连续几年大旱,朝廷不但不赈灾放粮,反而加征赋税徭役,活不下去的民众开始聚集造反。
乾符二年(875年),经过准备的黄巢开始起事,大量百姓归附,月余就聚集了数万民众,声势浩大。
一起造反的王仙芝势力更大,但他是唐朝版的宋江,信奉的是杀人放火受招安,结果在投降的过程中,遭到官军的坑杀。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吴州服刑,心却在山东的梁山,如今只能蹉跎岁月,但假若实现了自己的志向,就可以去嘲笑黄巢不是大丈夫。
但宋江的投降主义实在太过软弱,黄巢的决绝才让人畅快淋漓。
面对围剿,黄巢选择转战各地,让朝廷无可奈何。
每攻破一地,黄巢的首要目标就是门阀世家,是因为自身曾经的记恨,也是因为自身势力的生存,更是因为百姓的呼声。
在最后,虽然遭受不断打压,但黄巢依旧不断发展,甚至是占领了洛阳和长安。
聚集在东都和京城的门阀势力为之一空,公卿的尸骸染红了菊花。
黄巢的军队擅长的是流动作战,面对攻城坚守力有不逮。各地节度使包围长安,黄巢屡战屡败,最终无奈弃城而逃。
中和四年(881年),随着黄巢的死,这场持续七年的起义宣告彻底失败。
但回顾黄巢的一生,无疑是荡气回肠的,他所率领的底层小民狠狠地动摇了帝国的统治。
但史书对黄巢大多是忌讳,就算提到也是抹黑。
毕竟那时能读书写字的人太少,他们大多出自门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对黄巢自然是痛恨。
四、求取公平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他们是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武力的贵族,两汉时掌握知识的经学世家,曹魏的九品中正制给予其政治特权,西晋的占田法控制了经济,掌控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两晋的门阀势力达到巅峰,但也最为拉胯,面对五胡乱华,他们只能丢盔弃甲。
天灾人祸之下,门阀让破产的平民成为奴仆;王朝盛世之中,门阀汲取帝国的营养资养自身。
隋唐时期有了科举制,这是皇权与门阀的较量,是彼此妥协的产物。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李世民这话言过其实,天下英雄何其多,怎会只有21次科举招揽的205人。
在唐朝近300年的历史中,进士也不过录取了8000来人,平均每年录取的人数不到30人,而国家需要的官员,是数以万计。
“官有世胄,谱有世官”,魏晋的惯例依旧适用于唐朝。
政治会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门阀的特权会滋生种种不公。
当初的精英群体,经过几代后,他们彻底腐败,无德无能,不思进取,只知声色犬马。
黄巢踏尽公卿的行为符合时代向前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普通民众求取公平的心声。
黄巢对门阀的残暴,让门阀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客观地促进了科举制的完善。
当阶级跨越变得无比艰难,那是整个国家出了问题。
如果视而不见,难免有下一个黄巢诞生。
黄巢真的残暴吗?他不过是求取公平的先行者,只是手段酷烈一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