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节度
天宝十节度
安史之乱之前,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其北边有朔方,西边有河西、陇右,更西在西域还有安西、北庭。整体上关中的外族威胁不大,因此长安周边不设重兵防御。然而安史之乱以后,西面的吐蕃乘西北边军内调之际不断蚕食河西、陇右,关中直接面临外族的威胁。
京西北八镇
元和九年的京西北八镇
为防范外族入侵,在长安的西面和北面逐步设立八个藩镇,即京西北八镇,分别是指凤翔、泾原、邠(bin)宁、鄜(fu)坊、灵盐、夏绥、振武及天德军。整体的布局是
(1)北线的天德、振武,排成横向防御回纥
(2)西线的凤翔、泾原、邠宁、灵盐,形成纵向防御吐蕃
(3)夏绥、鄜坊,作为其后方及第二道防线
起源,平定党项骚乱
唐西北八镇,最早起源于肃宗乾元元年(758)设置的振武军节度使、肃宗乾元二年(759)设置的邠宁节度使,以及肃宗上元元年(760)设置的鄜坊丹延节度使和凤翔节度使。除振武军更多地是为了联络回纥外,其他三针主要是为了平定肃宗朝末期出现在关中的党项骚乱。
贞观以后,因吐蕃威胁加剧,党项请求内徙,被安置在庆州、夏州一带,党项部落早在安史之乱前就已经广泛分布在关中各地。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党项乘关中空虚,开始向渭河平原一带逼进。
关中的五条主要交通线
因为党项的入侵,关中新设了邠宁、鄜坊、凤翔三镇,外加不久设置的泾原镇。唐廷设立这几镇的用意也很明显,因为它们控制了西北异族南下渭河谷地的四条最主要的交通干线。
(1)关中北部并列着子午岭和黄龙山两条山脉,洛水穿过两山之间,其河谷形成了一条南北通道,通道北端是延州,由延州南下经鄜、坊两州直达长安正北,这条通道就是延州道。因此坊、鄜、延与位于黄龙山以东的丹州构成了一个特定的地理单元,早在唐初贞观年间即置鄜州都督府、大都督府,管鄜、坊、丹、延四州。
(2)子午岭与西面的六盘山之间有一条南北方向的黄土高原,山原间相隔形成了两条川道,子午岭西为马莲河,南流入泾水,六盘山东为清水河,北流入黄河。位于马莲河一线的正是邠、宁、庆三州,所以唐置邠宁庆节度使,既为一军区,亦以其为一交通路线也。
(3)清水河河谷南端六盘山下是萧关的所在地,因此这条通过萧关的通道就是萧关道。由萧关所在地原州到关中有两条通道,一条走子午岭西南与岐山之间的泾河河谷。泾河上游早在先秦时代便已是一条重要的通道,而泾原节度就位于这一线,随后由泾州过邠州便可到达长安。
(4)另一条由原州平凉县到陇州,由于陇州之北是西汉回中宫的所在地,所以这条通道就称回中道。渭河上游河谷狭窄,不如泾河易于通行,自来不是交通要道,因此东西往来只好取道于陇山(六盘山南段),这就是所谓陇道。而无论是回中道还是陇道,向东到达长安都将走陇山与岍山之间的汧水河谷。凤翔节度领有的岐陇二州就在这一线。
因此,促使上述藩镇形成的并不是帝国后期的主要对手吐蕃,而是此时不太被关注的党项的入侵。因吐蕃威胁加剧和唐朝关中防御力量的加强,党项逐渐与唐朝和解。郭子仪为避免党项与与西面的吐蕃互为表里,将散处盐、庆等州的党项、吐谷浑部落进行东迁到陕北的夏、绥、银、延、麟诸州,甚至黄河以东的石州将逐渐成为党项部落新的主要聚居地。
党项聚集地
加剧,来自吐蕃的威胁
关东的安史叛乱结束不久,吐蕃入寇大震关,开始了对关中的漫长侵扰。代宗大历以后,吐蕃开始经由朔方军原本的基地灵州南下。位于鄂尔多斯黄土高原边缘的灵州控扼着由贺兰山渡过黄河经萧关道和马莲河河谷南下的两条通道,灵州是这两条道路的枢纽。而由灵州经马莲河南下的道路在唐代就被称为灵州道。
在由凤翔、泾原、邠宁、鄜坊共同构筑的关中四镇格局中,凤翔、邠宁承受着更为严峻的来自异族的压力。因为凤翔的陇县千阳地区与邠宁的长武彬县地区汇聚着吐蕃入侵的多条路线。
大历初期的关中四镇
建中、兴元年间,唐蕃因“清水之盟”的缔结而相安无事的时期后,到了贞元二年(786)秋天,吐蕃背盟,重新开始其侵扰唐境的攻势。其进军矛头现在已经深入到横山以北的盐州,并且东推到夏、银,甚至更东的麟州一带。除了灵武外,盐州、夏州、绥州的重要性得到提升,进而诞生夏绥镇和灵盐镇。
元和九年的京西北八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