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尼尔医生的笔记
编辑|
尼尔医生的笔记
前言
洪武八年,跟随朱元璋多年、为大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老臣刘伯温缠绵病榻,不久后便与世长辞。
临死前,他唤来几个儿子,给他们留下了两条遗志。
一是要求自己刘家的后人皆不许修习帝王之术,二则是交代他们在他死后,将一本书与一筐鱼秉呈朱元璋。
这一筐鱼中含着什么样的深意?
几度辞官却唯独在朱元璋身边效力多年的老臣,在最后的时间里,给朱元璋留下了什么样的忠告,竟使朱元璋在十七年后顿悟时悔不当初?
伯温之死
年逾花甲的刘伯温感染风寒后身体开始一日不如一日,因病屡不上朝让他心中十分不安,但身体的情况由不得他做主,只能在家休养。
这日,他官场上的死对头李善长一手提拔上来的胡惟庸带着御医前来探病,御医开了药方。
刘伯温按方抓药回来煎服,用了几日,原本的风寒并不见好,反倒平添了腹痛之症。
刘伯温满腹疑虑,只能拖着一副病体,进宫面见朱元璋。
他不曾料到,这便是他此生最后一次进宫面圣。
见到朱元璋后,刘伯温向朱元璋如此这般说了御医所开的药方与他迟迟不见好的伤寒之症。
朱元璋听完,神色未动,只淡淡劝慰他:“不要多想,回家安心养病。”
刘伯温一怔,心下明了,他忍下悲凉,不再多言。
回到家中,不出三月,便卧床不起。
三月下旬,朱元璋下旨体恤老臣鞠躬尽瘁,遣人送刘伯温从京城动身返乡,让他叶落归根。
一路抵达处州青田,刘伯温开始拒绝服用一切药物,只是维持日常饮食,并将两个儿子叫到身前交代了心中的遗愿。
洪武八年农历四月十六,刘伯温逝世,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远在京城得到消息的朱元璋,不久便收到了刘伯温最后留下的一本天文书,与一筐长途跋涉之后互相磋磨得鳞片纷飞奄奄一息的鲜鱼。
或许当时朱元璋也曾皱了眉头,但国事繁忙,曾经与他一同打拼天下的臣子们死得太多,他无心也无暇去停下来思考,他眼里彼时只看得见他打下的江山。
明君良臣始相逢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县)的一户贫苦人家,在家族子弟中排行第八,故而得名,从小便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清苦日子。
至正三年,濠州蝗灾连着旱灾,灾后又生瘟疫,朱重八在这场天灾里接连失去了父母、大哥,无奈之下,他与家人离散,逃离故土,以求一条活命之路。
他在皇觉寺里做过剃度的行童,也曾因饥荒辗转多地乞讨化缘。
元朝末期的动荡之下,底层农民忍受够了无休止的饥饿与贫穷,于是纷纷暴动,农民起义四起。
弥漫各地的狼烟点燃了同样饱受流离困顿之苦的朱重八,在同乡的邀请下,二十五岁的他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明朝开国帝王的命运由此转折。
朱重八入伍后深受郭子兴赏识,很快成了他手下一员大将,甚至将自己的养女嫁给朱重八为妻。
也是在这之后,朱重八正式更名为朱元璋。
至正十五年,郭子兴病逝,朱元璋此时虽然名义上仍在小明王韩林儿的手下,但由于他骁勇善战、手下网罗人才众多,早已是这支队伍实际上的主帅。
及至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手下已有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多名重臣良将,坐拥十万兵力,与张士诚、徐寿辉等反元武装分庭抗礼。
虽然如此,朱元璋实际所占领的地盘却并不多,全靠小明王、张士诚、徐寿辉互相敌视、互相牵制,在危险的平衡中谋求发展。
手下的胡大海看出了他心中的忧虑,主动献言道:“我攻打处州时,曾听当地人说处州青田有一名士,不受元朝重用,赋闲在家。”
朱元璋一听来了兴趣,让胡大海将此人的底细才干细细一说。
胡大海说此人名叫刘基,字伯温。生于大族之家,自小聪慧,二十三岁时参加会试就一举考中进士,颇有些才能在身。偏偏时运不济,为人又刚正不阿,这才不被重用。
说到此,胡大海忽的欲言又止。
朱元璋一挥手,让他只管大胆直言。
“只是这个刘伯温自诩元朝忠臣,对我部不假辞色,甚至还写过几首混账诗文,将我们比作盗贼……”
胡大海所言不虚,刘伯温曾在元朝廷三度为官,虽三度请辞,但生于乡绅官宦之族,始终是元朝旧秩序最坚实的拥趸,向来视朱元璋之流的农民军为贼为寇。
虽然他已从处州守将石抹宜孙处请辞,但回到乡间的刘伯温也并未就此苟安,散尽家财组织起一支小型的自卫民兵,抵御来敌。
让胡大海意外的是,听完他一席话,朱元璋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当即拍板:
“我取天下,正要读书人!去请刘基,一定要请来。”
当时的处州总制孙炎领命,带着厚礼就前往青田登门拜访刘伯温。
孙炎此人,虽有才能,情商颇高,却天生缺陷,身高不足六尺,偏生又是个瘸子。
朱元璋选用孙炎前去请刘伯温,其中多少还是有些盘算的。任谁见了孙炎,都会感佩于朱元璋手下如此一个其貌不扬又身有残疾之人都能有这般才学。
而刘伯温却很不给面子。
孙炎三度拜访刘伯温,被刘伯温三度回绝。
“三顾茅庐”未果,孙炎没有丝毫气馁,拖着条瘸腿依然前去青田拜访。
刘伯温虽无意为朱元璋效力,但面对孙炎的执着诚恳也颇为感动,他托人将一把祖传的宝剑带给孙炎,意在表明:宁可用传家宝相送,也不去给朱元璋做官。
孙炎却封了宝剑,作一首《宝剑歌》回赠他:“还君持之献明主,若岁大旱为霖雨。”
劝他宝剑应献明主,他这青田刘郎,也该跟随明君一展宏图!
终于,孙炎的执着与恳切打动了刘伯温,他放下了心中对摇摇欲坠的元朝廷的执念。
在至正二十年,跟同为“浙东四先生”的龙泉章溢、丽水叶琛、金华宋濂一起来到应天,真正成为朱元璋身边的开国谋士之一。
君臣合力闯江山
年近五十岁的刘伯温,抵达南京不久,就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先陈后张”、逐个击破的建议。
当时的朱元璋虽然占据着地理优势,但张士诚、陈友谅等人都对其虎视眈眈,论整体实力,朱元璋与他们单对单都胜负难分,何况是要分兵对敌。
于是他立刻采纳了刘伯温的计策。
不久之后,陈友谅带着大军打到了安徽,离南京只有三百里,眼看就要被陈一举攻破。
朱元璋手下众人各持己见,有说应该投降,有说应该据南京而守之,不与陈友谅正面对抗。
只有刘伯温沉默不语。
朱元璋见状,知他另有见地,便召他进入内室商议。
刘伯温遂献上一计:“陈友谅此人自大狂妄、骄气横溢,并不将朱元璋等人看在眼里。如要对敌,可以利用陈友谅的这一心理,趁其松懈,诱敌入伏,一举击溃。”
于是,在接下来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中,刘伯温设计诱敌,朱元璋亲征作战,大胜。
《明实录》:“继而友谅复攻洪都,上亲征之,大战于都阳,胜负未决,基清移军湖日,期以金木相犯日决胜,上从基言,遂克之。”
这一战后,刘伯温成了朱元璋的军师,朱元璋也愈发信任刘伯温的谋略。
刘伯温少时看过一本天文之书,以其过目不忘的本事,习得了观星测算的帝王之术。
吴元年,刘伯温夜观天象,发现天上荧惑星有所异动,连忙告知了朱元璋,说疑有兵灾的征兆。
朱元璋听从他的意见,下发罪己诏,安抚百姓以躲避兵灾。
遇上大旱之年,刘伯温观星后推断其与冤案过多有关,建议朱元璋重新审理积攒的冤案错案。朱元璋顺势将此事交给刘伯温去做,不出数日,竟然真的天降大雨。
这所谓帝王之术,让原本就十分重用刘伯温的朱元璋对他更加言听计从。
《明史》:荧惑守心,请下诏罪己。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
至正二十七年,即洪武元年,朱元璋即位,定都应天(南京),国号大明。
其中,无论是选都城还是定国号,朱元璋都征询了刘伯温的意见,对他的重用,由此可见一斑。
一言错顿生嫌隙
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给了刘伯温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的官职。
一向正直严谨的刘伯温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整肃了朝臣之中的一些祸乱鼠辈,其中,就包括左丞相李善长的亲信李彬。
同为开国功臣,善于钻营心计的李善长与铁面无私的刘伯温一直是互相争斗、水火不容的两方。
然而,由于李善长更加懂得揣摩朱元璋的心思,在朱元璋面前,总是胜过刘伯温一头。
这次刘伯温拿住了李彬贪赃枉法的实证,不等李善长做出应对,便被刘伯温捅到了皇上面前。
李彬下狱,李善长痛失亲信,更对刘伯温不满。他一边提拔了又一个接班人胡惟庸,一边让自己一派的势力极力在朱元璋耳边煽动,使其对刘伯温心生嫌隙。
屋漏偏逢连夜雨。
当年正遇上大旱灾,朱元璋为此询问刘伯温的意见,请他观星推测。
刘伯温表示此次大旱是因为将士们亡故太多,他们遗留下的数万妻子全部迁到了营地居住,导致阴气太重,解决之法应当将投降的吴军也编入军户,以调和阴阳之气。
此前多次占星灵验,使朱元璋对其深信不疑,全盘照做。
然而转眼间十天过去,天旱依旧,不见半点下雨的征兆。
朱元璋大怒。
原本被政敌挑唆而在朱元璋心中堆积的疑虑达到了极点,面对朱元璋的怒火,刘伯温看得明白,深知自己在朝中已无立足之地,便借着这个由头请辞,告老还乡。
《明史·刘基传》会以旱求言,基奏:“士卒物故者,其妻悉处别营,凡数万人,阴气郁结。工匠死,胔骸暴露,吴将吏降者皆编军户,足干和气。”帝纳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
刘伯温临行前,朱元璋拿新任丞相的人选询问他:“杨宪如何?”
刘伯温说:“身为宰相,应当持心如水,用理义定夺行事,而不是以自身喜好行事,杨宪在这点上做的不好。”
朱元璋再问:“汪广洋如何?”
刘伯温答:“此人还不如杨宪。”
又问:“胡惟庸如何?”
答曰:“这是一匹劣等的马,交由他拉车,必然会坏事。”
然而,刘伯温辞官之后不过几年,胡惟庸便官至右丞相。
曾经在朱元璋口中可为“吾之子房”,智谋堪比孔明的刘伯温,终成浮云。
结语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一心栽培的儿子朱标病逝。
这一变故对此时已不再年轻的朱元璋是一记沉痛的打击。在悲痛中,朱元璋意图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储君。
各地藩王蠢蠢欲动之时,朱元璋终于有时间去思考。
曾经的肱骨老臣给他留下的一筐鱼令他恍然。
与他一同建功立业的将军谋臣,一个个都已在他的疑虑中化为了一具具白骨。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如今再遇险地,这一片被他抽干了水的池中,已无一个可用之人。
而他身处帝王之位,为争帝位,皇子们注定会像这筐中之鱼一样互相残杀,然而此时醒悟过来的朱元璋已无能为力。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在应天皇宫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是为建文帝。
没有了朱元璋震慑的稳定时局转瞬崩塌,北平燕王打出“靖难”的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在南京称帝,建文帝下落不明。
刘伯温曾在奉天殿做过一首《乙卯岁早朝》,一首歌功颂德的诗中,可以得见他的心境:
“从臣才俊俱扬马,白骨无能媿老身。”
呜呼哀哉,一代明君贤臣,败于帝王的疑心与钻营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