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学是汉族中央政权面向少数民族和外邦而开设的实施儒学教育的官方机构,主要设立在边疆地区、外来族群集中地区。
它并不完全产生于宋朝,却在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的文化教育传播与推广中改变,在前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延伸和变化。
宋廷制定具体措施,保障蕃学教育师资。教学内容注重照顾到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宋代蕃学教育主要实施于神宗、徽宗等积极开边拓土时期。
希望刨除军事手段外,能够通过文化教育等怀柔手段,促进民族融合度。所以对待蕃学的教育态度则是强调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弄巧成拙。
在以中原汉族政权为主导力量的中国封建社会,绝大部分的汉族士大夫以华夏正统嫡裔自居,鄙视排斥其他民族和邦国文化。
一些有识之士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张“华夷同风”、“蕃汉一家”,并做出了实践。由此可以看出,宋朝统治阶级对于番邦人员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之下催生出了真正意义上的蕃学。
01 宋代“蕃学”含义
含义一,这里的“蕃学”指的是外藩学生。主要是将来到京都学习的王朝周边部族,或者其他国家子弟称外蕃学生。
但是太学、国子监并不是专门的蕃学教育机构。宋人将此意义上的“蕃学”追溯至东汉明帝。汉明帝别立校舍,遣匈奴子弟入学。
汉唐时期,万邦来朝,对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所以周围部族国家来到都城求学的现象很常见。到了贞观年间,外藩学生达到了巅峰。
当时虽已出现以汉文化教化四夷的教育实践,但尚无“蕃学”之名,亦无专门为四夷子弟所设的学校。
北宋初,周边民族政权子弟入华求学于京师国子监,仍无专门“蕃学”。北宋末期,才真正设立了专门的蕃学教育机构。
主要是在太学中设立专门接收蕃学生的俊选斋、造士斋,所教授内容为儒家经典。
含义二,与中央级接收海外留学生的学校不同,这里的“蕃学”主要是为偏远民族、州郡、边疆地区或者外来族群聚集的地区,特地设立的教育机构。
北宋中期,“神宗熙宁五年,诏陕西置蕃学”,作为专门蕃学最早出现的标志。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蕃学教育起源于宋代。
蕃学学生来源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大量留居中国的蕃客或世居中国的土生蕃客的子弟;其二是受本国派遣的外国留学生。
蕃学的课程设置和教授内容以中国儒家经典为主,同时注重照顾到蕃学教育对象的族群文化特点。
专门蕃学教育学校的设立,有利于加速蕃客子弟中国化的过程,使他们尽快地适应中国的整体文化氛围。
含义三,“蕃学”还专指西夏党项族语言文字之学。西夏元昊称帝,其官属置蕃学、汉学,以“野利仁荣主蕃学”。
02 宋代蕃学教育
(一)西北藏区教育
自从唐代文成公主入藏之后,两地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了两国邦交和促进本国发展,不乏有藏族贵族子弟到京都进行交流学习。
到了宋朝,因为自身国力有限,导致大一统王朝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周遭部族纷纷独立崛起。而藏族自唐末五代之后,由吐蕃建立的统一政权也土崩瓦解。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出于制衡西夏的需要,以及藏区的特殊地位,也是为了压制藏族的蠢蠢欲动,宋朝统治者针对藏区设立了中原儒学为主的蕃学教育。
并对蕃学子弟实施激励政策。一时之间,西北藏区蕃学林立。藏区蕃学主要存续于北宋时期,到了南宋,国土面积进一步缩减,朝廷偏安江南,已无力经略西北了。
藏区蕃学旨在传播汉民族的儒家正统文化。由于北宋王朝在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建立官办蕃学,招藏区适龄子弟入学,这使得藏区本土的寺院文化教育走向衰落。
有别于藏区传统的宗教经院教育,蕃学作为政治产物,带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和封建化倾向。
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说,蕃学的设立是具有开创性和积极意义的,蕃学的设立深化了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汉族的固有印象。
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在汉族和藏族之间架构起了一座桥梁,对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蕃坊教育
宋朝由于政治原因、对外战争一直不顺利所造成宋朝整体偏弱,导致西北对外交流的道路直接堵塞。
南宋更是龟缩于东南一隅,为了打开这种闭塞局面,朝廷大力开展海上对外交往,海外贸易在前代的基础之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据南宋赵汝适《诸蕃志》中记载,有50多个国家的商人先后同宋朝有过贸易往来。从阿拉伯、波斯、南亚、南洋、东亚等地来宋朝经商的蕃商。
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势力上都超过了此前历史上的其他任何一个时期,这其中穆斯林占据的很大一部分。
因为宋朝对外政策宽松,导致来华人员不断增加,留居时间不断延长。为了保证这一部分人员尽快融入宋朝社会,所以宋朝统治阶级决定打破最开始对于番邦人员的法律约束。
承认番邦人员在宋朝拥有缔结的婚姻的权力,由此延伸而来的是“蕃二代”“蕃三代”。
日本学者桑原骘藏曾说:“所谓蕃客,即大食、波斯之商胡也。”到了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还有了“五世蕃客”,即在华的穆斯林侨民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乃至第五代人。
外国侨民客居宋朝,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的不同,他们多麇集而居,以避免与宋人因为杂处而产生各种矛盾冲突。
因此宋朝延续了唐朝旧制,在主要港口城市的番邦人员聚集区设立了“蕃坊”,这也是为了防止蕃商在华夏兼并土地。
“蕃坊”交由蕃长管理,蕃坊内部需遵循侨居国法令和惯例行事。
蕃坊的建立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侨居国的主权和利益得到了维护,另一方面,蕃坊的内部社会秩序和蕃客的正当权益也能得到有效保障。
蕃客在蕃坊内拥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可见,“蕃坊”既是穆斯林聚居区的称谓,同时又是一种政教合一的行政组织管理机构。
随着蕃坊内外邦人员越来越多,有的直接融入当地人群结婚生子,为了让外邦人员更好地适应本地文化,延续自身习俗。
让拥有宗教信仰的人员方便开展宗教活动,对于番邦人员的本土文化教育问题势在必行。宋朝政府允许外国人进入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教育,从京师国子监到各地州学常见外国学生就读的身影。
“蕃学”是由地方申请、呈报并经朝廷批准后建立的。
它的宗旨主要是传授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穆斯林子弟也可以学习阿拉伯语和一些有关伊斯兰教的其他知识。
除了番邦人员来到华夏学习,还有不少的宋朝读书人去异国学习航海、贸易等方面的知识。因为遵奉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求知是每个穆斯林男女终身不渝的天职”的教导,诸蕃子弟均可进入传统的经堂学习。
蕃学的成立也包含了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这也是外邦人员参与本国政治的主要途径。
宋朝遵循唐制,允许留居本国的番邦人员以及在华夏生育的后代参加官府举办的科举考试,考试题目与本地考生没有区别,达到标准之后也可以就职于朝廷。
蕃坊兴办蕃学既解决了蕃商子女学习文化的诉求,也为外来人员提供住所以便定居,同时也让宋朝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促进各国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使得宋朝取得较高的国际赞誉。同时带有强烈伊斯兰特色的经堂教育形式。
虽然从主观上是为了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客观上却担负起了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精髓的重任,在中外联系与交往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03宋代蕃学教育的意义
宋代在边疆地区针对少数民族的蕃学教育,其教育目的无疑是为了推进“同风俗,一道德”,加强宋王朝疆域内部的文化认同。
有论著认为:“宋比唐的世界主义为少,对外部世界经常采取防范和猜疑的态度。”对此李华瑞指出,对宋人而言外部世界所指有二:其一宋人的疆域之外,其二宋人的经济文化之外。
其实面对疆域内部不同的文化经济体系,宋朝统治者并不是一味采取防范和猜疑的态度。
与之相反,宋朝实施的措施是非常积极的,积极主动地推进蕃学,希望能够达到蕃族人看得懂汉字,读的了儒家经典的教化目的。
宋代蕃学教育的发展是与宋代推进“一道德,同风俗”同步的。王安石即言:“羌夷之性,虽不可猝化,若劝抚得术,其用之者,犹可胜中国人”。
但宋代蕃学教育毕竟推广于边疆地区,在国家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也有蕃学实施至今功效不是很大的缘故,导致压缩蕃学教育。
但是在徽宗时期,为配合大规模开疆拓土,又在西北边疆广设蕃学。由此可见,蕃学的作用还是受到宋朝统治阶级的认可与重视的。
总之,宋代的蕃学教育,虽然主观目的上是为了加强统治的需要,但在客观上促进了将汉文化传播到西北藏区、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等边疆地区,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加强族群文化认同。
04 结语
综上所述,宋朝的蕃学,不管是位于西北的藏区,还是设在东南的蕃坊,都有一些共通的地方。
它们都在提高异族的文化素养,加强对外的沟通与融合方面贡献颇多。
同时蕃学提供了参加科举考试、参政议政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少数民族和蕃客的政治地位与影响力,是宋朝政策开明性的体现。
当然,由于阶级及其他因素的局限性,宋朝的蕃学教育能发挥的作用其实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夸大它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孙廷林.论宋代的蕃学教育[J].保定学院学报,2015,028(005):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