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云辉
公元1079年7月末,时任湖州太守苏轼因涉嫌讥讽王安石变法和含沙射影攻击宋神宗的“乌台诗案”,遭御史台“拉一太守如驱犬鸡”般从湖州逮捕押送回京。消息传出,与苏轼有过诗文唱和的文官们如遭雷击,惶惶不可终日,避之唯恐不及。
唯独扬州太守鲜于侁(shēn)一身正气,在"苏轼自湖州赴狱,亲朋皆绝交”状况下,依然坚持准备亲自探望途径扬州的旧友。亲友劝告他:“您与苏轼相知日久,您应该先把与他交往的书信诗词烧个干净!否则,必将惹火烧身!”鲜于侁大义凛然回答:“‘欺君负友,吾不忍为!’我如果因忠义而遭朝廷处分谴责,那是心甘情愿的选择!”他奋不顾身前往押解苏轼之处请求见面,先遭钦差拒绝,又因此举遭政敌检举,被贬任至西京主管御史台。
苏轼曾盛赞鲜于侁“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真正做到了为官者视为畏途的"三难(难在上对朝廷不枉法、中对亲友不徇私、下对百姓不伤害)。”
鲜于侁为何能得到苏轼高度赞誉?
(一)辗转升迁
鲜于侁“性庄”,考取进士担任闲职期间,适逢“天下旱,诏求言。”他位卑未敢忘忧国,进言探究旱灾发生的内外因素,且条分缕析当今数条政策过失。因文章观点鲜明且立论有据,被朝臣赏识并得以升任黟县(今安徽黄山黟县)县令。
黟县土豪汪氏“富而狠”,用钱买通历任县令为黑后台横行乡里,是个一跺脚就让黟县地震的狠角儿。鲜于侁上任后,汪氏依然横行霸道,触犯刑律而遭逮捕。鲜于侁审查卷宗时,县衙大小官员集体下拜请求:“黟县之前数任县令,皆因收受贿赂而最终身败名裂。汪氏却倚仗金钱开道毫发无损,依旧横行霸道。现在他触犯法律自投罗网,您如果不严加法办,只恐遗患无穷!”
鲜于侁大怒,命令严刑拷打汪氏,汪氏终于认罪伏法,由此震慑得其他黑恶势力销声匿迹。经过他数年治理,黟县终于风清气正,百姓安居乐业。鲜于侁也因政绩显著,升任绵州(今四川绵阳东)通判。
绵州地处蜀地左部,因天高皇帝远,此地官吏贪污成风。大到不择手段搂钱,小到将公家柴炭、蔬菜、瓜果等物资都明目张胆往家搬。鲜于侁正人先正己,“一切弗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感召下,“郡守以下效之。”
某县令乱作为,以各种名目拘押数百名囚犯。鲜于侁奉命前去整治,他举重若轻,“数日,空其狱。”适逢“神宗诏求直言”,鲜于侁结合基层工作实践,“应诏陈十六事。”宋神宗“爱其文”,在近臣力荐下升任鲜于侁为利州路转运判官。
(二)利州爱民
朝廷颁布施行助役法,诏令各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向朝廷交纳助役钱。利州转运使李瑜好大喜功,确定每年上缴税金四十万。鲜于侁据理力争:“利州民贫地瘠,二十万到顶了!”李瑜不答应,二人各自将意见上报朝廷定夺。宋神宗充分肯定鲜于侁建议,并让主管农业的官员将各路税金统一确定为二十万,将李瑜降职处分,升任鲜于侁为利州路转运副使。
因长期从事地方工作,鲜于侁对王安石变法给百姓带来苦难体会尤为深刻。早在朝臣们一致看好王安石并期待他入朝拜相时,鲜于侁就认定王安石是沽名钓誉讨好皇帝之辈,为此多次警告同僚:“此人如被重用,‘必坏乱天下!’”
王安石创青苗法,于青黄不接时由官府向百姓贷款,民间又称青苗钱。利州路百姓因青苗钱利息过高,“凡春贷十千,半年之内便令纳利二千,秋再放十千,至岁终又令纳利二千”,不愿向官府借贷。鲜于侁同情百姓疾苦,听之任之。王安石闻讯勃然大怒,令专员前往利州路明察暗访,气势汹汹质问鲜于侁为何不主动发放青苗钱?鲜于侁理直气壮回答:“青苗法明确规定,百姓愿意借贷,官府自然发放;利州百姓自己不愿借贷,岂能强迫他们?”
鲜于侁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上书议论时政,结尾处意味深长道:“如今,令人忧患的只有一件事,使人叹息失望的还有两件事。至于其他因违背治国之理而招致百姓怨愤的事情,就不再具体列举!”这段话,“其意专指安石。”王安石恼羞成怒,在宋神宗面前不遗余力诋毁鲜于侁。宋神宗却不以为然:“侁有文学,可用!”王安石不甘心:“陛下从何得知他文才出众?”宋神宗道:“有章奏在!”王安石见宋神宗如此为鲜于侁撑腰,“乃不敢言。”
镇守利州的武将周永懿倚仗朝中权贵“贪虐不法”,前任转运使“使者畏其凶,莫敢问。”鲜于侁调查清楚他的罪行后,“捕械于狱,流之衡湘”,得到利州百姓交口称誉。
鲜于侁所在的利州转运司府衙距家乡阆中不远,亲朋故友关系错综复杂,都想投靠他捞点儿好处。鲜于侁在任职九年间,严于律己,既不违背原则,又尽可能满足亲友们的合理要求,由此被苏轼称赞为“中不废亲。”
(三)救火队长
鲜于侁刚转任京东西路运副使,便遇到黄河在澶渊决口。朝廷议论倾向于不加堵塞,任其泛滥。鲜于侁忧心如焚:“东州之地聚水洼地仅有两个湖泊,夏秋雨多时尚且泛滥成灾。如果任由黄河水倾注其中,当地百姓就只能变鱼了!”他奋笔疾书“作《议河书》上之”,被“神宗嘉纳。”宋神宗将东西两路合为一路,任命鲜于侁为转运使。
鲜于侁针对王安石等打压不同政见者现状,积极发挥举荐权力,力荐苏轼兄弟等坚守正道但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贤才为官。宋神宗非常欣赏他的正直无私,特意任命他出任扬州知府,且语重心长嘱咐他:“广陵(扬州)是重镇,很久找不到合适的治理贤才。现在朕亲自选派您到广陵,希望您将此地治理成为模范区域!”鲜于侁到任不久,就因不避嫌请求探望苏轼而遭政敌弹劾调任。
宋哲宗即位后,鲜于侁得以重用。他因宋哲宗尚年幼且未亲政,多次语重心长劝谏宋哲宗重用贤臣,详细说明君子与小人此消彼长之理,让宋哲宗由此领悟亲贤远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他还针对科举选士发表意见:“科举考试,毫无疑问是选取贤士的不二法门。尤其本朝,更是借此发掘人才。但是王安石当政期间,因生怕考生诋毁其新政,竟然废除科举!臣建议大力搜罗贤才,打通言路,尽快恢复科考以选拔人才!”
朝廷因京东地区被王安石死党吴居厚把持期间,百姓被赋役所困,民不聊生,将其罢免,任命鲜于侁为京东转运使。京东“士民闻其重临,如见慈父母。”司马光由此感叹:“以鲜于侁之贤,本应在京辅助朝政!只是京东地区受害已久,民生凋敝,朝廷只能派他前去救火!如果朝廷能得到百十个鲜于侁这等贤才分布天下,何愁江山不稳!”
鲜于侁完成救火任务回京后,多次上表建言,希望朝廷废除大理寺监狱、“许两省、谏官相往来”、大力消减靠举荐而非科考入仕的官员、严格出官制度、京东盐必须通商、恢复三路义勇军编制、“罢戎、泸保甲以宽民力。”这些建议得到朝廷认可,“事多施行。”不久,鲜于侁“卒,年六十九。”
(四)文学造诣
鲜于侁儒学造诣极深,曾“著《诗传》、《易断》”,深受儒学名家推许。他“作诗平澹渊粹,尤长于《楚辞》。”他曾模仿楚辞风格创作《九诵》,来表达对周公及孔子等九位先贤的景仰之情。他甘冒奇险探视苏轼,正表现出其铁骨铮铮!苏轼对《九诵》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风格接近屈原与宋玉,且“自以为不可及也!”
纵观鲜于侁一生,真正做到了为官时“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奉公守法、公私分明、正气凛然,本该是为官者的底线。鲜于侁扬州探视苏轼,不知打了多少为官者的脸!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近百万字。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