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2022#
苏东坡一生因才识过人,又因朋党之争,遭小人嫉妒算计,多次被陷害。他因诗而出名,又因诗而获罪,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小人李定,舒亶等人从他的诗中“深挖掘”,以咎其罪。苏东坡被贬过很多地方,但他心胸豁达,不计较个人得失,每到一个地方,都勤于政务,为百姓尽心尽力。他的执政理念“民为邦本”具有现代精神。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说:“位之存寄乎民,民之生寄乎财。故夺民财者,害其生者也;害其生者,贼其位者矣”。他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要施仁政,帮民富。如果失去民心,国家就会灭亡。这一执政理念,不仅在当时相当进步,即便后世也极有借鉴价值。
他在上皇帝书认为:“君主并不是靠神给予的权利来治理国家,而是依靠民,百姓的支持。”
纵观苏轼的官宦生涯,他待过的地方很多,做过一把手,做过副手,还做过可有可无的“小卒”一名。但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担任什么职务,苏轼都能用民本的初心,体察民情,为百姓造福。
杭 州
在杭州,第一次是杭州通判,第二次是杭州太守。苏东坡在杭州当通判时,组织民众治理“六井”,建成了杭州“安全饮水工程”;后来当杭州太守,适逢荒年 ,接连上书征调粮食,帮杭州人民度过灾荒;建立医院,帮杭州人民诊治瘟疫和疾病。他在杭州疏浚西湖,并用挖出的泥修建了著名的“苏堤”。
在这项浩大的工程中,苏轼得到了时任两浙兵马都监刘景文的大力支持,从此,二人相知相交,成为好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这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苏轼此次到杭州,还有秦观(秦少游)在左右相助。后与少游分别,他写给秦观: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由伤感离别转而惋惜秦观之蒙尘,写尽两人深情。“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写道,像秦观这样有高见卓识的人才,竟然无人赏识,只能蒙尘于野,这让我那被离别扰动的心情更添了烦闷,回还之路上只有这烦扰情绪相伴。作者希望能把秦观从尘埃中解脱出来,挥其所能。
苏轼喜欢在富有山水诗意的地方办公,葛岭下有风光如画的寿星院,有时看公文,他会选择寒碧轩,或者“雨奇堂”。
这里环以修竹,映带清溪,花木扶疏,水鸣佩环,鱼鸟相悦,山湖两望。
在杭州苏轼有许多诗作,
初到杭州时写过一首诗
《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
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
道尽得遇杭州的欣喜。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通过对有美堂景色的描写,表达对友人即将离别的不舍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写雨: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写尽望湖楼饮酒后,见到西湖上山雨欲来的情景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赞美富春江上七里濑山水美景的
《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最著名西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徐 州
苏轼一上任就遇到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灾,洪灾持续两个多月,苏轼日夜不眠,和徐州人民一道抗洪救灾,最后成功逼退洪灾,保住了徐州城和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的性命。
苏东坡在《九日黄楼作》诗中对此也有描述: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锸。
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
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楼前便作海茫茫,楼下空闻橹鸦轧。
薄寒中人老可畏,热酒浇肠气先压。
烟消日出见渔村,远水鳞鳞山齾齾。
诗人猛士杂龙虎,楚舞吴歌乱鹅鸭。
一杯相属君勿辞,此境何殊泛清霅。
在“清景无限”的徐州,他发出了“天涯倦客”的慨叹。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密 州
苏轼深入田间地头,调查蝗虫灾害,和当地农民一起捕蝗。他还带领密州人民与大自然奋力拼搏,对抗连年灾荒,让密州百姓不至于在灾荒之年大面积出现“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兴修水利才是祛旱灭蝗的根本措施,他在诸城城南数里处发动当地百姓筑过十里长堤,以“壅淇水入城”,并计划在此修建大坝,既可蓄水以备天旱时灌溉农田,又可在连日淫雨之时阻挡“水至城下”,解决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
密州的天灾人祸,百姓只靠“剥啮草木”度日,许多人家不得不把嗷嗷待哺的儿女抛弃在城跟道旁。苏轼不但带头“洒泪循城拾弃孩”,还设法从官仓中拿出部分粮米专门用以收养弃儿。同时,他四处动员家中无儿无女者领养各地的弃孩,凡每养一弃儿者“月给六斗”粮米补贴,作为官员的自己却是“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
来了密州以后,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虽然日子苦了一些,但是很充实,或许他认为为百姓做事,救黎民百姓免于饥荒要比泛舟游于西湖之上更有意义吧。
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最能体现他的心情。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定 州
《东府雨中别子由》
庭下梧桐树,三年三见汝。
前年是汝阴,见汝鸣秋雨。
去年秋雨时,我自广陵归。
去年中山去,白首归无期。
这是苏轼在赴定州,告别苏辙写下的送别诗。表达了知定州时的抑郁心情。
在定州的日子是苏东坡一生中很艰难的时刻,官场失意,爱妻离世……但他在只有八个月的定州知州任上,做了大量利国利民的好事。在这里,他整治边防,修军营营房、兴弓箭社;亲自组织驻军操演,恢复了春季阅兵制度——“大阅兵”:
“会春大阅,将吏久废上下之分,轼命举旧典,帅常服出帐中,将吏戎服执事。副总管王光祖,自谓老将,耻之,称疾不至。轼召书吏使为奏,光祖惧而出,讫事,无一慢者。定人言:‘自韩琦去后,不见此礼至今矣’。”
激励定州百姓保家卫国如《刘丑厮诗》
刘生望都民,病羸寄空窑。
有子曰丑厮,十二行操瓢。
墦间得馀粒,雪中拾堕樵。
饥饱共生死,水火同焚漂。
病翁恃一褐,度此积雪宵。
哀哉二暴客,掣去如饥鸮。
翁既死于寒,客亦易此龆。
崎岖走亭长,不惮雪径遥。
我仇祝与苑,物色同遮邀。
行路为出涕,二客竟就枭。
譊譊诉我庭,慷慨惊吾僚。
曰此可名寄,追配郴之荛。
恨我非柳子,击节为尔谣。
官赐二万钱,无家可归娇。
为媾他日妇,婉然初垂髫。
洗沐作小史,裹头束其腰。
笔砚耕学苑,弓矛战天骄。
壮大随尔好,忠孝福可徼。
相国有折胁,封侯或吹箫。
人事岂易料,勿轻此僬侥。
这是写给刘丑厮的诗,这个少年敢于抗暴,慷慨侠义,大有燕赵之风,苏轼收为小吏,热心培育,让他读书习武,以此激励燕赵少年,投身军营,保家卫国。
他发展生产,振兴经济,明令禁止征收苛捐杂税;实行“粮米减价”和“开仓贷米”,让农民“候丰年以还新官”。用此法使定州5万饥民度过了荒年。
《紫团参寄王定国》
谽谺土门口,突兀太行顶。
岂惟团紫云,实自俯倒景。
刚风被草木,真气入苕颖。
旧闻人衔芝,生此羊肠岭。
纤攕虎豹鬣,蹙缩龙蛇瘿。
蚕头试小嚼,龟息变方骋。
矧予明真子,已造浮玉境。
清宵月挂户,半夜珠落井。
灰心宁复然,汗喘久已静。
东坡犹故目,北药致遗秉。
欲持三桠根,往侑九转鼎。
为予置齿颊,岂不贤酒茗。
为人参所做的诗,提现的是当时在定州发展人参产业的凭证。
他还开发城北的两千多亩水地引进稻种,授百姓以技术,这年此地千顷碧绿,产米颇丰。
这一时期也写了很多借景抒怀之作,如《行乡子》: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这是他一次与李之仪沿着孟良河故道,曲径回涉,溯流而上,穿越万里口,透过芦花丛,岩石兀立。兴致既来,挥毫而就的诗篇。李之仪是定州千判,更能宋代有名的词人,他的词“
卜算子
.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也同样安慰了世人千年。
定州有雪浪石,东坡喜之,也写诗三首,表达自己喜爱之情。
《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月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石,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国山水聊心存。
主政定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最后一任主政地和人生足迹的最北端,也是一个诗人治军的典范,这应
该是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保国豪情的具体体现,是仰慕范仲淹的具体做法。
黄 州
1080年,“乌台诗案”的风波过后,苏轼被调到了黄州,正式官衔是责受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在黄州,苏轼没有权利,二没有俸禄。生活是极度艰难困苦的。但也正是这种苦难成就了苏轼。无论是文学上的质变,还是性格上的洗礼。他在黄州东坡种了一块地,自己劳动自己收获。当然,他依然那么体恤民情,依然那么感同身受地对百姓施以最真诚的关心与同情。苏轼在黄冈这些日子,远离了公务的繁忙,他踏遍了黄冈历史古迹和山水风景,将自己苦闷的心,寄托在这片大好河山里。他在这些山水间找到心灵的慰藉,也激发了他对人生的全新认识,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动人诗词文章,同时也给黄冈留下了无数美食佳肴,东坡肉,东坡肘子,至今仍影响着黄冈的美食文化。
这段时间作品有慷慨豪放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表现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和对历史的关注,以及人生的旷达之心。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雨斜微寒,淡淡的雾气,萧疏的柳树,在阳光正好的野外。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如翡翠般的春蔬,这野餐的味道实在不错。这一切多美好。这就是难得的欢愉,就是有味人生。
《满庭芳·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苏东坡就是苏东坡,即便是再艰苦的岁月,他也能活得有滋有味;再浓的离愁别绪,他也能哀而不伤。他内心的修为旷达,让他对未知的前路永远充满遐想,永远处之泰然。
惠 州
历经短暂的京官的人生高光时刻之后,苏东坡又走上了贬谪的路,短短五个月时间内,先后五次遭到贬谪,最后是宁远节度使副使,惠州安置。这是一个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障的小官,但苏轼依旧处之泰然,依旧心系苍生。他解囊
助修东、西新桥,推广先进农具秧马,建议太守建造“自来水”,让当地人民都喝上清凉甘甜的山泉水。在惠州,他的行动是受到管制的。但他并未因此消沉,且依然为人民做出了很多实事。
苏东坡在惠州的二年零七个月,与这里的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对这里的文化与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很多,
旷达
的《江月五首》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展旷达情怀。
惬意的《食荔枝·其二》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写惬意
诗酒自娱的《寓居合江楼》
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
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
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
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
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意境朦胧的《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借咏梅来抒发对朝云的哀悼之情的《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梦。
逍遥自在的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儋 州
原本被贬谪惠州已是人生的最低谷,准备“不辞常做岭南人”了,可很快又被贬谪到海南儋州,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署公事。当时的海南,其实就是最边远、最险恶得蛮荒之地,自然环境恶劣,民风基本未受教化,根本没有好的医疗、教育条件。苏轼在这里,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条件如
此艰苦,地位如此卑微,但苏轼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与海南百姓交往并有所作为。
当地民风落后,女性出门劳作,男性闲居家中,苏轼就为人们诵读杜甫的《负薪行》。劝导人们改善男女劳作状况。
当地喜好杀牛,苏轼就为他们书写柳宗元的《牛赋》,劝导他们爱惜耕牛。
当地缺少药材,他就委托朋友在内地购买药材后,分发给周边百姓。
当地经济落后,人们吃不起肉类,苏轼就带领人们海边捡生蚝,吃生蚝肉。
当地教育落后,他就将自己饮酒会友的“载酒堂”,当做了简易的书舍,广招学生,为当地开启学术风气。
带领百姓勘察水脉,挖了一口地下井,取井水饮用。远近百姓纷纷效仿,改变了直接饮用沟渠积水的习惯;苏轼一面亲自到乡野采摘草药,一面托人从广州太守王敏仲那里要来黑豆,制成辛凉解毒的药物——淡豆豉,治好了疟疾。
创作了诗歌
《和陶劝农六首》:
(其一)
咨尔汉黎,均是一民。鄙夷不训,夫岂其真。怨愤劫质,寻戈相因。欺谩莫诉,曲自我人。
(其二)
天祸尔土,不麦不稷。民无用物,珍怪是直。播厥熏木,腐余是穑。贪夫污吏,鹰挚狼食。
(其三)
岂无良田,膴膴平陆。兽踪交缔,鸟喙谐穆。惊麏朝射,猛豨夜逐。芋羹薯糜,以饱耆宿。
(其四)
听我苦言,其福永久。利尔锄耜,好尔邻偶。斩艾蓬藋,南东其亩。父兄搢梃,以抶游手。
(其五)
天不假易,亦不汝匮。春无遗勤,秋有厚冀。云举雨决,妇姑毕至。我良孝爱,袒跣何愧。
(其六)
逸谚戏侮,博奕顽鄙。投之生黎,俾勿冠履。霜降稻实,千箱一轨。大作尔社,一醉醇美。
劝说百姓改变“不麦不稷”“朝射夜逐”的落后生活方式,阐释“春无遗勤,秋有厚冀”的农耕之理,鼓励百姓“云举雨决,妇姑毕至”,并带领百姓改进农具,开垦荒地,教之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之术,改善了当地百姓吃不饱饭的状况。
于儋州的载酒堂内讲学,传授儒家诗书礼义之道,使“蛮荒之地”的海南渐渐出现“书声琅琅、弦声四起”的文化景况,“乡人多受其惠”。学生中,颇有才华的姜唐佐姜唐佐上广州应考时,苏轼赋扇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对其极尽勉励。待苏轼北归中原后的第三年,姜唐佐考中举人,成为海南的第一位举人。不久,学生符确考中进士,成为海南的首位进士。之后,海南人才辈出。
常 州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接到大赦的诏令,北返中原。苏东坡曾出入常州十几次,且最终仙逝于此,在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他曾与来自宜兴的进士蒋之奇定下了“鸡黍之约”,他曾上《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为常州百姓而奔波。
苏东坡仕途坎坷,一生奉命流寓多地,惟中年乞于常州和晚年终老常州是他自己的选择。常州之于苏轼,是一个温暖的怀抱,是一个可以安睡的他乡。
常州作品:
《常州太平寺观牡丹》
武林千叶照观空,别后湖山几信风。
自笑眼花红绿眩,还将白首对鞓红。
《常州太平寺法华院薝卜亭醉题》
六花藆卜林间佛,九节菖蒲石上仙。
何似东坡铁拄杖,一时惊散野狐禅。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
苏轼的足迹遍布了大宋时期的大半的中国,每到一地都让那个地方熠熠生辉。每个地方都成就着苏轼,也因苏轼的到来而幸运。
苏轼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个实干的政治家。他为民为国的行径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敬仰。也许,你认为他成名源于诗词,在我看来,他之所以被人喜欢是因为品行,更因为他把百姓放在了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