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中国古代有很多神童,这些神童虽然少年时代非常聪慧,成年后却都难以逃脱泯然众人的命运,在这些神童中,张居正绝对是一个特例。
他不但摆脱了“伤仲永”的悲剧,而且经受住了很多考验和诱惑,最终成为万历朝大权独揽的首辅,更开启了万历新政的改革,张居正有什么过人之处?
什么生前位极人臣的他,死后会被万历皇帝毫不留情地清算?我们又该怎样评价这位大明朝的一代名相?
张居正五岁开蒙,七岁通晓六经,十二岁时就中了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中进士。
在很多读书人为了中举人,从青春年少,苦战到满头白发的时候,张居正年纪轻轻就从众多读书人的队伍中脱颖而出。
少年张居正因为聪慧过人,受到湖广巡抚顾麟的格外钟爱,顾麟勉励张居正要做伊尹那样的经世大才,而不要做一个只会读死书的秀才。
初入官场的张居正,又受到当时的内阁重臣徐阶的器重,徐阶也是一个很务实,喜欢做事的人,张居正在他的指点下,开始积累学问和政治经验,为以后大展宏图做准备。
在张居正还没有崭露头角的时候,明朝政坛上正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内斗,严嵩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在严嵩死后,徐阶虽然内心对严嵩有很多不满,并打算把严嵩斗倒,但是表面上,他并没有直接和严嵩产生什么冲突。
张居正虽然和徐阶有师徒关系,但也和严嵩保持着较为密切的来往,这样严嵩也没有把张居正排斥出他的核心圈子。
在与严嵩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居正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过人之处。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忠臣良将,他们和奸臣往往斗得不亦乐乎,他们和奸臣似乎永远也没法并立于朝堂。
当然他们最后付出的代价,往往也是最惨烈的,忠臣往往不被朝廷真正重视,他们也缺乏相应的,对付奸臣的手段。
但是,在徐阶和张居正这里,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严嵩再权倾朝野,也只是嘉靖皇帝的一个高级玩物。
当徐阶隐忍到一定程度,发现了严嵩的死穴,终于一举将严嵩扳倒。
从徐阶和严嵩的斗法中,张居正学到了很多,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素质,应该是隐忍。
凭着大多数读书人都有的书生意气,是很难完成变法这种真正利国利民,却又必须历尽千难万险的政治任务的。
除了斗争经验的积累,早年的张居正也留心观察了大明朝积累了很久的弊政,他上书给嘉靖皇帝和严嵩,却没有受到重视。
不久,张居正因病辞官,开始了他长达三年的游历时光。在这次游历中,张居正不仅开阔了眼界,还对百姓们的生活困境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三年之后,回到朝中任职的张居正,有了拯救百姓于水火的远大志向。
在隆庆皇帝还没有成为皇帝之前,张居正就由徐阶推荐,成了将来皇帝的伴读,掌握了很多新的人脉。
不久,张居正再次被老师徐阶提拔,进入内阁,在嘉靖皇帝去世的关键时候,矫正了很多弊政,为当时的正直之士平反了冤案,获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
这时的大明王朝,倭寇横行、兵戈四起、流民四散,张居正在徐阶退休之后,与司礼监太监冯宝联手,斗倒了掌握内阁权柄的高拱。
这时才十岁的万历皇帝即位,张居正取得了李太后的信任,又得到冯宝的支持,掌握了内阁的实际权力,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万历新政。
张居正的改革可以概括为:巩固国防、整顿吏治、进行赋税改革。在改革财政制度方面,张居正提出了著名的“考成法”,主要成效是提高了官员的办事效率。
“一条鞭法“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减少赋税征收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张居正的制度改革,起到了富国强兵,为大明朝续命的功效。
但是由于当时的大明王朝,已经进入依靠政治制度改革无法挽救的程度,而且张居正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在封建王朝的体制内部进行修补。
所以改革初期,虽然依靠张居正的专权和铁腕政策,进行的还算顺利,但是在张居正死后,他的政策很快就被推翻。
张居正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自己精心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一天会大张旗鼓地站在他的对立面。
而自己尽心尽力辅佐了十年的得意门生万历皇帝,竟然在他死后,差一点把他从坟墓中挖出来鞭尸。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为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曾经深受满朝文武爱戴,也被万历皇帝尊敬的张居正有了这样一个结局呢?
主要原因在于:张居正的政治、经历改革,虽然有补于现实,但是改革也触及了整个官僚体制的利益,改革遭到了官僚贵族阶级和保守派们的激烈反对。
张居正在位时,上自皇帝,下至群臣都没有能力推翻他的主张。
但顽固派对张居正改革的反对,早在他改革之初,就很猛烈,尤其是在张居正为了不让自己改革的成果半途而废,在父亲去世之后,选择不回乡丁忧,为父亲守孝。
这种作为虽然在当时得到了皇帝的首肯,也有不得不这样做的苦衷,但是在孝道大于天的封建时代,张居正的做法让他众叛亲离。
其实,张居正自己是很愿意为父亲守孝的,他早就预见到,自己如果不及时放权,就有很大概率落下一个惨烈的下场。
但是,李太后充分发挥了生意人的本色,想要把张居正的利用价值榨干,而张居正过于自信,单方面错误地认为:
自己这位学生,只是还没有足够的经验,需要自己把他扶上马,再送一程。其实,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仇恨,早就积压很久了。
一开始,万历皇帝对张居正,是既有信任也有崇拜的。变化起源于万历皇帝的一次放纵,万历八年,喝醉酒的万历皇帝出现了酒后打人事件。
李太后用张居正的权威,威胁万历皇帝,扬言要废了万历皇帝,改立潞王为帝。
关键时刻,张居正选择保住万历皇帝的地位,但是当时已经十八岁的万历皇帝,不但被李太后罚跪,还在张居正的代笔下,写了罪己诏。
这一波操作之后,万历皇帝觉得,张居正就是汉代的霍光,可以随时废掉自己,这对于一个在意自己权柄的皇帝来说,是一件如鲠在喉的事。
何况,在万历皇帝长大的过程中,张居正对万历皇帝一直严格要求,引起了还在青春期的万历皇帝的逆反。张居正的功高震主,是他被清算的根本原因。
其次,张居正的变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他生前过分专权,得罪了很多人。
在他死后,反对者希望从根本上终结万历新政,而张居正选定的继承者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与魄力,将万历新政贯彻下去。
张居正用心培养的接班人万历皇帝,又亲自把张居正的改革成果扼杀,对张居正和他的家人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导致张居正人亡政息。
除了以上两个原因,还有张居正自己做人做事,也有明显的过错,给反对者们提供了口实。
有人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认为张居正是一个贪污腐败、私德有亏的“两面人”。
万历皇帝年幼时,张居正曾经严格要求他生活要节俭,对女色要克制,少年万历皇帝做的还不错。
但是,到了张居正死后,有人居然在万历皇帝面前说张居正是个贪官,而且好色,生活奢侈。
据说张居正死后,被抄家时从他家中抄出不少金银,而且还有野史说:张居正回乡祭拜他的父亲,坐了32人抬的轿子。这个桥段,还被写张居正传记的一些作家,写进书里。
但野史终究还是野史,根据另外一些史料的记载:张居正回乡,坐的轿子是完全符合规制的。
对于张居正贪污的罪名,他的儿子宁可自杀,也不肯承认。而且张居正在教育后代方面,还是较为成功的,他的儿子们都勤奋好学,没有辱没家声的行为。
如果张居正的所作所为,真的和他平时的言行相悖,那么他的儿子们应该不会宁死也要保住父亲的名节。
至于说张居正好色,甚至有人还编出了张居正和李太后的黑料,这些更是无稽之谈。
李太后与张居正只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要发展到私人感情,两人都还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还有传说,张居正晚年饮食十分讲究,口味刁钻。应该说,晚年的张居正或许有一些居功自傲的倾向,生活上确实讲究了一些。
但传说中吃鸡舌、进补药这样夸张的事件,是不存在的。
总体来说,张居正虽然有小缺点,给后来那些想要报复他的人提供了口实,但更多的还是这些人对他的污蔑。
就在张居正遭到不公正的清算后,在大明朝将要亡国的关键时刻,张居正的曾孙张同敞还是为了守住大明的城池,英勇就义。
在万历朝,没有人敢为张居正翻案,但是到了万历的孙子即位时,朝廷就已经主动为张居正恢复名誉了。
到了大明朝已经无法挽救的天启时代,张居正终于又被官复原职,并且恢复了所有的荫封。
但这个时候的大明王朝,已经在所难免地向亡国的深渊滑落了。
我们经常说:“国乱思良将”,为什么只有在国家危急的时刻,才能想起曾经拥有的珍贵的济士良臣呢!
也许,张居正在个人品德和行事作风上,是有瑕疵的,但他为大明朝所做的一切,他不计个人荣辱进行的改革,足以让他成为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他为改革付出的代价,让他成为一个令人敬佩的孤胆英雄。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但是被清算、政治主张被颠覆,难道是所有改革者都要面对的命运吗?如果曾经拥有是一种幸运,那么被扼杀、被剿灭又是一种深重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