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儿子登基,短短十个月就坐稳“有史以来最萌胖子皇帝之一”之位,被后世尊为一代明君,是明朝惟一享有“仁”字号庙号——明仁宗朱高炽。根据史籍记载,明仁宗朱高炽面貌平、资格平、腿脚不灵、从未上阵、只有体重远超其弟朱高煦等人,那他到底以何种技艺得以彪炳史册呢?想必,唯有他,才解明朝四难。
大智若愚的朱高炽是胸怀天下的太子爷
大家都知道朱高炽贵为皇上朱棣嫡长子,但他并没有遗传朱棣一身骁勇,从造型上看朱高炽看起来略显笨重、气虚身体胖、身材不高,相貌平平的举凡也因为“腿脚不便”而没有上过一场战场。读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朱棣除朱高炽外,还另有一子——朱高煦。
小时候朱高煦因淘气犯了错,受到妈妈的处罚,弟弟朱高炽看到后马上替哥哥说情,但淘气的朱高煦在妈妈鞭笞下不但不后悔,更对为他“说情”的弟弟恶语相向了,他觉得朱高炽只是在老人面前惺惺作态而已,完全没有真正在意过自己;不但如此,朱高煦也非常好斗,有一次他和朱高炽举行比武,朱高煦不考虑弟弟身体状况就把他猛踢了一脚,很不给弟弟留情面。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相比较其弟朱高炽仁义为先、忠厚老实而言,朱高煦好斗、好权柄似乎更加合乎做太子这个准则,所以最初朱棣对朱高煦比较偏爱。
而朱高炽忠厚老实、仁厚有为、胸怀天下的品格却赢得目光较为独特的朱元璋垂青。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非常看重长孙朱高炽,甚至与朱标称赞朱高炽学识渊博具有君子气度,而且生性忠厚老实、为人正直、好守信用、治国安邦。并寄希望于朱标必须重视朱高炽,认为拥有朱高炽就能稳定大明江山,而且之后发生的系列事件都证实朱元璋对于朱高炽有着正确的判断。
尽管有着朱元璋这样强硬的“后台”,并且居于储位多年,执政经验丰富,深得大臣以及百姓之心,朱高炽却依然不受父亲朱棣的宠爱,尤其是对于登基这件事,朱棣显得犹豫了一下,想要有个好办法,而此时朱高炽之子朱瞻基却顺利地帮了他。
尽管对儿子有看法,但朱棣对朱高炽之子朱瞻基却是十分喜爱,朱瞻基有勇有谋,因为朱瞻基的原因,朱棣最终将权力交付于朱高炽之手,从此,朱高炽一心想为人民服务,从此开始了他彪炳史册的“皇位”生涯。
朱高炽承前启后,谁也不能望其项背
“为皇帝十月,监国家二十余年”。世人只知朱高炽从朱棣那里接过重任之后,在王位上只有十个月的时间,但遗漏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朱高炽已经监国二十多年,朱棣当政期间对国事一直亲历其境,多次御驾出征,朱棣未到京城的日子,朱高炽理所当然地承担了“一国之君”重任。
明成祖朱棣御驾亲征时,朱高炽就知道守北平局是多么重要,那时北平局一带的军队把老弱妇孺都加起来不过万人,但朱高炽还是能安定北平局内部人心,众志成城主动守城,战斗中,仅仅依靠“仁义”还不够,朱高炽自有大智若愚,看着“军事高手”李景隆率兵进攻北平局,人手不足,朱高炽却选择在城墙上泼清水,如此操作再加上天寒地冻,让城墙很快冻结,此举成功牵制住敌人前进脚步。
朱高炽不但监国有方,而且还成功地培养出一批批大明的贤才志士。朱高炽一直广纳谏言,据说朝中的人要八面玲珑,当我们处理本职工作时,也就是要处理和“掌权者”之间的关系。
当时朝中许多大臣即使有和皇帝不一样的意见,或认识到皇帝的失误,也一直不敢说出来,朱高炽认识到这一问题以后,当即作出纠正方法,他特地给大臣们下命令是为了,朝中大臣们有勇有谋地进谏,建立朝中清风。
此外他还很重视为官者本身的才干,对那些有才干、深受人民喜爱的官吏,朱高炽总是给他们以很高的地位,但朱高炽也有着非常宽广的视野,当自己正式登基之后,朱高炽便开始给官场注入新鲜血液,他声称年事已高的大臣需要“退隐”才能给更多年轻有为、抱着失败希望的有志之士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当然,从朝中“隐退”之后的臣下,也得到朱高炽的优待,如此为民为臣之君,可谓千古无二。
不但如此,朱高炽监国时还能对前方参战军队,进行有力后勤补给,朱棣能安心出征漠北也是得益于朱高炽坐后。
朱高炽:一心想为大众,“仁”情为先
如果说官场是朱高炽统治之下,越来越多地成了国家的有力支撑的话;那么在民众身上,朱高炽依旧赢得民心,底层的百姓想要有所作为向来需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朱高炽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平民、贫民百姓还可以大展宏图,朱高炽建立起一个比较公平局公的科举制度。
过去科举考试时,南方学子因种种因素,往往能大显身手,为公平局,朱高炽对“南六十、北四十人”划分法则进行了重新界定,使更多来自不同区域、不同风格的学生大显身手。
面对凤阳洪水,朱高炽选择了免除赋税、大开粮仓救灾,开垦无效时他会亲身经历亲自为2000余名百姓移民异地安置,朱高炽官方登基之后,为保证税收合理,朱高炽更常年派员调查民众生计情况,并借此制定出合理税收政策。
靖难镇守北平局、永乐盛世自有半边天功、洪熙休养生、宣德子承父志方有仁宣之治一人左右三朝后人冠“仁”于庙号自然不奇怪!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