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皇位传承是一件关乎国家政局稳定的大事,虽然从表面上看,自周代开始实施的“嫡长子继承制”仍然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制度,但能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帝位的却是极少数。大多数情况下,皇帝在确定继承人的时往往在“立嫡”“立长”和“立贤”之间作出选择,而无论是立谁作继承人,“储君”或者说“太子”的人选是公开的,也就是说,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乡间小民,至少知道当今的朝廷上谁是皇帝,谁是未来的帝国接班人。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乱世中的英雄人物自然有其雄才伟略的一面,也有杀戮疯狂的一面,当然还有待人温情的一面。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儿孙满堂是福气。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应该算是有福之人,他一生有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
历代皇帝都会对皇位继承人问题有些烦恼,生怕出现手足相残的谋乱事件。唐朝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是其中的例子,在清朝更是上演了“九子夺嫡”的大戏。
朱元璋将儿子朱标立为太子,为何他的兄弟们对太子之位不敢有丝毫的觊觎之心,甚至连朱棣都不敢有什么其他的想法?
朱标
在封建社会中,非常重视出身地位,世家大族都是如此,更何况是皇家。一直以来皇帝都有立长不立幼的传统,朱标嫡长子的身份让他成为太子是理所当然的。根据历史上皇帝宝座迭代过程中,如果出现跨过嫡长子立幼子的情况,一般都会出现朝局动荡不安。也正是这样,嫡长子继承的习惯一直被延续下来,所以说朱标作为朱元璋的长子,占有得天独厚的家庭地位。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也是朱元璋一开始就非常看重的儿子。朱标出生时,父亲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集庆(今南京),长子的出世,给酣战中的朱元璋带来了莫大的欣喜。得报后,朱元璋兴奋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兴奋之余,也对儿子抱以极大的期望。
为了能够让朱标逐渐成长为统御天下的皇帝,朱元璋给朱标配备了极为强大的师傅阵容。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吴祯、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由此可见,朱标身边围绕着的都是文臣武将勋贵,大家都是朱标党。蓝玉这种是姻亲,宋濂这种是师生,自己做太子监国十几年负责选拔任免,下面很多官吏说是其门生也不过分。大明朝所有官员几乎都站在朱标这边。
朱元璋在治理国家上有意锻炼太子朱标,从洪武十年开始,朱元璋就开始让朱标参与朝政大事决断,史书记载“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在朱标开始以太子身份进行监国后,朱元璋传出圣旨晓谕群臣“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力度和信任。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主动帮助朱标建立自己的威信。在洪武24年的时候,秦王在封地藩国中行为过失很多,导致被朱元璋召回京城。当时朱元璋已经明确表示要处置,但是在朱标的苦苦劝说之下,朱樉在第二年就被无罪放回封地。
在《明史》中类似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比如说有人曾经举报晋王朱棢居心不轨,有叛逆迹象,朱元璋本来也要狠狠惩罚晋王,同样也是朱标坚持求情才让朱棢免于惩罚。
按照朱元璋的人物性格来说,如果是他认定的事情,旁人很难去改变他的观点和手段。但是通过类似以上这样的事情可以发现,朱元璋通过自己“凶狠残酷”的一面帮助太子朱标换来更高的威信和声誉。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朱元璋对朱标的宠信是不掺杂怀疑的,朱元璋不惜打造自己“暗黑”的人物形象,也要铺好朱标的登基之路。
这对于朱标稳坐太子之位非常关键,也是其他皇子不敢与朱标争夺太子之位的重要因素。历朝历代的太子之位都是烫手山芋,要让皇帝爸爸放心,还要时刻防范着兄弟们的偷偷觊觎。如果太子的心理素质不够强大的话,很可能会被皇帝爸爸给熬死。
虽然朱元璋想尽办法要让儿子成为天下之王,但是如果朱标是糊不上墙的烂泥,相信朱元璋也不会坚持下去。相反,朱标从小就表现出不凡的能力,虽然我们没有直接能判断朱标能力的依据,但是从侧面可以推测一下,朱标是朱元璋嫡长子,当过吴王世子,明朝皇太子,监国辅政十几年,履历吊打所有弟弟,光从身份和经历上弟弟们就已经没有任何造反成功的希望和必要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能力,朱标出身于元至正十五年,童年和青年时期见过乱世,经受过战争的洗礼,同时他又师从宋濂,这样的人理论上应该是文武全才,至少不会是废柴,要不然后期怎么监国十几年?
太子被赋予监国的权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皇帝对太子的一种考验,历史上在此处栽跟头的太子有不少,而太子胤礽最后被康熙皇帝废掉就是一个例子。显然朱标通过了这个考验。
朱标非常聪明地维护朱元璋的地位。朱标以太子身份负责处理政务时期,正好是明朝四个大案爆发的时期,朱标很少违背朱元璋的旨意,总是表现出顺从朱元璋的态度。
太子朱标的性格非常宽容,这也许跟朱标5岁时跟着明朝大儒宋濂学习有关,朱标长大后也和自己兄弟们的关系很好,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标受命巡视陕西。同时受封于这里的秦王朱樉因为在当地多次犯错而被召回京师,朱标因此也被要求趁机调查一下秦王的言行。朱标巡视归来后,献陕西地图,又替秦王说情调解,朱元璋才让朱樉回西安。
宋濂
由于朱元璋在朝臣面前公然明示朱标就是将来的皇位继承人,再加上朱元璋在李善长案中前后处决的人数达到三万多人,在当时人人战战兢兢。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于朱元璋认可的皇帝接班人人选自然不敢多言。
曾经有学者说朱元璋本来是要将蓝玉留给朱标做辅政大臣的,是朱标太子党群体中的重要人物,可惜朱标早早就离开人世,给朱元璋留下了无尽的伤痛,多日未上朝。
后来朱元璋决定将皇位传给朱允炆,但是蓝玉和常升等人支持的并不是朱允炆,而是朱允炆的弟弟,所以朱元璋就把蓝玉杀了,因为蓝玉的能量太大了,朱元璋不相信朱允炆能够镇住他。
蓝玉
综合以上几种因素可以发现,朱元璋的众多儿子当中没有人敢和朱标争夺太子之位,即使是朱棣也不行。朱标太子之位能够坚不可摧的原因更多的是来自朱元璋的宠信和支持,一位老父亲给儿子描绘好蓝图、铺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