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到底是怎么死的,宋太宗到底是传位还是篡位。
如果是正常传位,为什么宋太祖驾崩,皇后急急忙忙的要把皇长子赵德昭找来。
如果不是,为什么深受宋太祖大恩的大太监王继恩找的却是晋王赵光义。并且赵光义出现在皇宫后,宋皇后赶紧下拜称赵光义为官家。
可是你要说宋太宗没有怀疑也不对,因为宋太宗继位以后,宋太祖的几个儿子都死的不明不白。唯一能证明宋太宗正常继位的金匮之盟也是在他登基六年后才出现。
今天我们围绕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背后的故事做一个详细的解说。
宋史纪事本末中记载,开宝九年十月寒冬,壬午日半夜。外面飘着大雪。病重的宋太祖召见二弟赵光义,周围没有一个人在场。
至于说了什么史书没有记载。但外面的人从火烛的光线中看见,晋王赵光义时不时的起身叩拜宋太祖。
宋太祖撑着玉斧对赵光义说道,好自为之,好自为之。最后只见玉斧落地。
第二天,宋太祖驾崩,皇后急忙命大太监王继恩去找皇长子找,但王继恩头也不回的奔向晋王府。
自此,赵光义登基,就是宋太宗皇帝。当年,赵光义就急不可耐的更改了年号。
六年后,宰相赵普将金匮之盟的盟书交给宋太宗。
在这期间,太祖还活着的长子赵德昭死于自杀,次子赵德芳死于疾病。金匮之盟的另一主角赵光美不仅在三年后病逝,而且被剥夺了嫡子的身份,成为没有继承权的庶子。
如果按这样的历史看,很明显,赵光义确实有着篡位的重大嫌疑,因为他的行为太反常,对有威胁的政敌下手也足够狠辣。
但我们抛开表象看本质,赵光义的狠有没有可能纯粹就是猜忌心作怪。
大家都知道,宋太祖在位期间,赵光义已经被封为晋王,并且亲自执掌开封府。
这个惯例来自于唐末五代时期的习惯。就像金匮之盟里面说的,国赖长君。
五代的隋唐晋汉周灭国几乎都是外重内轻惹的祸。年幼的皇帝经验不足压不住外面的骄兵悍将。
而且赵光义老早就参与政治,宋太祖的黄袍加身也是由赵光义和赵普牵头联合将领一起搞的一出戏。可以说,宋朝成立是有着赵光义的一份功劳。
有人拿宋太祖准备迁都洛阳说事,的确,执掌开封府多年的赵光义在开封势大根深。同时在军队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但如果宋太祖打算立儿子为皇帝,不如干脆削减赵光义职权来的更省事,就像杯酒释兵权一样。何必多此一举。
更何况,宋太祖把有威胁的将领都收回兵权。为何偏偏留下个赵光义。并且,宋太祖的儿子们在他活着时都没有封王。势力远不足与弟弟抗衡。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在临终之前确实打算把皇位交给弟弟赵光义。
但赵光义既然已经继位为什么还要猜忌兄弟子侄呢,其实是因为法理不明,遗嘱不明确惹的祸。
宋太祖虽然有意传位赵光义,但确实没有留下明确的传位诏书。赵光义没有办法在明面上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并且这种不明确的确给赵光义名声带来不好的影响。
因为只要赵德昭哥俩还活着,军心民心就不能一心。甚至可以成为另外一个势力中心。这或许就是赵德昭的死亡原因。
宋太宗高粱河失败,赵德昭劝宋太宗赏赐军队。等你当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赵光义这样莫名其妙的一句话直接断送了赵德昭。收揽军心,意欲何为。
矛盾已经摆在明面。赵德昭不死也不成了。
赵光义苦恼的是无法向天下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但赵普给他提供了这样的机遇,也就是金匮之盟。
说实话,这个金匮之盟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现在也没有定论。
因为这是赵普在宋太宗登基六年后拿出来的,并且赵普是在被贬斥后才拿出来向宋太宗表忠心的东西。没有多少可信度。
但赵普的身份摆在那,他在宋朝没建立之前就参与到赵匡胤军队的核心,也只有他有资格参与赵氏家族的家务事。
这个盟书的确为宋太宗解决了法理上的依据。但也只能解决一时的麻烦。因为这个盟书暴露出另外一个问题。
盟书本身的意义是通过五代乱世的经验为宋太宗解决传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但宋太宗手里,武将被削权。精兵都收归中央。并且都聚集在开封由皇帝亲自掌握。乱世年长者有经验者当皇帝已经不合时宜。
宋太宗马上要面临的问题是将来皇位到底给谁。按照盟书规定,下一任皇帝是弟弟赵光美,再下一任是侄子赵德芳。
以前他担心的只是赵德昭兄弟俩摆不上台面的威胁,现在这些人不仅成了法理上的合法继承人。而且还莫名其妙的出来个兄弟。估计赵光义此时的脑子也愁大了。
什么时候才能轮回赵光义的儿子们。赵光义本身不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所以在金匮之盟出现的那一年。赵德芳莫名其妙的病逝。
赵普为了补漏,亲自带队诬陷赵光美。最后直接捏造出赵光美谋反的案件。
并且炮制出另一条太后遗言。赵光美并不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嫡亲兄弟。直接剥夺了赵光美的合法继承权。
通过这个事几乎可以认定,所谓的太后遗言或者金匮之盟完全就是赵普为了形势需要伪造的遗言。
要不然宋太宗为什么不早拿出来,并且当时在场的只有死去的前太后和宋太祖。活着的除了当事人赵普外再也没有一个亲人。包括亲兄弟赵光义赵光美都不在身边。
所以我认为,历史上的赵光义却实是合法的继位,当时宋太祖病重,太监王继恩也被收买。
以当时赵光义的势力完全没必要采取谋杀手段。他在金匮之盟出来之前也没有为难过兄弟子侄。
相反,他在登基的第一年就对这几个兄弟子侄封王。赵德昭的死纯属意外。但金匮之盟却未必是真实的。
赵普炮制的这份太后遗嘱是宋太宗对兄弟和侄子态度转变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