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交通是极为不方便的,分别之后也很难知道何时才能再见,因此,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在离别之际都会格外伤感,送别诗就在这样的场景下应运而生了。
汪伦只是安徽泾县的一位普通县令,可李白那一首送别诗,直接让汪伦千古留名。
李白的“头号”粉丝
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坊间还有过这样一个传说:李白的母亲生育他时,忽然梦见天上的太白金星钻进了她的怀里,她便给孩子起了“李白”这个名字。
传说毕竟是传说,伟大的诗人还是需要这些浪漫故事的。
纵观李白的一生,充满了洒脱和豪迈的韵味,他本人一辈子也没有将自己当作普通人,就连同一朝代的诗人中也有不少赞美他为诗仙的。
历史上也有那么多“酒鬼”,能当之无愧拿下“酒仙”称号的,恐怕也只有李白了。
能让李白“倾心”的诗人,恐怕在那会也只有孟浩然了。
一次,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非常舍不得他,可也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孟浩然还是离去了。
那首流传千古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结合另一首《赠孟浩然》,也能看出李白对于孟浩然的崇拜。
在李白的眼里,孟浩然是看不起做官的,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也更加亲近于大自然。
这和李白的人生规划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他最初也想着在40岁之前做官报效国家,到了40岁之后就寄情于山水,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两人同属于风流之人,也向往着仙风道骨的生活。
三观一致之下,两人就成为了真正的朋友,不难以此洞悉出李白的心境:无关官职大小,只要合得来。
即便在唐朝,李白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人物,他的头号粉丝,就是圣上。
据说,唐玄宗携杨贵妃在江畔赏牡丹,他们刚刚坐下,乐师便弹奏起了极为美妙的曲子,可唐玄宗对于这些陈词滥调并不感兴趣,他要求李龟年去翰林院找李白,让他作几首新词令贵妃高兴高兴。
李龟年找了一圈,终于在酒楼上找到了已经酩酊大醉的李白,毕竟是皇上的命令,李龟年还是将李白给带了回来。
唐玄宗找来醒酒汤让李白喝下,可李白稍微清醒后还是要找美酒来,就这样,三首赞美杨贵妃的诗便出现了,那便是《清平调》。
即便后来唐玄宗发现身边那么多人都不喜欢李白,可他还是没有对李白下手,反倒是给了他一笔钱让他还乡了,或许是从这个瞬间开始,李白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伴君如伴虎,光有一身才情是显然不够用的。
除了当朝天子之外,朝堂上很多高官也是李白的粉丝,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贺知章。
有一次,李白住在长安的旅馆中,贺知章听闻后急急忙忙就去拜访,还衍生出了“金龟换酒”的典故。
很多人都喜欢将诗圣杜甫与李白对比,然而杜甫同样也是李白的铁杆粉丝,他比李白小了11岁,据统计,杜甫一共为李白写过15首诗。
这些粉丝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单挑出任何一个都是有着很大作为的。
可李白对所有能聊得来的人都是一视同仁,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汪伦。
当人们来到安徽泾县的桃花潭时,总是会联想到汪伦和李白的逸闻趣事。
李白先后于754年、755年和757年三次来到了泾川桃花潭,汪伦仅仅做过县令,对比一下李白的“朋友圈”,他显然是很难入眼的一个人。
听说李白来到了自己的家乡,汪伦更是欣喜不已,他非常想要当面见到自己的偶像,可“怎么见”却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大问题。
思来想去,聪明的汪伦还是找人给李白写了一封信:先生好游乎?此地十里桃花;先生好游乎?此处万家酒店。
汪伦此举,还是希望能调动李白的兴趣,毕竟李白从25岁开始便云游天下、居无定所,他上过庙堂也下过人间无数处仙境,什么样的场景都见过,两人在素不相识的情况下,汪伦也只能如此了。
李白在读了信之后还是被桃花潭吸引了兴趣,他便欣然前往。
而此时的汪伦却早就等候在这里了,李白下了船后便问:“哪里是十里桃花?”
汪伦只好如实回答道:“桃花潭边上有一圈桃花,名字就叫做十里桃花。”
李白有点不解,便接着问:“那么,哪里又是万家酒店呢?”
汪伦更是玩起了字谜:“我们这里有一个姓万的掌柜,他开了一家酒店。”
这似乎有点不礼貌的行为,却正好戳中了李白的天性,在他的眼里,汪伦也是典型的性情中人,反正来都来了,两人干脆就凑在一起饮酒作诗,没想到这一聊却发现相当投机。
这次走的时候,李白直接挥笔写下了《赠汪伦》,短短四行字,却让汪伦流芳千古。
单看诗句中却还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地方,也充满了趣味。
比如“忽闻岸上踏歌声”就让人摸不着头脑,李白在汪伦的眼里明明是贵客,可为何出酒店的时候不送、走到大路上不送、到了桃花潭边也不送,非要等到李白上了船后,汪伦才急切地跑来。
以汪伦的情商来看,他应该不会犯下如此低级别的错误,显然只剩下了一种可能:李白临时要走,汪伦后知后觉。
这也同样能看出,李白和汪伦这样的“草根”之间的交往才是最为淳朴动人的,两人没有什么名利之间的纠缠,有的只是真心真意以及共同的人生乐趣。
对于李白而言,这样的友情才是最能打动人的,也是更加值得珍惜的。
此外,汪伦并不是泾县人,根据《汪氏宗谱》的考证,汪伦是太平县人,后来去了泾县做县令,在卸任之后,汪伦也一直定居在桃花潭。
两人的友情一直延绵下去
除了《赠汪伦》之外,李白在当时还写下了《过汪氏别业二首》。
李白写这两首诗的时候,汪伦正在任上,并且在石壁山上建有一座别墅,北面是山峦,而南边则为清溪。
在李白的诗句中,还有“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的表述,这也能印证。
《全唐诗》卷三百零五载还有刘复的《送汪伦》,其中也有“四方各有志,岂得常顾群”的表述,也表明李白和汪伦是有共同点的。
汪伦也喜欢云游四方,同样也是一位幽默诙谐的文人。
此外,汪伦也和王维有过交往,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志趣,那就是喜好云游四方。
遗憾的是,汪伦与王维、李白相酬答的诗文并没有被保存下来,这也令人非常惋惜和惊叹,使得后人无法从中进一步从他们的神交过程中了解到汪伦的为人。
李白在《赠汪伦》一诗中上来就直呼其名,后来则称汪伦为“汪氏”,其中也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汪伦已经逝去。
在《文苑英华》之中,清楚说明了汪氏别业所面对的正是北面汪伦的墓葬。
王琦本《李太白全集》附录四中,就记载了“李白好溪山,浩荡泾川游;题诗汪氏壁,声动桃花州。”
根据这份记载,也能看出李白此次过汪氏别业时汪伦已经不在人世,否则也不会在“汪氏别业”墙壁上题词。
这次到来,李白也写下了《过汪氏别业》的诗句,细细看来,也是充满着伤感韵味的怀旧诗。
“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说明李白来时正好是秋季,在其他表述中,李白也介绍了“汪伦是因为喜好结交贤才才买下了别业居,自己在很久之前并不认识汪伦,也感到深深后悔,可此时到来,已有物是人非的感觉了。”
这段故事发生在757年左右,这一年也是李白命运起伏极大的节点。
当年春天,李白因永王王璘事陷狱浔阳,出来后去了武昌,不久后离开。
也正是这一年,李白在和何昌浩告别之后,便想着散散心,去拜访一下桃花潭的汪伦,却没想到此时的汪伦已经不在人世了。
汪伦的后人和村民还是热心地接待了李白,可李白心中的苦闷已经没有知心者能够诉说。
联想到桃花潭汪伦墓前的墓碑,上面还有“谪仙题”的字样,这也说明李白极有可能在当时为好友题写了墓碑。
而《赠汪伦》中李白给大家留下的谜团,也在《过汪氏别业》中被揭开了。
在这首诗中,李白回忆了和汪伦相聚时的场景,当时汪伦对于李白招待是十分到位的,生怕怠慢了李白,两人每天都酒酣精神爽。
几日过去,李白实在是不好意思了,于是便想着悄悄离开,整一出“不辞而别”。
没想到,船刚刚离岸的时候,就发现汪伦和其他人载歌载舞前来相送,这种场景也让李白极为感动,这才是《赠汪伦》的完整故事。
对于汪伦而言,和李白的几日交往却阴差阳错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可对于李白来说,粉丝实在太多了,根本都顾及不过来,只是他的心里已经给汪伦留下了很重要的地位。
在李白的“粉丝群”里,汪伦绝对不是最为疯狂的,还有一个名叫魏万的人才是真正的“狂热粉丝”。
当时,魏万为了一睹诗仙的真容,一口气追了李白几千里,待到追到李白之后,魏万还将自己几千里追踪的故事说给了李白听。
李白听完后也非常感动,于是写下了一首长诗送给魏万,还送给对方很多诗稿,足以证明李白已经非常信任对方了。
能让李白为之写诗,这在当时绝对是无尚的荣誉。
李白一生中为杜甫写下过三四首诗,却为元丹丘写下了十几首,李白的洒脱更是能从中看出一二,因为这个元丹丘是个道士。
唐朝有隐居的风尚,隐得越深名气就越大,也有不少人通过这种方式博得皇上的关注。
李白最初也隐了很久,可皇上一直都没召见他,反倒是贺知章从中帮忙,才让李白得到了青睐。
李白和元丹丘有着很多共同语言,还将对方当做自己的异性兄弟,甚至在那首赫赫有名的《将进酒》中,李白还将元丹丘的名字给写了进去。
在李白的交往历史中,很多友情都能给人极为深刻的体会,在这些人中,当属汪伦的知名度最高。
或许,在李白的眼中,他并没有看中汪伦究竟花费了多少盘缠,反倒是真诚,才是真正打动李白的。
参考
关于汪伦其人 李子龙; 李白学刊
汪伦与李白 谢文学 南都学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