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以公正清廉的形象被世人所熟知,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他去世后却准备了21口棺材,这无疑显得有些奢侈浪费。那么,这里到底有何隐情?令人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为何在包拯去世后,盗墓届却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许盗包公墓!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和挖史君一起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根据《宋史》记载,包拯去世后,在不同的城门先后抬出了21口棺材向不同的方向走去。这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是非常不理解的事情,因为包拯就是清正廉明的代表,在包拯担任端州知府后,没有拿过老百姓的一分血汗钱,这令已经被历任知府压榨习惯的老百姓非常吃惊。而事实上,不管包拯担任何职,一直都是尽职尽责、铁面无私,这也让老百姓对他充满了敬畏。
嘉祐七年,包拯因病去世,被追赠为礼部尚书,享年64岁,当得知包拯去世,老百姓都悲痛欲绝,自发前来吊唁。但却看到了令人吃惊的一幕,竟然抬出了21口棺材。对此,有人质疑包拯此前塑造的是一个虚假的形象,但事实上,这番操作却恰恰是包拯爱国爱民,不愿枯名钓誉的具体表现。由于包拯在去世前,早就预料到了自己出殡时的情况,担心会引来很多的百姓,到时引发混乱,所以为了不打扰老百姓的生活,他就准备了21口棺材,让人不知真的棺材去向何处,这样也就不会引来跟随者了。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防止盗墓。千百年来,盗墓之事就从未断绝,那是因为古人信奉的是“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很多达官贵人会在去世后陪葬贵重的陪葬品。这使得一些人专门从事盗墓行业来谋取利益。而包拯是朝中是从一品的大官,这对于那些盗墓者来说,也是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虽然他生前廉正清明,但也说不定会有很多的陪葬品。因此,包拯在生前想到这个问题后,就效仿曹操,提前为自己置办了21口棺材,在出殡时从不同城门抬出,使得众人不知到底哪个是真的,当百姓们跟了一段路程后就自发返回。
其实,对于包拯来说,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防止被人报复。当时的包拯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但同时,他的这种行为也得罪了很多的权贵。当时他生前无惧任务权贵,但死后就难保这些人不会报复,加之古人迷信觉得死者的坟墓对于后代子孙的发展有影响,所以包拯担心坟墓会被破坏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盗墓界不成文的规定,不允许盗包工墓这件事在很多的野史中有清晰的记载。据说包拯死后成了地府的阎王,掌管生死轮回大权,若有人盗他的墓,必定会被调查处置。而包拯生前又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历朝历代也没几个。人们称他为“包青天”,这也让大家都很倾佩包拯的为人,就是盗墓贼也不例外,所以,大家就决定不破坏包拯的陵墓,并对打包拯墓主意的人进行排挤,因此也就没人敢盗抱枕墓了!
而有的人质疑包拯的清廉是因为他整备的那么多棺材,觉得他死后多浪费了20口棺材,而事实上,包拯入葬后,剩余的棺材被收了回去,并被送给了有需要的老百姓,毕竟古代的棺材也很贵,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是一笔大开支,而他的这一举动也算是为老百姓办的最后一件好事。
事实证明,包拯确实有先见之明,在北宋灭亡后,金兵曾四处搜寻包拯的陵墓,想报复包拯,不过却始终没有眉目。直到1973年,人们才找到了包拯的坟墓,当打开坟墓后,也没有发现任何的金银珠宝,仅有墓志铭和铜镜,这也再次证明了包拯的清廉!像他这样的好官虽然过了千年,仍然让人倾佩,或许是我们身边这样的好官实在是太少了,大家才会一直记住包拯这样的为民为国的好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