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仓颉造字,而天雨粟,而鬼夜哭。中国古代传说中,有非常大的篇幅描写汉字的诞生,可见,汉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多么重要。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见证了几千年来延绵不绝的华夏文化脉络,见证了中国人民一代接一代的血脉传承。创造汉字的人,在历史上,会被永远铭记。
有这么一个人,她就创造了18个新字,却只有一个被保留下来,并传承至今。这个人,就是中国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在执政期间,为什么会想着重新造字?那个被传承下来的文字现在会经常被用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武则天的造字故事。
历两代君王,得人生巅峰
武则天在影视剧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称谓,武才人。才人,可不是官名,而是后宫嫔妃的称谓。武则天刚进宫时,正是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期间,她极富才情,相貌也生得美丽,被李世民封为才人。只可惜,武则天与李世民相遇之时,李世民已经年老体衰,眼看着他已经命不久矣。聪明的武则天看清了形势,她必须要为自己找个出路。
于是,一来二去,她与李世民的太子李治勾搭在了一起。两人一拍即合,及至李世民驾崩,嫔妃被赶往感业寺之时,李治还对武则天承诺道:“你且放心,我一定会接你回来的。到了寺中,万望保重自己,等着我。”武则天含情脉脉地回应着:“我等着你,你快些来。”有了李治的这份承诺,武则天放心了些,跟着一众嫔妃一起去了感业寺。
在武则天于寺庙中青灯古佛相伴之时,李治的后宫不太平了。王皇后与萧淑妃积怨许久,都想拼命扳倒对方。王皇后想到了武则天,于是想助她回宫,将她拉拢到自己的阵营。王皇后没想到的是,武则天可不是那么听话的人。她回宫之后,一口气把王皇后和萧淑妃一起整治了,成为了李治的正宫皇后。后来,武则天又凭借雷霆手段,成为了与李治并驾齐驱、共同听政的女强人。
虽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于武则天而言,一切远远没有结束。
登至尊皇位,借文字统治
武则天是极有野心的人,当了皇后还不够,她还要插手朝政;插手朝政还不够,她还要名正言顺;名正言顺还不够,她要自己登上权力巅峰。于是李治驾崩之后,武则天软禁了太子,联合各方势力,一步一步扩充自己的权力圈层。
联合朝内宫外的各方势力,武则天一手掌握了军权。有了军权,就有了政治镇压的资本,于是,武则天无所顾忌地宣布,自己要登基称帝。面对这样的命令,众大臣根本没有力量反抗。有那么一两个站出来指责的,都被武则天用铁血手段杀掉了。
登上权力之巅后,武则天的内心也并没有踏实。她知道,铁血手段,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她必须要想出更好的办法,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的思想。突然,一个念头冲进了她的脑海,从文字下手。
之所以会有这个想法,也是秦始皇称帝之后的做法给她的灵感。秦一统六国之后,统一度量衡,统一钱币,统一文字。这样,人民的思想通过文字也实现了统一,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这位始皇帝,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同和支持。武则天也想效仿这个做法,于是,她决定了,自己要造字。
其实这个想法一早就能看出端倪,武则天从登基之初,就对文字非常重视,具体表现在改国号这件事情上。她要做开天辟地的第一人,她要全面改变女性的地位,她要与李唐的统治全面划分开来,于是,她把国号从“唐”改成了“周”。武周时代的开启,也意味着武则天真正实现了权力的大一统,实现了女性地位的最高化。
造十八汉字,留一字传承
武则天既然想到了要从文字上做文章,那便说干就干。她召集朝堂有名的文臣和国学大师,告诉他们:“朕要造字。”于是众大臣连夜研究,结合武则天的想法,为她选择适合的汉字。几番折腾下来,武则天选择了十八个汉字,为它们重新造一个形状出来。
在这十八个字中,有十七个字都没有被留存使用,它们分别是日、月、天、地、星、国、人、君、臣、照、圣、证、初、年、正、载和授。这些汉字,带着武则天的主观意愿,完全是按照她的种种想法所制。不过,因为这些新汉字化简为繁,写法之间的关联性大大减弱,也不像之前一样具有鲜明特点,所以它们并没有被传承下来。
而十八个字中,唯一留存下来的,是汉字“曌”。曌这个字,是个典型的表意文字,看它的构成,有日,有月,有空。这些元素代表着武则天是第一人,绝无仅有,与日月同辉。后来,武则天更是为自己更名为曌,用这个字来特指自己。
这个字,因为被武则天亲自使用,所以一直传承了下去。不过因为要避帝王讳,所以民间并没有人敢用这个字。这个日月同在的汉字,意义太重,所以即便是如今,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有人使用。到今天,这个名字虽然被字典收录在其中,却没有多少存在感,只是在角落里吃灰罢了。
结语
中国人对汉字的重视,从武则天的行为可见一斑。人们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就是通过文字来进行的,而汉字,就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火种。
说回这个故事中,为什么武则天那十七个字没有成功存用呢?她忽略了一个因素,汉字是被人使用的,汉字的书写,就一定要满足人们的使用习惯,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主观因素。可见,汉字,越用,越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