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用一首诗保住性命,如今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用一首诗保住性命,如今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伴君如伴虎”,帝王之心常反复,为了皇权稳固,开国的功臣也是说杀便杀。这其中屠戮功臣最多的,怕是要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了。

一起打江山时大家称兄道弟,许下诸多承诺,真的打下了江山、登上了皇位,一切却都变了。朱元璋几乎杀光了当年一同起义的“好兄弟”们。

34名开国功臣,在朱元璋的一系列操作之后仅有4人得以死里逃生,其中便有刘伯温。那么,朱元璋是如何上演“鸟尽弓藏”的,刘伯温又究竟是如何保住性命的呢?

洪武四大案

起义成功的朱元璋如愿登上了皇位,建立大明王朝,并定年号为洪武。稳定了江山之后,朱元璋嘴上说着不会辜负助自己打下江山的功臣们,心里却已经开始盘算着怎么杀人灭口、永绝后患了。

终于,在洪武八年,朱元璋开始了他的“大规模清除活动”。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消除一切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皇权的人,而开国功臣们则是重点针对对象。

这是朱元璋第一次直接针对开国功臣,以“空印案”为借口小试牛刀,数百名官员因此丢了性命。但是,朱元璋依然不满足,生性多疑的他在洪武十三年再次大开杀戒。

由于丞相胡惟庸势力盘根错节,朱元璋担心其威胁自己的皇权、选择叛乱,于是便罢丞相、废中书,凡是与胡惟庸有所牵连者,不念过往、不看情分,通通杀无赦。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更是给朝廷内部来了一次大换血,六部以下官员全部因“郭恒案”遭殃,数万人因此丢了性命。是了,朱元璋稳固皇权的方法,就是看到一点苗头便无限放大、说杀就杀。

而有一位叫做蓝玉的大将军,行为举止也是猖狂,明知道朱元璋性情反复,还非要在朱元璋的雷区反复横跳。所以朱元璋一个没忍住,终于还是对蓝玉下了杀招,为了震慑朝野,朱元璋还顺便诛了蓝玉的三族。

随后朱元璋也是越查越激动,和蓝玉沾上关系的几乎全被连带,判为“逆党”。这一案中仅是被诛杀的人员便有1.5万之多,而当时手握兵权、骁勇善战者,在此一案后几乎被屠戮殆尽。

朱元璋的操作每次都是不求最狠,但求更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同为开国功臣的刘伯温竟然仍能保全自己和家人,实在算是神人。

审时度势,明哲保身

当初起义时,是朱元璋求着、请着,刘伯温才出了山。那时的朱元璋对刘伯温岂止是一个恭敬,简直就是一副“小迷弟”的状态。谁知,到了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刘伯温的待遇急转直下,哪还有什么“吾之子房”的亲切,有的全是左看右看都碍眼。

民间将刘伯温与诸葛亮归为一类,认为他们都是都大才能之人,这对于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来说,刘伯温无疑是重大威胁。朱元璋本就是靠着起义得势,也见过了太多恃功傲宠之徒,因此,凡是功臣都是他的重点观察对象。

刘伯温确实不负盛名,他非常聪明,可以透析朱元璋的心理,明白自己招了他的忌惮。眼看着“六公二十八候”中的众人接连遭难,刘伯温便急流勇退,提出了告老还乡。

不过,即便他已经如此识趣,朱元璋还是放心不下。助自己得势又帮自己收拾了那么多烂摊子,刘伯温的才能摆在那里,朱元璋认为自己有必要提防于他。

刘伯温眼见朱元璋步步紧逼,不得不想了一个“假死”之法,让朱元璋安心。

凭诗保命

不放心的朱元璋派去的人来到了刘伯温所在村庄探查,看到的却是身着孝服的刘家人。他们哭得情真意切,说着自己主子已经于前一天病逝,便是大罗金仙也回天乏术。

这一切做得都太过于真实,探查的人不疑有他,便赶回复命于朱元璋。但是,朱元璋显然不是如此好打发的。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有极大可能是“诈死”,为的就是让自己放松警惕,好在养精蓄锐后给自己来个大动作。

于是,朱元璋轻装简行,暗自换上了便装,想要亲自前往探查一番。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刘伯温预判了他的预判,知道他不会相信自己已经死了,便留下了后手。

朱元璋行至村口,看到的是刘伯温提前提下的诗,这首诗现今也是耳熟能详。

“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这世界之大,您是九五之尊,我的存在之于您来说多么渺小,何必非要和我这个糟老头子过意不去呢?

想来您一路打拼,如今也是人中豪杰了,做人还是留一线,不要败光了自己的名声才好呀!这一下朱元璋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刘伯温的确没有死,而且请求自己放过他。

朱元璋最终转而选择了离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他是懂的,刘伯温示弱已经如此明显,想来是不可能成为自己的威胁了。相反的,如果自己非要将假死的刘伯温翻出来,让他再死一次,自己本就摇摇欲坠的风评便更要被害了。

自己在位多年,屠戮功臣无数,这人心早就已经失得差不多了。但是,若是将并无大错的刘伯温也赶尽杀绝,那仅剩的那点人心便也会不复存在。

于是,朱元璋走了,再也没有探查过刘伯温的消息。朱元璋默认了刘伯温的死亡,刘伯温因此保住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若说只是因为一首诗,便也是有些牵强。这诗只是一颗“定心丸”,能让朱元璋卸了杀心的,是刘伯温一直以来的谨慎处事和急流勇退。再者,朱元璋虽然对于开国功臣大肆屠戮,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他们本身便有行为不端之处。

朱元璋的皇位得来不易,因此便格外珍惜,但凡感到一点危机,便会忍不住地猜忌,誓要将一切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刘伯温深谙人心,一切做得恰到好处,算是保全了彼此的颜面。

结语

如果其他的功臣也能像刘伯温一般审时度势,不做出逾矩之事,或许朱元璋也不会一开杀戒便流血无数吧!当然,朱元璋的做法的确有些过于极端,人才被屠戮殆尽,使得最后朱棣钻了空子谋了权。

人心难测,像刘伯温般能够把握尺度的人不多,这也是为什么同为开国功臣,绝大多数都落得身首异处,刘伯温却能全身而退的原因了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什么,皇权,对象,朱元璋,威胁,刘伯温,蓝玉,性命,功臣,江山,消息资讯,朱元璋,胡惟庸,刘伯温,蓝玉,功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什么,皇权,对象,朱元璋,威胁,刘伯温,蓝玉,性命,功臣,江山,消息资讯,朱元璋,胡惟庸,刘伯温,蓝玉,功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什么,皇权,对象,朱元璋,威胁,刘伯温,蓝玉,性命,功臣,江山,消息资讯,朱元璋,胡惟庸,刘伯温,蓝玉,功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