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史著的诞生与演进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南宋建立初就面临着复杂的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既有融合又有斗争,相比较其他民族,汉族建立起来的宋政权,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文化方面,都处于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
同时宋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史学发展的辉煌时期,不论是官方或者私家史著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要分析研究宋元这一时期的岳飞传记,就必须了解该时期的学术背景以及所营造的社会氛围。
一、时代背景
民族矛盾尖锐。北宋末年,女真贵族看清了北宋王朝的不堪一击,屡次发动战争挑衅,无力扭转败局的北宋就此覆灭于金人的绞杀。南宋初期,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依旧没有起色,内部因不满统治者的腐朽统治,起义此起彼伏,社会一片混乱,外部更是受制于金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使朝廷危在旦夕。
金国对南宋的大规模进攻分别是建炎元年(1127年),此次金军几乎是倾巢出动,分三路围攻南宋,直逼开封。绍兴九年(1139年)、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毁约大举南侵南宋,这一时期宋金交战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顺昌、郾城和颍昌大捷。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带领金兵大举进攻南宋。宋高宗再也无法逃避,被迫反击。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以后,力图重振国威,“奋志于恢复,由是天下之锐于功名者,皆扼腕言用兵矣”,但又受于太上皇宋高宗的牵制,最终无果。隆兴二年(1164年),宋金双方签订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对于南宋来说,依旧是一个屈辱和议,金宋两国以叔侄相称,两国关系建立在南宋的赔款、割地上,国势总体趋于平稳。经过短促的光宗时期之后,宋宁宗即位,宁宗一心想要扭转南宋的屈辱地位,最终未能如愿。加之,南宋的主战派和主和派斗争异常激烈,韩侂胄被杀后,权臣史弥远擅权。
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再次议和,史称“嘉定和议”,这一时期宋金局势总体趋于平稳。岳飞传记就是在上述既有宽松又有矛盾相互交融的社会环境所诞生。
社会矛盾激烈。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主要来源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古代社会,土地问题一贯是社会突出矛盾的根源。
宋朝建立后,统治者实行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造成了“地各有主户,或无田产,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社会状况。
贫富差异的扩大成为社会矛盾愈演愈烈的根源。除了世俗势力的土地兼并,寺院也占有相当数量的土地。这样一来,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普通大众依旧没有土地,无法保证基本的生活来源,腐朽的统治导致民不聊生,导致社会矛盾愈发严重。
政治方面,南宋的建立并没有改变北宋的腐朽面貌,尤其是秦桧当相以来,与不耻投降的宋高宗相勾结,君臣沆瀣一气,对外屈辱乞和,出卖国家利益,对内残害忠良,遏制北伐。
一定的经济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南宋初期,大量的土地兼并及腐朽的封建统治限制了文化的发展。秦桧及其党羽大兴文字狱,致使许多史实失去了本来的面貌,足见专权政治对文化发展的破坏。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年),秦桧认为私人撰史便是诽谤朝廷,并以此严禁私人修史。这样一来,监修国史的重任就落在了秦桧党羽的身上。
于是,秦桧及其子秦熺利用职务之便,大量地销毁对自身不利的记载以及朝廷求和的私史,掩盖了一部分历史真相。到了南宋中后期,统治者依旧没有扭转朝局破败的态势,先后出现了宗室赵汝愚与外戚韩侂胄的党争,严重地打击了理学的发展,甚至将其称为“伪学”。
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朝中又形成了史弥远擅权,造成皇权旁落的局面。南宋晚期,统治集团内部又出现了贾似道专权,以至于当时太学生“啖其利而畏其威,虽目击似道之罪,而噤不敢发一语”。太学生对贾似道不仅不敢加以弹劾,还经常予以违心赞美,今日称师相,明日称元老,没有一人敢指其是非,贾似道专权程度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贾似道推行的打算法、公田法、推排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全国上下怨声载道。南宋权相的递相专政加速了朝政的覆亡。激烈的社会矛盾给史学家留下了无尽的思考,极大地影响了史学作品主题的走向。宣扬正义,挽救统治的主题成为史学家创作的不二选择。
文化兴盛发展。唐末的藩镇割据给宋统治者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两宋时期一直奉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具体表现在宋代的科举制度有了新的突破,相比前朝更加趋于完善。殿试在唐朝已经实行,但并没有将其作为省试以上的一级考试。直到宋太祖时期,殿试发展为最高一级的考试。
其中,宋太祖对中进士的学子进行再次测验,结果将其淘汰。不难发现,太祖此举类似于现在的复试,这样不仅可以了解考生的真实水平,还可以有效地扼制科举取士中的徇私舞弊。此外,两宋时期还首创唱名赐第、封弥、誊录、锁院等制度,即使到了南宋战乱的年代,依旧沿用不变。
宋初就十分重视文人,宋太祖规定的“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可见,这给文人崇高至上的地位,极大地鼓舞了世人,掀起一股浓烈的崇文社会风气,进而给了文人前所未有的优越感。科举制的进步在客观上促进了私学的兴盛及书院的建设。
北宋新建书院大致有70多所,其中较为著名的如宋州(今河南商丘)。学者聚徒讲学,宣传自己的学术思想,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而南宋新建书院有近300所,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的讲学活动。
书院的兴盛发展有利于科举制的进一步繁荣发展。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同时加快了书籍的出版和传播速度。宋室南渡后,宋高宗建立秘书省,政府向民间征集书籍。官府不遗余力向全社会收集书籍,不限制书籍的种类,调动了史家们创作的积极性,踊跃向官方提供书目,丰富了官方藏书。
两宋不论是官方还是私人的藏书规模都获得了长足发展。统治者对史书编撰的重视,巩固了官方史学的正统地位,也推动了包括传记、诗歌、文集等作品在内的私史创作,增加了史籍的数量,丰富了史籍的种类,这样的社会环境也使得史学作品更加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学术背景
到了两宋,中国学术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学术文化发展空前繁荣。南宋学术文化繁荣的原因之一是得益于大量的士人南迁。北宋亡国后,朝廷上下纷纷南逃。特别是以赵构为首的统治集团偏居东南之后,更是引起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进攻扬州,两淮地区的居民大量南逃,当时“南来之人,扶老携幼,如蜂屯蚁散”,南逃规模可见一斑。绍兴七年(1137年),伪齐政权被废除以后,北方居民“多有挈老小来江南,兼郦琼叛兵复有回归者,沿淮诸州皆招纳,应接之不暇矣”。
事实上,由于南宋时常受战争的侵扰,人口南迁从未停止。北宋末年引发的移民高潮对南宋产生了重要影响。南迁的人口不仅只有普通民众,还包括了知识阶层的大量文人。
知识分子的南迁,大大提升了南方的文化水平,北方学者“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南宋学者得到北方的文献流传,这样文化得到普及,各派思想流传,学术繁荣发展。
最终,“天下士大夫之学日趋于南,或推皇帝王霸之略,或谈道德性命之理,彬彬然一时人材学术之盛,不可胜纪”,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家学派的史家汇聚于南方,或讲治国之术或宣传自家的道理学说,由此,南方的学术文化得到兴盛发展。
近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两宋改变了唐中叶史学家注重儒家经典章句训诂的治学风格,更加具有批判精神。
欧阳修曾言:“正经首唐、虞,伪说起秦汉。篇章异句读,解诂及笺传。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可见,欧阳修认为前人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是武断的,没有深入分析,导致对儒家经典的了解背离其本意。
其次,两宋学术流派众多,尤其是在南宋的孝宗朝,学术景象一派繁荣。南宋学者黄震颂说:“乾(道)、淳(熙)间正国家一昌明之会,诸儒彬彬辈出”,这可称得上百家争鸣了。
学派众多不免会相互交流切磋,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义利”之辩,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等都是学术交流的佳话。然而,正因为学术流派众多,各派别之间不免相互攻击,甚至打击报复,但总体上还是有利于学术思想的竞相繁荣发展。
两宋史学最明显的变化是儒学义理化,史学家大胆批判,注重对经书义理的探讨,敢于直抒胸臆,强调经世致用。两宋治学之风的改变,意味着宋学的兴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史家创作提供了宽松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总结
综上,史学与政治、经济、文化具有一定的联系,社会环境制约着史学的发展,而史学的向前推进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并为社会现实所服务。
从统治层面来讲,宋代虽然政治上腐朽堕落,军事上节节败退,中途也曾大兴文字狱,甚至打击理学的发展,但总体看来依旧推行的是积极的文化政策,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文化环境,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造就了大批人才,进而推进了史籍的编撰,加速了书籍的流传。
从士大夫个人层面来看,南宋士大夫深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困扰,继而对国家命运表现出深深的担忧,这一时期通过私人的讲学、交游等逐渐形成了一个在思想上相互认同的阶层。
而这一阶层又正好处在相对自由与宽松的言论环境中,他们无力改变统治者的意愿,唯一能做的便是将自身的爱国情怀反映到史学作品当中,呼唤英雄人物,宣扬民族大义以期鼓舞世人,重振国威。因此,岳飞传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记作者隐藏在作品中的爱国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