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何其众多,加在一起就有四百多位,但真正记得的皇帝却有好几位,只有那些功绩卓着或开创盛世的帝王才会为世人所铭记,像唐太宗李世民,像康乾盛世中的康熙、乾隆这样的帝王,自然完成如此大业那一定需要很长时间,否则很难有所建树。
但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这样一个帝王,在其执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被奉为圭臬,成为一代明君,有人甚至评价他已经到了朱元璋、朱棣所未能企及的地步,这个人就是明朝时期明仁宗朱高炽了,透过这一称号也能看出来他是个仁君,深得文武百官以及老百姓的喜爱,那么他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够凌驾于父辈之上,从而为天下所敬仰?
肥胖太子宅心仁厚
明成祖朱棣平天下生有四子,一子早逝,最后幸存的是大儿子朱高炽、二儿子朱高煦、小儿子朱高燧、三兄弟仨明面不太合拍,但其实是同父异母的亲弟弟,皆为朱棣最宠爱的徐皇后所生之人,如此看来也是嫡系子弟了,自然身为长子的朱高炽自然有优先继承权,毕竟自古就有嫡长子继承的制度,朱棣当然也不想轻易违反。
而且选朱高炽做太子并非全盘考虑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制度,它并非死气沉沉的条款,帝王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更改,不必非要嫡长子,如果有个比较适合、比较能干的皇子,还能改立别人。
再看朱棣对朱高炽也没有好感,理由是自己的身材偏胖,不像自己的朱棣雄才伟略,能统兵作战,相比之下对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比较看重,但最终他并没有改变立太子朱高炽的决心,因此朱高炽有某种本事使朱棣甘愿力挺。
一是朱高炽个性鲜明、为人处世,天生诚实本分、不喜欢打打杀杀的朱高炽,虽在年轻时朱棣就派人教过朱高炽如何进军打仗、如何练武,但偏偏提不起兴致,没有什么出彩之处。
倒是读书这一方面特别喜欢,平局日时常读许多儒家经典等史书典籍,个性上也逐渐转变为喜静不喜动、步步为营,不愿斗争的特征,而且他由于腹经纶所以政治能力较强,对国家大事的处理比较有头有脑,理所当然地比较适合做继承人。
再加上其仁厚却在朝中颇有名望,不少官员得到朱高炽辅佐,须知朱棣可与朱元璋一性情,但又杀伐果断,有可能是因为一点点小事滥杀无辜的,如果不是朱高炽站在旁边劝阻不知还有多少人的生命是徒劳的,除了日常生活之外,朱高炽也是非常友好的,平平易近,待人谦和,难不令人尊敬。
也有他生有一良子,此子正是深得朱棣宠爱的朱瞻基之子,老爹长得胖胖的,做事情常常唯唯诺诺的,而朱瞻基则完全不同,不但能文能武而且气宇轩昂,朱棣本人也表示这个孙子有着当年的样子,出于对这个孙子的好脸色,想让他继承帝位,因此并不改立为太子,这对于朱瞻基来说是很自然的继位。
在位才十个月就获得了“仁君”的称号?
虽然说朱高炽登基名正言顺、众望所归,但遗憾的是,他没在位多久就死了,满打满算只有十个月时间,一年前就死了,真是短命皇帝。
然而,他在朝执政时间虽然短暂,但获得“仁义之君”之称,无论朝中文武百官还是下层人民都没有一个人不承认他,连后人也评价说是大明第一位仁君,其政治上的功绩已超越朱元璋与父亲朱棣。
也许有些人认为这一评价是否夸大其词,其实不是,朱高炽承担这一评价,也的确是个无懈可击的优秀帝王,其任内废前朝严刑酷法甚多,就其品格而言当然是德才兼备、以仁政治天下、力避杀戮、提倡教化民众,例如,他赦免建文帝众多老臣、平局反冤狱、废除苛政等一点都受到好评。
在弘扬其仁义之品格之同时,又重视发展民生,在任时减轻赋税、与民同休,从而能较快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恢复生产力的同时,在军事、修整武备、制止朱棣历来对外战争等方面,这样还可以减少大量支出,还老百姓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监国十数年,缔造了明朝的盛世辉煌
当然朱高炽光靠这十个月肯定做不到,即使他做出了再多水平局的决定,对明朝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毕竟只有一个时点,还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获得政治成果,因此他之所以能够为世人所敬仰,一定是另有一番缘由,这也正是他作为监国这十数年来。
大家都知道朱高炽作为太子的时候并没有闲着没事做,反而是给了朱棣一个“打工”。他被委任为监国,朱棣出征的时候全权是负责国家大事,朱棣还甘愿做这甩手掌柜呢,他只顾前线战事,别的就让朱高炽来照顾,真是省事。
而且朱高炽必须要埋头苦读,即使有所抱怨还能做什么呢,况且这个皇位将来属于他,如今辛苦了还算为自己工作。
但必须要说朱高炽政治能力极强,朱棣屡次发动战事,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照理说明朝国库早已经挥霍殆尽,但结果非但没能如此,反而始终有一些盈余,这都是朱高炽苦心孤诣地筹划开发后方经济所致,否则早已经支持不住。
其统治时期朱棣统治时期存在永乐盛世,死后其子在原来基础上开“仁宣之治”,两大盛世产生均得益于朱高炽,须知朱棣执政20多年中半数时间由朱高炽执掌国家大权,朱瞻基又继续了其父许多政策制度,无怪乎世人说朱高炽在政治成就上比父辈有过之而无不及。
唯一可惜的就是朱高炽没能长命百岁,看不到以他为首的明朝能有什么样子,估计肯定有过光辉灿烂的王朝岁月吧,尽管他外表平平淡淡,平平淡淡,身材更令人耻笑,但其个人魅力与行为千古传诵,一“仁”字足可证明其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高,不枉其毕生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