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远征小勃律:唐朝军队在克什米尔高原的山地战绝唱

远征小勃律:唐朝军队在克什米尔高原的山地战绝唱

远征小勃律:唐朝军队在克什米尔高原的山地战绝唱

在古代中国军事史上,有关山地战的成绩向来不够好看。无论是来自草原的游牧精英,还是习惯于防守反击的农耕捍卫者,都很容易在狭长的山谷间遭遇突然翻车。甚至不得不在某些时段忍受屈辱,以便刻意回避这一类的棘手问题。

但正所谓凡事皆有例外。唐朝名将高仙芝的远征小勃律之行,就是不可多得的山地战取胜案例。不仅迫使远在克什米尔的小国折服,还成功让劲敌吐蕃的援军无法赶来阻挠。

高仙芝的早年经历

高仙芝的家族 来自被唐朝攻灭的高句丽王国

高仙芝的祖先来自高句丽,而且极有可能就出自高句丽王族。唐朝获得彻底胜利后,便在高句丽故地设置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继而“敕徙高丽户三万八千二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 ,原先的王族也被迁往长安。

公元677年,末代高句丽王宝藏王试图复国失败,唐朝只得再次散徙其分支前往河南、陇右诸州。从史料中对高仙芝家族的描述来看,他的家人就属于被迁徙到陇右地区的支系。因而在当时的河西、陇右和西域军事文书中,纷纷出现有以“高”为姓氏的戍边军人。 高仙芝本人的父亲高舍鸡,就是在这次迁播中来到西域地区。他一开始在河西四镇从军,逐渐升迁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

高仙芝这类贵族家庭 往往因军事职能而被唐朝重用

等到高仙芝20岁时,也跟随父亲到安西四镇驻防。起初只是因父辈功劳而被授予游击将军衔,数年后才与父亲一起在军中效力。尽管唐朝时代的高句丽人素以凶猛劲悍著称,曾对隋唐两朝军队造成过很大伤亡。不知为何,早年的高仙芝虽然同样善于骑射,但容貌俊美、为人“儒缓”。 意思是比较宽容柔弱,对于需要杀伐决断的统军者而言这是大忌。但这一描述也暗示了一点,那就是高仙芝才思敏锐、观察细致,绝不是只会杀戮的赳赳武夫。

最初,高仙芝是在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等人的帐下默默无闻。到了疏勒镇守使、西羌人夫蒙灵詧麾下任职,才被这个同样是少数民族出身的将领发现有过人之处。因而不断提拔奖掖,将他任命为焉耆镇守使。公元741年,高仙芝继续被封为安西副都护和四镇都知兵马使。同年,达奚各部叛乱,从黑山以北奔向碎叶城。唐玄宗诏令夫蒙灵詧前往平叛,后者立即派高仙芝率领2000名精锐骑兵追击。由于叛军行军劳顿、人困马乏,因此几乎被全部俘获或杀死。这也是高仙芝在战场上展露头角的初次亮相。

通过这段经历里,高仙芝的“儒缓”被逐渐抹平,取而代之的是将领应有的果决与敏锐。但寂寥无名的状态还是一直持续到天宝六载,才迎来了人生辉煌篇章的开幕式。那片堪称高仙芝人生传奇开始的地方,就位于今日的克什米尔,在当时被叫做小勃律。

安西四镇的复杂局势 让高仙芝很早就获得了充分锻炼

出征小勃律

所谓勃律 就是今天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巴拉瓦里斯坦

在本地语言中意为“高原之国”

今天的中国人对"勃律“这个概念并不熟悉,但如果将这里换成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很多人还是能大概感知到方位所在。只不过在漫长历史的阶段内,当地都与中原缺乏有机的直接联系。

事实上,起始于汉朝的西域经营不仅是为保护贸易路线,更是为阻隔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相互勾结。因此,只有保住河西走廊,才能保证长安长治久安。相应的,保住西域才能保证河西走廊安宁祥和。如果占据塔里木盆地的中原军队不能控制周边绿洲、山口和高原,必然在战争中就会陷入被动。所以,唐代在塔里木盆地设置了安西四镇,并在北疆地区设置了北庭大都护府。配合葱岭以西的若干个羁縻州,一同拱卫塔里木中心区域的安全。这些地区的边防安危,从来都是天子和边关大将所必须考虑的。吐蕃人若占领小勃律地区,就足以从帕米尔高原居高临下地威胁于阗镇和疏勒镇。而且还能由此北上,和游牧民族突骑施遥相呼应,进而威胁唐朝在天山以北设置的北庭都护府。

小勃律的位置 敲好是安西都护府通往中亚的南翼关口

公元722年9月15日,吐蕃出兵围攻位于今天巴属克什米尔古比斯的小勃律王国。本地国王没慬忙在抵抗的同时,还向唐朝的北庭节度使张孝嵩求救。既然小勃律已是实际上的"唐之西门“,遭吞并后必然对西域的领土安危产生动摇。因此,张孝嵩立即派疏勒副使张思礼率领4000蕃汉步骑援救。他们与没慬忙联手夹击吐蕃人,让高原入侵者只能暂时撤退。

但吐蕃赞普稍后将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让周边20多个小国都选择归附,而不再朝贡唐朝。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以及高仙芝的前上司夫蒙灵詧多次征讨,但均无法获胜。直到公元747年,唐玄宗以新崭露头角的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兵10000前去再度讨伐。然而,彼时的瓦罕走廊已经处于吐蕃人的控制之下。唐军若想顺利突袭小勃律国,需要绕一个远道赶到位于今日阿富汗萨尔哈德的连云堡。

日益壮大的吐蕃人 是唐朝掌控小勃律的主要对手

当年4月上旬,主力从安西大都护府的主城(今新疆库车皮朗古城遗址)出发,开始了这次史无前例的高原远征。虽然这不是唐朝军队走的最西的征途,但毫无疑问会是海拔最高的艰难战斗之一。而且和前几次失败的高原远征相比,高仙芝的这次行动留下过比较详细记载。根据史书记载,以及后世探险者对高原地形的描述,我们可以大致复原出唐军这次史无前例的高原山地战行动。

由于安西大都护府大量和粟特、突厥、突骑施等民族展开互市贸易,当时的唐军装备有大量骑乘马匹,一度达到每2人就3匹的可观水准。因此,他们能靠坐骑在塔里木北部边缘的戈壁里迅速穿行,从某个绿洲迅速转进下一处据点。经过15天奔波,终于在4月下旬来到水草丰美的阿克苏地区。随后再用10多天余从拔唤城行军,在5月上旬来到了握瑟德(今新疆巴楚东北)。接下来,大军于5月中旬来到帕米尔高原下的疏勒,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喀什噶尔。截至此时,他们已经历1个月急行军。但接下来攀登帕米尔高原的行程将更加艰辛,所以提前在高原外围收集军资、秣马厉兵,筹备接下来的军事行动。

本地的吉尔吉特人相貌俊美 大致可以推测出当年小勃律人的长相

穿越帕米尔高原

以海拔高耸 气候恶劣而著称的帕米尔高原

作为上古华夏神话中“昆仑”的可能所在,帕米尔高原也是华夏大地的西北制高点。综合气候和水文角度来看,夏季的气温、河流水量恰恰是一年之中最利于行动。但较高的海拔注定了气温依旧较低,随时都会刮起暴风雪。当年法显、玄奘经历过的严重高原反应,现在又困扰着翻山越岭的唐军。

事实证明,军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入高原地区作战,往往会饱受低氧环境的折磨。比如公元460年对吐谷浑的战争中,北魏军队就在追击过程中遇瘴气,多有疫疾,乃引军还。这里的 “瘴气”,主要是指的高原反应对士兵造成的影响。好在随着唐朝和吐蕃交锋增多,他们对于高原反应有更多记载和更深刻的认识。杜佑编纂的 《通典-边防典六》记载吐蕃地理时云: “山有积雪,地有冷瘴,令人气急,不甚为害”。其中的冷瘴,就是以缺氧为代表的高原反应。

西域的绿洲城市 是唐朝军队的主要前进据点

当年6月上旬,唐军抵达葱岭守捉,也就是今日塔什库尔干的石头城。整整20天的高原行军虽然行动缓慢,但不少士兵已经逐渐适应低压、低氧的环境。加之这一阶段没有遭遇任何敌人阻挠,足够让低海拔地区的人群适应高海拔环境中的低氧状态。绝域苍苍、人烟具无,空旷的原野、突兀的山脊,碧如琉璃的天空、纯白的云絮,倒映在如眼睛般澄澈的高原湖泊里。但这些美景的背后,却潜藏着水源和饮食的极度紧张。多亏了西域地区的长期磨炼,才让士兵能够迅速适应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又经过20多天的跋山涉水,他们在六月下旬到了播密川,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北源一带。

7月10日,唐军主力已在推进到今天塔吉克斯坦霍罗格特境内的勒满川。在建立稳固的营地后,又为减轻荒凉山谷中的后勤负担,索性分三路剑指位于今天阿富汗萨尔哈德地区的连云堡。高仙芝下令疏勒守捉使赵崇玭,带领3000骑兵从北部山谷南下,逼近连云堡以牵制吐蕃驻军的注意力。为了防止吐蕃人的援军从东路赶来增援,又命拨换守捉使贾崇瓘从连云堡以东的赤佛堂路进军。最后,本人亲率的主力绕路更多,从距离连云堡较远西边的护密国前进。

大量的马匹 确保西域唐军能以较快速度机动

当然,土地贫瘠、植被匮乏的中亚山地无法供养大量兵马,迫使唐军必须速战速决。在没有及时通讯手段的年代,三路大军根本无法在被山岭阻隔的情况下互通音信。因此,各路人马的规模、行军速度、能否同步奔袭到敌城,都需要高仙芝和他的幕僚提前规划好。令行禁止、疾驰如风、军令严明,都是执行本次军事任务所需的。对现代军队而言,在拥有即时通信手段的前提下奔袭固定地点尚且不易,更何况是全靠人力、畜力传递信息的古代呢?

另一方面,唐军之所以能在山地高原上如此高效率行动,和严明的军法有很大关系。按照《李卫公兵法》的记载,紧急行军中往往会以右虞侯马军为先导,探明行军路上有哪些路障、泥泞、桥梁和水草。如果前路过窄,还要负责开辟窄路,保证后续人马顺利通过。在大军的后方,还有左虞侯在大军的最后方收捡军队的遗落物。检查大军经过的道路、桥梁是否有损坏,并尽可能消除一些敏感的行军痕迹,防止泄露敏感的军情。加之安西驻军的极高马匹装备率,才得以维持大致相近的行军速度,并防止骑兵和步兵的前后脱节情况。

位于今日阿富汗境内的连云堡遗址

最终,高仙芝的三路兵马几乎同时在农历7月13日的辰时来到连云堡。他将行军节奏把控地十分完美。根据斯坦因重走瓦罕古道时的考察,这种堡垒位于今天阿富汗的萨尔哈德地区以南、皮尔霍尔村对面的坎希尔古堡遗址。该城的北面和东面都有无法通行的悬崖峭壁,只有西面和南面尚有城墙遗迹存在。

今天巴基斯坦东部还有藏族式碉楼 是当年吐蕃帝国影响力的遗存

智取连云堡

为了加强行军速度 唐军实际上无法携带太多辎重

事不宜迟,高仙芝立即下令用马、牛、羊三牲祭祀婆勒川的河神,起到稳定军心作用。随后,组织士兵加紧渡河。由于大部分人拥有坐骑或驮马,能靠队列减缓水流冲击,所以将士们感受到的水流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大: 既至,人不湿旗,马不湿鞯。

完成渡河后,唐军迅速从骑行状态切换为步战攻城状态。考虑到有万名吐蕃人占据制高点的地理优势,作为进攻方的他们显然是有不少吃亏之处。此次调动的人数,不会超过安西大都护府唐军的满编状态,也就在24000规模。所以,进攻方对时间要素的变化更为敏感,深怕会因久攻不克而遭到各方围剿。

连云堡是一座非常典型的吐蕃式山城

起初,高仙芝仅仅准备对连云堡发动试探性攻击,却迎来吐蕃守军的强力反击。后者的军事特色是“枪细而长于汉者,弓矢弱而甲坚”,这让仰攻士兵不必担心被强度巨大的箭雨覆盖。但对方还是向山下丢出大量滚木雷石。但唐军依旧勇猛上前,顶着重压、举着长牌和大盾、填平了山寨前的壕沟,破坏了山寨前的木制拒马。随后和身披重甲、善于近战搏杀的吐蕃武士短兵相接,掀起阵阵浓稠的血雾血雨。

另一方面,吐蕃的确不同于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素有修建堡垒和守城传统。除西北外族常见的骑射技能外,还兼具攻城和守城的优势。这意味着在和他们的西域争夺中,唐军将士不得不陷入一城一地的惨烈拉锯。此外,吐蕃武士的作战风格是”人皆用剑,不战亦负剑而行“。除了面部的两只眼,他们的全身都有厚重的护甲包裹,前排战死、后排的武士会自动填补战死者的位置。这些拥有极强荣誉感的贵族武士,更是以战死沙场作为至高荣耀。因此在攻打堡前城寨的战斗里,让强攻的唐军死伤不轻。

吐蕃军队的装备相当精锐 也让进攻唐军很难从正面强取

由于帕米尔高原整体缺乏林木植被,所以唐军注定无法打造攻城器械助阵,甚至无法使用云梯等简单工具。为避免将速战速决战打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不得不以更富挑战性的方式破城。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的记载, 高仙芝派出手下的猛将李嗣业,带领一队精锐的陌刀兵先登力战。临行前给出非常严酷军令:不及日中,决需破虏!

因此,李嗣业手持一面旗帜,亲领精锐陌刀兵沿连云堡后面的陡峭山崖攀爬而上。由于攻城战时间紧迫且山壁非常陡峭,短时间内无法使用云梯,能供这些战士们使用的只有绳索和钩爪类工具。但他们还是成功地攀援而上,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了吐蕃守军后方。对方错愕之余,这些大力勇士已如猛虎扑食般亮出利刃,在城堡中掀起了一阵阵血雨腥风。最后与山下唐军里应外合,一起顺利地拿下了堡垒。这次漂亮的山地攻城战只用了2个时辰。在7月13日当天,大唐的旗帜高高地飞扬在了连云堡城头。

精锐陌刀部队 成为唐军攻克连云堡的关键

战后,唐军像狼驱赶岩羊般将幸存的吐蕃人逼到墙角、收缴武器。他们共计俘虏1000多名敌兵、斩首5000余级,并缴获了大量军资器械。虽然监军边令诚认为大军已经深入敌境,不能继续深入,但为了扩大战果、彻底达成战略目的,高仙芝将3000老弱病残交给边令诚,让他留守连云堡。然后自己带领剩下的精锐部队继续进军,迫使小勃律再次倒向唐朝。

不久,吐蕃人也获得了唐军大举进军的消息。他们尝试派遣大军前往小勃律境内防御国都,并和唐朝在雪域高原展开对西域属国的极限争夺战。于是,接下来的战斗要点不在于攻城拔寨,而是要和时间赛跑。从一个山间谷地跳往另一个山间谷地,抢在吐蕃援军到来前让小勃律易帜,并以较小的成本达成政治目的。

吐蕃人在接到小勃律求援后 的确有派大规模部队增援

征服小勃律

攻占连云堡 只是高仙芝征服小勃律的开始

作为一个成熟的将领,而不是毫无政治敏感度的赳赳武夫,高仙芝深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军事行动只是邦交中的最后手段。在雪域和草原的征战中如果一招不慎,就会让将士沦为异域的孤魂野鬼,还会让天可汗的威名蒙羞。因此,优秀的将领不会追求在每一场战争中攻城略地、尸积如山,而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战略目的。

但唐玄宗派来的术士韩履冰,已经因实地感受高原的严酷气候后,对继续前进畏葸不前。为防止他的预言进一步影响军心,也为了扩大战果,高仙芝冷峻地下令:除去老弱病残,唐军精锐轻装简从,只携数日之粮,直趋小勃律国都城。他们全体向东骑行,奔袭三日至坦驹岭(今巴基斯坦境内兴都库什山脉的达科特山口)。在《旧唐书》中,描述这里地形的文字是“直下峭峻四十馀里”。显然,山口的地形非常陡峭,稍有不慎便会连人带牲畜翻下山崖。

进入小勃律境内的唐军 被迫继机动到兴都库什山脉

1000多年后,英籍匈牙利裔冒险家斯坦因在中亚探险的时候,面对山口处近乎垂直的冰阪,不无感慨地说道: 当我立在山口顶端闪光烁烁的积雪上,向那直到6000英尺下雅辛山谷尽头的峻坂下窥,对于起初唐军拒绝向前移动的原因,后来他们努力挣扎前进的艰难,以及高仙芝的勇敢,才能认识清楚!

由于担心将士们畏惧垂直得近乎陡峭的悬崖而不敢下山,高仙芝提前让20个军中的胡人士兵穿上小勃律人服饰,伪装成阿弩越城派出的使者“欢迎”唐军入城。同时,他还让这些“阿弩越城使者“告诉唐军,当地人已经主动砍断了小勃律和吐蕃之间的大藤桥,意思是吐蕃人被阻隔在境外。随后才借着好消息的鼓舞,让将士们走下极其险峻、山如刀劈的坦驹岭。

离开山地后 唐军顺利抵达克什米尔北部的阿弩越城

经过3天奔波,唐军大约在7月16日彻底走下山岭,又花费一整日抵达克什米尔北部的阿弩越城。由于和吐蕃争夺小勃律的战争远未结束,高仙芝让部将席元庆先带1000精骑加速前往都城。他们会在沿途散布消息,声称此行只针对大勃律,而不会涉及小勃律。同时,高仙芝还向部将席元庆暗授机宜,让他趁着接受贡品的机会,将小勃律国中的贵族一网打尽。

在成功消灭小勃律的吐蕃内应后,席元庆继续率领精骑策马狂奔,赶到了位于娑夷河(今克什米尔西北吉尔吉特附近印度河北岸支流)上的巨大藤桥。这是小勃律人为迎接吐蕃人入境而修建的建筑物。虽然仅有一箭之长,但因为河道地势险要、过于陡峻,所以是花了一年时间才彻底修建好的要道。唐军骑兵们一奔袭到桥头,便奋力地挥舞刀斧,花了几乎整个白天的时间,才将结实的藤桥砍乱砍断。后来当吐蕃援军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时,发现藤桥已经有气无力地散落在陡峭的悬崖上。只能一言不发地默默撤走,将一脸沮丧的小勃律信使留在原地、嚎啕大哭。

时至今日 许多帕米尔地区还在使用古老的藤桥

至此,高仙芝才露出征服者姿态,傲然进入小勃律都城。他先招降了国王和吐蕃王后,让他们从藏身的石窟寺中出来,并跟随唐军返回长安。接着将3000名唐军留在小勃律境内巩固战果,彻底封堵吐蕃西进中亚的南线通道。

纵观全局,在吐蕃提前控制了小勃律地区的情况下,高仙芝精准地把控了行军节奏、行军速度、军队士气和后勤需求。不仅能做到稳扎稳打,最后反客为主,完美实现了以弱胜强胜利。这既是高先芝个人军事才华发的淋漓尽致,也是盛唐军制优越性的很好体现。毕竟,在往后的岁月里,也就只有元清两朝能够拿出相似成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地区,西域,勃律,高仙芝,高原,唐朝,吐蕃,安西四镇,山地战,军队,唐军,高仙芝,帕米尔高原,连云堡,克什米尔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地区,西域,勃律,高仙芝,高原,唐朝,吐蕃,安西四镇,山地战,军队,唐军,高仙芝,帕米尔高原,连云堡,克什米尔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地区,西域,勃律,高仙芝,高原,唐朝,吐蕃,安西四镇,山地战,军队,唐军,高仙芝,帕米尔高原,连云堡,克什米尔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