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北京城内阴霾密布,乌云压顶,大明忠臣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等候处斩。
这天,大街上百姓挤满了街头,但不是来看热闹的,而是来给于谦送行的。
街上有人在用酒祭奠,有人在暗暗流泪,更多的人失声痛哭。
得知消息的孙太后水米不进,大骂明英宗朱祁镇:“昏君!谁都可以杀于谦,唯独你不行!”
英宗叹口气说:“于谦实有功,但非死不可。”
于谦被斩,史载:天下冤之。
为什么于谦没有罪还非死不可呢?
当时给于谦定的罪名是“迎立外藩。”这是谋反大罪,是要满门抄斩的,于谦真的犯过这样的大罪吗?
朱祁镇是个很奇特的皇帝,他一生曾两度当皇帝,中间还夹着明代宗朱祁钰,这与于谦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这就要从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说起了。
土木堡之变,大明帝国风雨飘摇
1449年,明朝接到瓦剌军队来犯的情报,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建议下,决定御驾亲征瓦剌。
朱祁镇追慕先祖的雄风,王振也想着一战成名。
于是朱祁镇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然后带上20万精兵和60位正部级领导,开始了他的亲征之路。
然而,现实并没有那么好玩。
朱祁镇没有先祖朱元璋和朱棣的军事才能,王振更是愚蠢至极。
在二人一连串错误决定下,20万精兵被也先率领的2万瓦剌人打得落花流水,主力部队纷纷战死,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虏。
消息传到宫里,天塌下来了。
后宫的太后和皇后哭成一团,前朝的满朝文武也都乱了阵脚。
精兵强将都战死了,京城留守的只有十万的老弱残兵,已经不堪一击,怎么办?
监国的朱祁钰也是个公子哥,什么经验也没有,他只能眼巴巴地盯着这些大臣们。结果朝堂上,发言的没有,张嘴嚎啕大哭的是一大片。
朱祁钰面对哥哥突然扔下的烂摊子,更是一筹莫展,该如何是好?
正在焦头烂额之际,突然一个叫
徐埕的首先发言:“我夜观天象,发现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能躲过此劫。”(请记住这个人)
朝堂内一片寂静,似乎没有人能够反驳他,但迁都便意味着把半壁江山拱手送人了,北宋就是很好的例子。
靖康元年十月,金国对北宋发动大举进攻,很快大军兵临首都汴梁。危难之际,宋钦宗召集群臣商议此事,胆小怕事的大臣们一致提议投降金国。
宋钦宗无奈,靖康元年十二月宣布投降,北宋灭亡。
他们以为选择投降就能换来和平,但结果却是国土被侵占,百姓惨遭凌辱,两位皇帝也被金人俘虏 ,最后在屈辱中离世。
如今的大明也要走这一步吗?
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朝堂内的寂静,他说:“主张南迁者当斩!”
这个坚定的声音,在此时此刻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就是兵部侍郎于谦。
此时,于谦便成了整个大明的希望。
朱祁钰立即提拔于谦为兵部尚书,成了当时最高的军事统帅。
但豪言壮语说出来容易,仗该怎么打呢?于谦也不过是一个文弱书生,没有任何的作战经验。
当下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京城内士兵数量太少,而且都是些老弱病残,士气低落。
二是,皇帝还在瓦剌人的手中做人质,如果战争中瓦剌人把皇帝推出来当挡箭牌,仗就没法打。
但既然决定了抗战到底,办法就比困难多。
于谦下令调集南京、河南的备操军和抗倭的运粮军赴京守卫,虽大多是预备役和后勤部队,但也总算凑了10余万人。
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最麻烦的问题,皇帝朱祁镇还在也先手里当人质。
这个也好办,再立一个皇帝,让朱祁镇皇帝的身份失效就没有了利用价值。
于是,于谦找到孙太后说:
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在于谦的建议下,孙太后接连下了两道懿旨:一是,立朱祁钰为皇帝;二是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
但朱祁钰死活不肯,他说:“皇太子仍在,卿等此举,是乱法耶!”
这个时候,朱祁钰推辞皇位并不是装模作样,一来这个皇帝不好当,二来身份尴尬,皇帝哥哥还没死,儿子还是太子,自己夹在中间实在是别扭。
最后,是于谦的一番话,硬把他逼上了皇位。于谦说:
“臣等城忧国家,非为私计。愿殿下弘济艰难以安宗社。”
于谦的意思是说,大臣们拥立你登基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你身为大明皇子,在危难之际更应该以大明安危为重。
于谦本着“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理念,把朱祁钰硬绑在了皇位上,定年号为景泰,是为明代宗,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这个方案的确是把朱祁镇的生死置之度外了,但也挽救了大明王朝。
而真正惹来杀身之祸的是他曾得罪过的几个人。
北京保卫战,于谦扶大厦于将倾
也先并不知道他手中的人质已经过期,他带着朱祁镇到宣府、大同城下,让朱祁镇喊话要守军开城。
朱祁镇为了保住性命,就真的对守城的将军下达了开城门的命令,完全不顾大明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
所幸的是宣府守城的是杨洪,他传话天色已晚,按照规定不得开门。朱祁镇又下令让他出面说话,守门的人却说,杨洪不在。
也先气得七窍生烟,只得拉着朱祁镇去了大同。
可待遇也是一样的,被拒之门外。朱祁镇又让守城的郭登开门,郭登照样不为所动。
无奈朱祁镇派人传话说:“我与郭登有姻亲关系,为何如此拒我啊?”
然而,郭登的回复是:“臣奉命守城,其他的事不知道。”
这样的结果是也先和朱祁镇万万没有想到的,也先屡试屡败,却是屡败屡试,拉着朱祁镇到处乱撞,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赶来赶去,丢尽了颜面。
也先一怒之下挟持着朱祁镇攻击北京,仅用两天时间轻而易举地就攻破了紫荆关。
紫荆关一破,震惊京城。
十月十一日,于谦穿上了沉重的铠甲,抱着必死的决心,准备迎战野蛮的蒙古大军。
他勉强凑了22万人守城,但要守的是九个门,每个门平均下来也就是2万多人。而这些人的战斗力是远远弱于敌军的。
此战对于谦来说,是个非常大的考验。
他立即下达了几道死命令,让所有人感到心惊 。
第一道命令:凡查到盔甲战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
第二道命令:九门守将,如有丢失者,立斩!
第三道命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第四道命令:一旦开战,众将率军出城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总之,将士们一旦出城,只有取胜才能活命,没有回头路。既然这样也只能拼尽全力跟敌人斗争到底了,全军将士与北京城共存亡。
也先并没有把明军放在眼里,他认为此战必胜无疑,因为他手里还有个皇帝。
他先是把朱祁镇押到阵前,要挟明军拿出一亿两白银,就把皇帝还给他们。
然而,他得到的回复是:感谢上天,感谢祖宗,我们国家已经有新皇帝了。
赖天地宗社之灵,国有君矣。——《七修类稿》
钱没要到,手中的人质也彻底失去了作用,也先怒火中烧,铁青着脸下令攻城。
于谦自己坚守的是最重要的德胜门,也先第一个想攻的也正是德胜门。
于谦用设伏,诱敌深入,用火炮把敌军轰了个措手不及,也先的军队毫无防备,被明军打得落花流水,两个弟弟当场被炮火击毙。
吃了亏的也先马上调转枪口,扑向了安定门。
安定门守城的将军叫石亨,
这次守城石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8年后,也正是他将于谦置于死地。
石亨,曾被也先打败,弃军而逃,紧接着就是被罢官,遭到他人的耻笑,这些年他就一直活在他人鄙视的眼神中。
这一次于谦给了他复仇的机会,他卯足了劲要一雪前耻。
当也先的大军来到安定门时,石亨异常兴奋,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事实证明仇恨能使人变得强大,瓦剌军被石亨打得四散奔逃,也先被打得十分狼狈。
可他不想这么灰头土脸地回去,于是又收拾一下残兵来到西直门。
因为西直门并未引起重视,守城的士兵战斗力比较弱,也先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他集结所有力量攻击西直门。
守城的孙镗也并非贪生怕死,他确实拼尽了全力,但实在是抵挡不住,他想到了逃跑。
可问题是于谦早就下令关闭了城门,无论孙镗如何苦苦相求,都没有人给他开门。
守在城头的程信对孙镗说了一通很有意思的话:“我能理解你很想进城,只要你击退了敌人,就能进城了。”
这番话真的让孙镗感到绝望,我要能击退敌人还用得着进城吗?
但说什么都没有用,唯一的活路就是跟敌人拼杀。孙镗只能调转马头,向也先的大军杀去。
所幸的是,他的坚持让他等来了石亨,帮他击退了也先。
就这样,一群老兵残将在于谦令人窒息的军令中,咬牙坚守下来,守住了北京城。
这场战斗也决定了大明王朝的命运。
于谦可谓建立了不世奇功,但一心只为国家的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已得罪了不少人。
刚直的于谦,活成了孤家寡人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朱祁钰第一个想要重赏的便是于谦,给了他少保的封号,还要加封他的儿子以及准备给予他很多的赏赐。
但于谦却说:
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
意思是说,让敌人打到京城,是大臣们的耻辱,怎么还敢邀功呢?
于谦心里只有国家,没有任何的私念。但朝中大部分官员没有他这么高尚的气节,此话一出让在场所有的功臣既尴尬又愤怒。
“我们玩命立功求的就是富贵,你品德高尚心系天下,却搞得我们吃相难看。”
朱祁钰看着大臣们铁青的脸,说:“固辞,不允。”
于谦最后只保留了少保的虚名,其他的一概不要。
因此,石亨得到了最高的封赏,封为了侯爵。
石亨觉得很过意不去,便自行上书保于谦的儿子于冕为官。正当石亨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时,却遭到了于谦的弹劾。
他对朱祁钰说:“石亨身为大将,却保举私人,应予惩戒。”
这下可得罪了石亨,他无法理解于谦光明磊落的行为,在他的眼中于谦是个十分不可交的人。
同时,于谦的风光,也让主张南迁派的官员感到无地自容,甚至在朝中混不下去。
当时,徐埕一句:只有南迁才能躲过此劫。
而于谦却说:主张南迁者当斩!
并且,于谦用实际行动挽救了帝国,荣耀无比。
而徐埕在发言后却被太监训斥:滚出去!从此被看做贪生怕死小人,政治前途也就此终结。
实在混不下去的徐埕甚至把名字都改了,改成了徐有贞。
徐有贞比石亨更恨于谦,而这俩人也是朝中很多官员的一个缩影。
于谦继续为国鞠躬尽瘁,而朝中对他有意见的人却越来越多,不断地有人上书弹劾他。
于谦俨然成了大明朝最孤独的人。
那些年,幸亏有朱祁钰对他无尽的信任,处处维护他,才安然无事。
可惜朱祁钰的政治生涯只有8年,他倒下了,于谦也变成了他们兄弟二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夺门之变,于谦成了刀下魂
不得不说,皇权的魔力是巨大的。朱祁钰本来对皇位毫无兴趣,但一旦坐上了皇位,便再也不想下来。
他重用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他的声望远远超过了哥哥朱祁镇,他享受着万人敬仰和膜拜,他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实在让他着迷,他再也不想让哥哥回来了。
而远在蒙古的朱祁镇却是凄惨无比。
家里的人不想要他,蒙古人也对他失去了兴趣,随时都有可能要了他的命。
他每天都会站在土坡上向南眺望,他只想回家,哪怕回去给先祖守陵他也愿意。
也先看着除了吃饭毫无用处的朱祁镇,终于动了杀心。
这时有人提议,不如把他送回去跟弟弟抢皇位。
这个主意不错,但即便是也先提出免费送还,明朝也压根没有接回去的想法。
朝中大臣对朱祁钰的行为很不满,他们纷纷上奏接回太上皇。
朱祁钰终于火了,他说:
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
意思是说,本来我就不想当这个皇帝,是你们硬逼着我当的。
朱祁钰的想法也很现实,危难时你们逼着我当皇帝,现在太平了,你们又想迎回哥哥,你们把我搁哪啊?
是于谦说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
天位已定,宁复有它。
意思是说,你的皇位已经坐稳了,太上皇回来也不可能再当皇上。
这句话让朱祁钰一下子转怒为喜,说:“就依你。”
所以,正是因为于谦的一句话,朱祁镇才能够回家。
当然,回到宫的朱祁镇马上就被朱祁钰软禁起来了。
一把大锁把他牢牢地锁在了偏远的南宫,还安排太监宫女每天监视他,彻底限制了他的自由,吃穿用度犹如坐牢。
这些朱祁镇都可以忍,毕竟他还有盼头,他的儿子朱见深还是太子呢。
可两年后,朱见深就被废掉了太子位,朱祁钰立了自己的儿子当太子。
看来朱祁镇是要在南宫里终老一生了。
可老天还是眷顾他的。
朱祁钰唯一的儿子当上太子后,很快夭折了。他为了尽快生出儿子,泡在后宫日日奋战,没想到儿子没生出来,身子骨却搞垮了。
看着奄奄一息的朱祁钰,于谦等一帮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复立朱见深为太子。
但朱祁钰死活不松口,他宁愿过继藩王的儿子当接班人,也不愿意复立朱见深。
正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石亨看到了新的立功机会。
景泰八年正月十一夜,石亨联合徐有贞另找到两个同谋者曹吉祥、张軏,发动了夺门之变。
趁朱祁钰病重,几人深夜偷偷从南宫把朱祁镇抬出来复了位。
朱祁镇也很够意思,上位后就给足了功臣们丰厚的回报。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支持朱祁钰的大臣统统遭到了清算,于谦从未站队,却被一心除掉他的石亨、徐有贞等人列为了朱祁钰的人。
于谦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国家,却从没有管过朱祁镇的死活,朱祁镇对于谦的印象可不怎么好。
但他并不想再犯一次大错。
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也就是说,不杀于谦,这场夺门之变便没有了正当的名义。
实际上,这场夺门之变本就毫无意义,不搞这场政变,皇位也是朱见深的。
只是,朱祁镇做够了太上皇,想做皇帝。石亨、徐有贞他们想要谋取“迎立之功”,想要除掉于谦。
而只有给于谦扣上“欲迎立外藩为帝”的帽子,朱祁镇才能向举国上下表明,自己搞这场政变夺位是出于被迫。
说到底,于谦只是他们谋权的牺牲品。
写在最后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处死在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全家全部充军。
他死后,按惯例抄家。让锦衣卫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个从一品的大官家里居然穷得什么都没有。
除了生活必需品外,竟没有找到多余的钱。
锦衣卫们落泪了,于谦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于谦死了,帝国国势就此中衰,大明的气数也尽了。
不久,边关烽火狼烟再起,可再也无人敢担此重任。
恭顺侯吴谨上书道:如果于谦还在,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明英宗沉默不语。
几年后,石亨涉嫌谋逆被处斩;曹吉祥被凌迟处死;徐有贞也被充军。
历史何其不公,八年前于谦拼死守护这座皇城;八年后,于谦在这座皇城下被杀。
历史又何其公正,让英雄流芳百世,世代敬仰;让坏人遗臭万年,受尽后人耻笑唾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