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牛李党争”,指唐朝后期,分别以牛僧孺、李德裕为领袖的两党之间的争斗。其间除了政治上的分歧之外,还牵扯进了个人之间的恩怨。牛僧孺曾经因为评论时政,得罪了宰相李吉甫,而遭到贬斥。李德裕是李吉甫的儿子,因此双方结怨甚深。
自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因科举问题结恨,直到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李德裕死于被流放之地崖州即海南岛,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内,两党相互争斗,此起彼伏,以致于文宗曾经发出“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的感叹,斗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会昌开元(背“昌”)
牛李党争,实质上是朝廷内部,面对安史之乱以后所出现的社会危机,在认识和对策方面所出现的分歧和差异。
大体说来,李党代表的是一批具有危机意识的贵族,主张削平藩镇、抑制宦官、废弃佛教,“重修开元故事”,以期中兴唐朝,可以说代表的是进步的改革派;牛党的政治态度则是以维持现状为根本,对于藩镇的割据、宦官的专权以及佛教的扩张,都持苟安姑息的态度,一心只想保住自己的权势。因此,可以说代表的是一群平庸保守的势力。
会昌开元(背“京”“洛”)
元代历史学家胡三省曾评论说:“牛僧孺患失之心重,而李德裕进取之心锐。”可谓精辟之论。
牛李两党分歧的焦点,虽然主要集中在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以及如何对待藩镇上。但是,对于佛教所宣传的消极出世思想的态度,也是两党分歧之一。因此,也可以说灭佛是两党争斗的结果。
会昌开元(背“越”)
被武宗视为股肱之臣的李德裕,就是灭佛的主要参与者。他一向排佛,早在敬宗朝他出任浙西观察使的时候,就对佛教的发展进行过限制。因此,当武宗任命他为宰相,执掌朝政大权之后,便积极配合武宗采取了灭佛的政策。因此,“牛李党争”结果,首先遭殃的却是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