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论放于哪国,置于哪段时期,都是令人统治者为难的话题。中央既期待地方强大,进行反哺;可又畏惧地方强大,反叛割据。中国各朝的监察制度也在承前启后地不断发展,及明清时趋于成熟。
明清的督抚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督巡制度分总督与巡抚制度,大同巡抚是明代巡抚制度构成的一个部分,又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发挥着不同的职能。作为督抚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明朝大同巡抚的设置值得后世回望,探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大同巡抚
一、九边一线,边辖重镇,大同的特殊地理位置
大同巡抚之所以特殊,根源主要是大同的特殊地理位置,待看清大同的所在、所防、所守,后来的许多内容都会迎刃而解。
据明代兵部所出的军事著作《九边图说》记载:
“山西......外藉大同以为藩篱......该镇边患,似非所忧也。”
由此可知,山西的安全是以大同作为藩篱,它地处山西最北处,北接长城,西北方近现在的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南边是恒山,东边是太行山脉,西边是著名的云中山。从地理视角来说,大同正好处在蒙古与明朝分界线之上,加上地处大同盆地,适宜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又便于鸟瞰外族。可以说是易守难攻。无外乎说控制了大同,便是控制了进出中原塞外的钥匙。
山西镇总图
所以,大同作为蒙古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对于中原安全的重要不言而喻。
经过“建文削藩”和“靖难之役”,山西行都司的辖位所大多舍弃了原有的作用或辖区,甚至废弃。直至永乐十二年,以常设驻守总兵官为标志,大同成为了“九边”中初设边镇的四镇之一。“九边”是明朝为了防御蒙古入侵,在原长城沿线设立的一系列军事重镇。
大同是最早建立起来的边陲军事重镇之一。明朝替元,蒙古人怎会甘愿,因此明初时仍旧多次企图南下侵扰。蒙古的虎视眈眈中,明朝对北边国境安全更加重视,九边重镇就是明朝为了国土安宁而建立的强大防御体系。大同城的四个大门城墙高四丈二尺,壕深四丈五尺,具备了府城和边防重镇的双重规格。
明代彩绘本许论《九边图》
《九边图说》还载:
“大同,古云中地也,西起丫角,东止阳和,边长六百四十余里,东北与诸胡联袂,西接套虏,在九边中称绝塞焉。”
大同镇从丫角山到阳和,有六百四十余里的边长,它在明朝这个立体长城防御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明廷也对它有着别样的看重。
二、一地四方,互相牵制,大同巡抚对中央的依附
大同地理位置的重要与特殊有目共睹,明朝对大同的管理也在不断优化加强。由于明朝前期军事活动频繁,武将们用热血保卫了边疆,地位受到极大尊崇,他们的权势也在有形可感中渐渐扩大。《皇明九边考》曾记载:
“镇守总兵官一员......责任操练军马,修理城池,督瞭墩台,防御虏寇,抚恤士卒,保障居民。”
作为军事防御为主的重镇,大同设立了总兵官来负责军事活动,还有保障居民安全的民政事宜。
《皇明九边考》示意图
总兵官的职能范围较广,不局限于管理军务,还有管理屯田、接待贡使等等。
但权势在膨胀中,慢慢走向腐败。权力滥用让边疆出现了种种劣行,除了侵占土地、私役军士,后来还出现了克扣粮饷、私卖兵器的现象,导致士兵纷纷逃亡。
加上武将甚少读书识文,对于公文政事的处理不够成熟严谨,极其不利于大同镇的防御,边防的乱象让国境安宁受到影响。
可九边构筑的和平已成大势,所以朝廷内外加强监察的呼声越发激烈,以文制武的措施便是由此开始。明朝中央从武将们文化不高,甚至没有文化的缺点入手,开始向边疆派去文官,大同巡抚也由此设立。
大同城墙
大同巡抚设立后,最先分割的是总兵官职权中的民政事务。
《明英宗实录》中记载大同首任巡抚李仪的任命敕书中,明确其负责大同屯田、粮饷管理、抚恤军民,与大同总兵官的一部分职能重合,在处理民政事务时,也需要和大同总兵官商议。
“一迤西操备军士众多......军内量拨千百名屯种,减支月粮三斗......”
关于屯田和月粮的事务,是大同总兵、巡抚共同上奏朝廷加以处理的。可见,此时的巡抚实际地位低于总兵官,但是已经可以克制总兵官,行使部分权力。
等到大同巡抚加上了赞理军务职衔之后,能够管理的范围也从民政事务扩展到了军政食物,而总兵官职能不断被分割给巡抚,二者交叉重复的管理范围越来愈多。这样一来,大同巡抚对大同总兵官一步步进行权力的限制,往朝廷乐见的方向发展。
大同、山西两镇长城军事防御聚落分布地形图
可从《明穆宗实录》中,也会看到记载:
“故职任不分,则尸祝无代庖之理;职任太分,又恐非同舟共济之义......”
其中,点明了两者的职责既有区别,又有相近,便于大同巡抚对其的制约。
两者也会按照职责分别赏罚,所以在实际事务处理的时候,两者除了相互牵掣,也需要合作。若是彼此不能互相理解、共同为国,也将生出不少嫌隙。
由此,大同总兵官加上大同巡抚的共同治理,对大同边防来说,也并非万无一失,而且据《春明梦余录》记载:
“诸边、 诸省一时抚臣多不能振联属之策……边方腹里,多设总督,以联属而节制之,若连环然。”
《春明梦余录》封面
明朝中央为了弥补总兵官制度、巡抚制度的各自分散作战、彼此救援不及的缺陷,后来又设立了宣大总督,对两者的职能进行补充。同时,它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更有效率地,镇压当时的农民起义,或抵御虏寇。宣大地区,是明朝前中期防御蒙古的重点区域,因已有大同总兵官和大同巡抚,所以再作名字上的区别。
明朝总兵府
总督的职掌,其实在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后来研究的学者,大致将这个职位的职能总结为军事、民政、监察三个方面,与巡抚没有太多区分。
不过总督的实际权力,也会根据任命敕书来分划,这一点也与巡抚类似。比如《明宪宗实录》中有这样的任命敕书记录:
“大同、宣府兵政钱粮近多废弛虚耗.....今特命尔总督......凡军马、甲兵、关隘、粮草等务听尔便宜施行......都指挥而下不堪领军者,罢黜更代......”
因此,总督其实与巡抚类似,具体职能看任命敕书。它们的出现都是为了平衡事权,方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大同总兵官是为了边疆的安全,大同巡抚的出现为了制约大同武将的腐败,宣大总督则是为了平衡缓解两者与地方的矛盾,因此它在设立时,便设计覆盖了巡抚的全部职能,便于后来的管理。
明朝巡抚官服
宣大总督主要偏重军事,统筹全局,协调各部;大同巡抚则是偏重民政,处理具体事务,安抚地方。宣大总督虽然比大同巡抚层级更高,但是也需要大同巡抚切实执行命令,才能更好保卫边疆。
明朝大同长城
宣大总督、大同巡抚、大同总兵官都是管理者和执行者为主,三者都有实权,也在相互制约,可是执行之中,也有得失。这就需要一个有监察功能,而无过多实权的角色出现,进行监督。
在朱元璋废御史台之后,为了弥补监察地方的空缺,便设立了监察御史巡按地方,称为巡按御史。巡按御史的职责范围广泛,但是辖区固定,任期固定。不像巡抚任期不定,甚至往久任方向发展。所以,巡按御史对巡抚也有监督的责任。
明朝宣大府现存图
一地四方,职能与责任,赏罚与权力互相交叉,尽管会有权责重合后的互相推诿,或者构陷,但可以互相掣制、避免一方独大的效果,是明朝中央更加想要的。大同巡抚在这样的重重设置里与各方博弈,也注定它只能依靠中央授予的权力,无法拥有独立地发展,如前朝的节度使或者当时武将一样,成为威胁中央的割据势力,一如既往地发挥着它的初心作用。
大同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大同巡抚设立的重要性,也可以从一个官职的设立中,看到明朝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政治制度在成熟发展中。
大同的特殊不止决定了大同巡抚的权责划分,不只是让它囿于一处,相互钳制,还让它在明朝的西北边陲发出了不一样的光亮。
三、安宁之下,文化互通,大同巡抚对民族交流的促进
大同巡抚与别处巡抚的不同,还多了管理马市、接待蒙古贡使的职能。这是由特殊的地理,而赋予大同巡抚职权中独特的一点。
尽管明初时,蒙古总是意欲不轨,但随着时间推移,两族的矛盾在缓解。农耕与游牧文明虽有长城一隔,也总会互相影响。
明朝马市模拟图
当明朝开始向蒙古部落实行封贡政策之后,原来担忧蒙古入侵南下的大同关口,在和平时期也可以成为蒙古朝贡的主要贡道之一。
《明英宗实录》载:
“大同宜立马市,禁货兵器铜铁。”
大同多次设立的马市,是明蒙双方交流贸易的重要方式。多次的互市贸易中,大同成为了土默特部互市贸易市场的专用地之一,也是接待顺义王等蒙古各部首领派遣使臣的地方。
大同巡抚在管理马市中,从互市形式、市期、市场、交易物、市场秩序管理等都做出了明文规定,对于核查物品、制定规则、边口严查、备御突发等方面都进一步进行了细致规划。这个过程中,大同巡抚为明朝和蒙古各部的互市贸易,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万历三年转任大同巡抚的郑洛,做事灵活变通,坚守底线之余张弛有度,既维护了明朝利益,又保证了明蒙的贸易往来,同时促进了长城南北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中华民族的共通共融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明代马市模型微缩图
由此可见,大同巡抚设立之后,中央结合地方的特质尽其所长,对于大同地区的边疆经济、商业开展、民族交流、国际沟通等都有管理与发展。综合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管理,不仅在政治权力的制约,也在经济文化方面赋予了其成长的弹性空间。
这样的空间是多是少,很看重大同巡抚的就任人员,是否会灵活变通、处世有道。不过在人才就任之前,也应有大同巡抚的设立,才有他们发挥的舞台。一个制度的优越性,也从此处得以洞悉。
结语
明朝大同巡抚作为巡抚制度的重要一环,不仅具有明代巡抚的共性,也有自己的鲜明特征。它在明朝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调整与完善,虽然可能会有官员冗杂、易生嫌隙的问题,但更多地是,让人看到明朝中央的集权方式,中央对于边疆地区的各方控制与努力,也让各路人才有地方施展才华。整个巡抚制度,在实践中丰富与成熟。
大同巡抚的设立是明代巡抚制度的缩影,而巡抚制度的进步,也是明代制度的进步。可以说,明朝制度的发展为后世提供极好的榜样,向后世给出了优秀的示范与灵感。
参考文献:
《明世宗实录》
《明英宗实录》
《皇明九边考》
《明穆宗实录》
《九边图说》
《明宪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