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顺治皇帝
当过和尚讨过饭,做了小兵做皇帝,这个被人说是乞丐天子的,便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从微末中崛起,一步一步走上了皇帝的宝座,其所承受的艰难险阻非常人所能忍受的。
除了本身吃苦耐劳外,朱元璋在用人方面也是首屈一指的,曾经他的手下不仅有蓝玉、徐达、常遇春这样的将才,还有刘伯温、李善长这样的名臣,可以说天下的名臣武将在元末都向朱元璋靠拢。
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即便是识人颇有才能的朱元璋,也有识人不明的时候。他手下就有一位大臣,常年穿破旧的衣服,朱元璋多次为清官。
刘伯温上奏朱元璋说:
“此人留不得”
朱元璋起初还不信,但事实证明刘伯温的猜测是对的,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弃元归明的张昶
故事还要从朱元璋起事开始说起,当时正值元朝末年,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是个软弱的皇帝。他既不精通政治,也不晓畅军事,做不了开疆拓土的皇帝,也无法做那守成之君。
再加上连年的天灾导致百姓们民不聊生,元顺帝不去赈灾安抚民心反而强征赋税,朱元璋的父母就在常年的天灾和人祸中被饿死了,正因如此朱元璋才会去出家当和尚混口饭吃。
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元顺帝的种种行为,直接导致各地农民起义暴起,无数平民百姓自发的聚集起来,立志要将元朝灭亡,其中名声最大、战力最强的当属红巾军。
彼时,朱元璋已经从寺庙出来加入了红巾军,并在一次次的战争中成为了红巾军的首领。元顺帝深知凭借朝廷的军队没有办法和这些起义军抗衡,便派遣大臣们前往各地招安,安抚这些起义的军队。
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
巧合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张昶被元顺帝派去招安朱元璋。刚见到朱元璋,张昶就给朱元璋画了好大一张饼,说什么荣华富贵、美女如云。
各种赏赐把朱元璋唬的一愣一愣的,张昶看着朱元璋呆滞的神情,还以为朱元璋被自己说动了,哪成想朱元璋憋了半天就只回答说一句话:
“不去”
之后,朱元璋便让张昶留在红巾军中,张昶虽然不同意但却拗不过朱元璋。
无奈之下,他便选择呆在了红巾军,随着红巾军的势力越来越大,朱元璋逐渐占领了南方十四省,元朝在北方的朝廷也变得岌岌可危。
趁着大势正好,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新国刚刚建立自然要立下律法,这时的朱元璋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张昶。
事实上,在朱元璋看到张昶第一眼就十分看好他,认为其有真才实学。
张昶有干才,智识明敏,熟谙前朝典故,凡国家建置制度,多出其手。
等到召见张昶时,朱元璋更是直呼清官典范,反观张昶只见他身穿麻布素衣,一步一步的走上了朝堂,看得朱元璋眼睛都直了。
自从建立明朝后,就连朱元璋等人也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本来在元朝就做户部尚书的张昶,却身穿破旧的衣服,这让朱元璋感到十分欣喜。
他连连夸赞张昶的打扮是清廉的代表,朱元璋还鼓励全部大臣向张昶学习,脱掉华美衣裳、一起穿布衣。这时候,只有刘伯温看出了不寻常,他秘密找到朱元璋说:
“张昶此人心思甚密,不可留。”
这时的朱元璋自然不会听刘伯温的话,他认为刘伯温是嫉妒张昶受到自己的欣赏,还一个劲儿的吐槽刘伯温,可很快朱元璋就吃了自己“没眼力见”的苦果。
心思歹毒的小人
朱元璋一边劝说刘伯温放下成见、一边重用张昶,让他去编纂大明律法,当时这可是极大地权利了。
张昶大明律法修建的是否成功,将决定明朝未来的政治走向和寿数,这对于臣子而言可是天大的幸事。
不过,张昶却并没有展现的多么激动,那是因为他一直在心中想着元朝。当时,张昶已经很多年没有见到自己的妻子孩子了,他们一直在元大都生活。
元顺帝以为张昶已经死了,但依然还封赏了他的父亲,这些事让张昶认为,自己只要回到元朝必然升官加爵。
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
因此,张昶开始寻找办法,而他的第一个办法便是劝说。张昶曾对朱元璋劝说道:“你现在已经是皇帝,应该开始好好享受了,打仗这种事,就该交由手下的将军去办。”
我们都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张昶此言无异于让朱元璋去做那昏庸的皇帝,消耗朱元璋在大臣心中的威严。
朱元璋也不是傻子,自然明白如此做派是昏君的表现,拒绝张昶提议的同时也在心里留了个心眼。
是欲为赵高也(形容张昶)。
眼看着第一个办法没能实现,张昶便开始了第二个办法,那就是趁着修律法的关系大肆增加言行、重刑法,这一点主要是消耗朱元璋的民心,乃是诛心的计策。
都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张昶无异于将朱元璋往火坑里推,然而朱元璋又怎么会被这种小把戏蒙骗,他一边假意认可张昶,一边否决了张昶的律法。
这让张昶内心十分恐慌,朱元璋又派遣杨宪调查张昶,这一调查直接把张昶抓个正着。
破兼并之家,多陈厉民之术,欲使朱元璋失人心。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某一天杨宪假借看望好友的名义来到张昶的府中,彼时的张昶因为朱元璋没有采用自己的律法战战兢兢生了一场大病,看着好友来到自己府中,张昶心里不仅没有高兴反而十分忧虑。
他了解杨宪刚正不阿的性子,一旦在他府中找到他心向元朝的证据,张昶就完了。不过,世间事就是如此,你越不希望什么事情暴露,这件事儿就越会被摆在明面上。
很快杨宪便在张昶府上找到了家书一封,家书中张昶直言自己
“身在江南,心在塞北。”
朱元璋拿到家书一看就明白了一切,这不就是卧底、间谍吗?这时的朱元璋才相信了刘伯温之前的话,于是乎快速派人前去捉拿张昶此贼。
张昶被带到朱元璋面前,朱皇帝看着眼前的年迈的他一时心软,就打算放他回到元朝那里去,但张昶却挺直自己的脊背说道:
“决意叛矣,不可赦也。”
听着张昶的如此言论朱元璋明白了,张昶是想做那留名青史的骨鲠忠臣啊,于是便随了他的意将其处死。历史没有好坏之分,张昶此人虽说是间谍,但他对元朝却是无比忠诚。
历史的胜利失败不能代表人的精神好坏,张昶的拳拳爱国之情值得后世之人学习,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吧一向残忍的朱元璋才会给他一个痛快的死法。
元至正二十七年六月,遂将参知政事张昶诛杀。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