踌躇满志
与唐代大多数诗人一样,韩愈的心中也怀着一颗入朝为官的梦想。二十岁那年,韩愈入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却遭遇了接二连三的失败。
韩愈三次科举不中,这是否说明他的才学不够出众呢?事实上,并非如此。
首先,唐代的进士科考试录取人数非常少,可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此外,诗文风格是否适合应试,是否对当年主、副考官的胃口也十分重要。
更现实的是,参加科举考试,不仅需要考生本身拥有过硬的实力,还需要他有足够硬的“后台”。
因此,要想在唐代考中进士,需要集齐“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的因素。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在长安考科举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韩愈一度在长安,连继续考科举的钱都有没了。他在《出门》一诗中写到“长安百万家, 出门无所之。”
偌大个长安城,并无韩愈的栖身之所。
得遇贵人
靠着和韩家世交北平王马遂的接济,他才有了第四次参考的机会。好在韩愈在第四次碰上了伯乐陆贽,韩愈创新的古文特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陆贽评为第十三名。终于进士及第。这一年他才刚刚二十五岁——尽管在屡试不第中虚度了四年,但在“五十少进士”的唐代来说,韩愈已经算是人生赢家了。
韩愈对于陆贽的知遇之恩,感怀于心,因此写下了那篇《马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如果没有陆贽,韩愈韩愈还有没有经济实力考第五次都是个问题了。俗话说“好事成双”,韩愈考中进士这一年,结识了怀才不遇的孟郊,此后两人互相砥砺,这次初见,也成了中唐“韩孟诗派”的起点。
终于考中进士的韩愈,本以为自己可以顺利进入朝堂为官,辅佐朝纲,走上人生巅峰,却不料,他又迎头撞上了一道障碍——博学宏词科考试。这下韩愈又是三次不中,对比考神白居易,韩愈真是一把辛酸泪。
沉重打击
在长达数年的考试拉锯战中,韩愈的长嫂郑夫人病逝,对韩愈的打击很大,他写了一篇《祭郑夫人文》来哀悼,文中写到长嫂对自己的悉心照顾:
“念寒而衣,念饥而飧
疾疹水火,无灾及身
劬劳闵闵,保此愚庸
视余犹子,诲化谆谆”
意思就是长嫂天寒为我添衣,饥饿为我做饭,使我疾病灾祸不近身,劳苦忧愁保全了我,待我如儿子一般。谆谆教诲。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对于韩愈来说,是何等的遗憾与悲哀!
韩愈为长嫂守葬五个月之后,又回到了长安,一直蹉跎到27岁,也未获得一官半职,又有一家老小要养活,韩愈只能放弃进入中央的机会,跑到宣武节度使董晋那里去当秘书。
得偿所愿
三年后董晋去世,韩愈又再次来到长安,考了第四次博学宏词科考试,这次终于考上了,当上了国子监四门博士。
一路坎坷考上了功名,后面的致仕同样充满了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