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6年,历史上东周发生了一件大事,宋国主导的第二次“弭兵会盟”,并没有邀请周天子参加。这标志着,周天子已经被踢出“联合国”大会。你说,连“部门经理”开会都不通知“老板”来参加,可见这“老板”是多么的不受待见,所谓周天子的存在感已经微乎其微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即将走向倒闭破产的“周氏集团”,却出现了一个极有可能挽救周王室的人,他就是周灵王姬泄心的长子太子晋。
周灵王在位27年,却没有留下什么好的名声。他的谥号“灵王”可不是对他的夸赞,也有可能被归到“幽”、“厉”这一类“恶谥”里头。一辈子最出名的是建了一个100丈高的昆召台,供自己享乐,还有生了一个神一样存在的好儿子姬晋。就连不轻易夸人的史书都称赞道:“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
周灵王22年时候,谷水和洛水发洪水,即将危及到周王宫。周灵王担心自己的宫殿受大水侵害,便下令让大臣们去堵水。此时,刚满13岁的太子晋也来到城头,望着汹涌的洪水,大声说此令不妥。周灵王回过头看了看他说:“小小毛孩子,不要乱说什么妥与不妥的话!”
太子晋却认真的说:“父王,昔日鲧治水患,堵塞水道,结果失败了;大禹治水,疏而不堵,成功了。”因为太子晋认为堵水的方法,只能保住王宫,却势必令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这是失民心亡国的行为,断断不可行。
周灵王本身就心胸狭隘,见不得别人说三道四。刚开始,他还觉得太子晋的堵不如疏的理论有道理,但后来见他扯到关心政治上,不禁大怒道:“老子还没死呢,你只是辅政,怎容你说东道西!”于是强制下令围堵洪水,结果王城勉强保住了,但积水较多,一片汪洋。街道上泥泞不堪,百姓没有生计可奔,变的城不像城,国不像国了。
本来就欠周王室帐的晋国一看,周王城都变成这样了,那就趁你病要你命,先敲他一竹杠,趁机赖掉此前借周王室的一些地盘,便派使者叔向来到洛阳探探情况。
叔向先到太子府拜见当时辅政的太子晋,叔向心想小孩子好糊弄,先从他嘴里套出虚实,然后再想办法说服周灵王。
不料,叔向这次打错了算盘,碰上了硬茬。见了太子晋,叔向问:“逢此大雨,王城危乎?”太子晋答:“你我现在不都在王城内吗?哪里有危险?现在大雨已过去,王城很安全。”他又问:“敢问太子,各诸侯分散很广,各有各的地盘,怎么统领她们呢?”太子晋答“先用精神力量感召他们,再用礼乐制度约束他们,最后用具体行动治理他们,如此便可一统天下。”
叔向心中大惊,不由得感叹一个十多岁的小孩竟然有如此深的见解。于是他再问:“如果有图谋不轨的人出现,该怎么对待他?”太子晋冷冷笑道:“天当诛之,你晋国莫非有此图谋?”叔向吓出了一身冷汗,忙跪倒在地说:“不是的,当然不是。”
要知道叔向口才一流,善于雄辩,他曾独自一人就赢了出国的群臣,今天居然碰钉子上了。他连忙恭敬地退出太子府,并连夜赶回晋国回禀晋平公:“太子晋确实非比寻常,日后若是即位为王,乃天降英主,为避免日后的麻烦,我们就将土地尽快还给周王室吧。”
这是,晋国的乐官师旷却说:“先别这么快做决定,我先去一趟洛阳,会一会他,回来再说。”就这样,师旷便以切磋音乐礼仪的名义出使王城的。因为太子晋也喜欢音乐,更何况师旷是个大音乐家。所以,以这种方式会面很合适。
其实师旷是个瞎子,他看不见太子晋。俩人见面不谈政治,竟然只聊音乐。陪同的人都很纳闷:“这瞎子老头干嘛来了?问这问那的,想故意为难我们太子吗?”
但是太子晋很洒脱,有问必有答。侃侃而谈,有论据有论点,有理有据,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后来师旷见难不倒太子晋便不再问了。反过来太子晋开始问师旷,不料,只问了几个问题, 师旷就回答不上来了。一直在殿下跺着脚,面露窘色。原来正是数九寒天,师旷没有火盆,脚冻得像猫抓一样。
太子晋见了,赶忙请师旷上座。此时,师旷便鼓瑟一曲,配上歌词,名曰《无射》。太子晋一听,就知道师旷是借《无射》词曲询问政治,试探自己是否察觉了晋国想“赖账”的意图。
于是太子晋正襟危坐,就和曲一首,名曰《峤轿》。该曲威而有礼,柔中有刚,且与《无射》非常谐和,十分动听,以此回应师旷的试探词曲。
师旷大惊失色,太子晋小小年纪,知礼善乐,真乃神人也,不由内心佩服。回国后,师旷将太子晋的《峤轿》曲意告知晋平王:“王室虽然衰危,但是太子晋非常强悍,他身上蕴藏着一股可怕的力量,我们要赶快归还周王室的土地了。”
但他同时也安慰晋平公说:“大王不用担心,因为太子晋已经身染疾病,恐怕活不了多久了。”师旷虽然双目失明,“看”病的功夫却着实出神入化。
不料却如师旷所言,没过几年就传来了太子晋的死讯,这位东周最后的希望,却只活了短短的17年。若太子晋按照正常的轨道发展,灵王之后即位,很可能会刷新周王朝在诸侯国中的存在感。
周灵王内心非常疼爱太子晋,无法接受爱子的早逝,伤心过度,便一病不起。大臣们担心他的身体,于是就编造故事去骗他,说太子晋根本没有死,他是被浮丘公接到嵩山做神仙去了。
谁知姬泄心听了以后更加精神恍惚,没多久也忧虑而死了。太子晋死的时候虽然年仅17岁,但也有个后,名字叫“宗敬”。
周王氏衰危,天下大乱。所以,宗敬就以“王”为姓,远远的归隐太原,繁衍子孙,形成了后来著名的太原王氏一族,这便是现在“王”姓的由来。直到今天,“王”姓也是中国人数最多的古老姓氏之一。而太子晋也被普天下的王姓子孙尊为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