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有皇帝必然就有皇后,即使在上古神话中,我们提到皇天后土,我们在神话人物西王母的故事中,也得给这位单身的神仙配一位东王公。
这样似乎才是正统,才符合中国人追求的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但是在中国浩瀚的历史洪流中,有的皇帝有原配妻子,却没有设立皇后,并且这还不是孤例。究其原因涉及方方面面,但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还是政治博弈的结果。
这种政治博弈在唐朝尤为明显。从唐太宗玄武门政变开始,似乎就预示着这个朝代的打破传统,后来的“女皇”——武则天更是一种印证。也正是唐朝的与众不同,才出现了不立皇后的情况。
01 不立后的传统
细数唐朝出现的皇后,前后总共有26位。但这26位并不全是生前就获得了皇后的荣耀的。其中皇帝生前就被封为皇后的有8人,其中7位在唐朝中前期。
不少皇后是在死后才开始被追封为皇后。其中开这先河的是唐代宗李豫,唐代宗的原配崔妃是杨贵妃的外甥女,在代宗还是广平王的时候嫁给了他,性格剽悍善妒。
杨贵妃缢死在马嵬坡,杨家衰败后,这位崔妃的命运也就逐渐败落,虽然不像杨贵妃那样悲惨,最后也是郁郁生病而终。
唐代宗李豫并没有追封这位崔妃为皇后,原因可能是她出身的问题。在唐代宗独宠独孤贵妃,但在独孤贵妃生前并没有设立她为皇后,而是死后追封为贞懿皇后。
按照史书上记载的情况,唐代宗非常喜欢独孤贵妃。不在生前册立的原因很有可能和太子有关。
当时的太子李适是唐代宗和沈氏的儿子,并且是长子。而独孤贵妃和代宗的儿子叫做李迥。这就涉及朝堂上的权力争斗,如果代宗立李适为太子,又立独孤贵妃为皇后,一不小心就会引起朝廷上的权力纷争。
太子的储君之位可能会岌岌可危。也许考虑到这一点,代宗最终没有立皇后。
等到李适继位成为唐德宗后,德宗长子后来德顺宗李诵生母王淑妃也同样没有在生前被册立为皇后。
太子生母没有被册立德情况实在是有些怪异,可能的原因是王淑妃并不得唐德宗的喜欢。
顺宗继位后倒是和长子李淳也就是后来的唐宪宗的生母相敬如宾,本来有打算册立其为皇后,但是后来顺宗重病,不久后就被逼禅让皇位,这件事也就搁浅了。
上面三位皇帝都是没有生前册立皇后的,直到唐宪宗直接出现了皇后的断层。其中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
02 宪宗不立后
继承唐宪宗皇位的是他的第三子李恒,也就是后来的唐穆宗。李恒的生母是元妃郭氏,郭氏背后有着强大的政治势力,她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孙女,父亲郭嗳是驸马都尉,母亲是升平公主。
其实最开始宪宗并没有打算将皇位传给李恒,而是寄希望于自己的长子李宁。虽然李宁的生母势微,但是按照立长的传统,这个位子本应该是李宁的。
不过当时李宁作为太子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受到郭氏的打压。李宁没继承地位的原因是他英年早逝,在当上太子没两年就死了。宪宗很喜欢这个长子,长子死后,还以薨礼为他送葬。
元和七年又册立李恒为太子。其实按照次序排列的话,在长子死后也应该轮到唐宪宗的第二个儿子李恽继承,但是唐宪宗并没有这样做,原因耐人寻味。
在当时的朝廷内部还因为太子人选发生过激烈的争论。宪宗最喜爱的宦官吐突承璀支持宪宗的第二子李恽,朝廷大臣却支持李恒。
但也有学者认为宪宗其实最开始是准备让李恽为太子,而吐突承璀只是得到了徽宗的授意。原因是在册立李恒为太子后,宪宗并没有处罚吐突承璀,反而委以重任。
但无论如何宪宗还是迫于郭氏的家族势力,最后让第三子李恒做了太子。
为了将这件事情合理化,宪宗还让人撰写了一份李恽的让位表。以李恒是元妃的长子为由,让李恒成为继承人显得合情合理。
后来宪宗的暴毙郭氏也很可能难逃干系,这才是宪宗不立后的原因。
其实郭氏本应该是宪宗立后的最好人选,但是郭氏背后的家族势力让宪宗举棋不定。如果郭氏成为皇后,那么郭氏作为外戚的势力就会崛起,威胁到皇权。
元和八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影响了后来的朝局走向。当时朝廷百官都奏请立郭氏为贵妃,但是被宪宗以时间不合适拒绝了。
其次,宪宗很可能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唐朝前期存在严重的皇后干政现象,其中以武则天最为突出,她在高宗重病期间,掌握了国家大权。当然还有中宗的韦皇后和肃宗的张皇后。
韦皇后在被立为皇后后干预政事,还曾意图谋害太子。这是影响到皇权继承的大事。所以郭氏一旦被立为皇后很有可能借助外戚势力干预朝政,独揽大权。
03 后位空缺的影响
没有立后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在唐朝朝廷上前期主流的子凭母贵转变成了母以子贵。
唐朝前期,主要是太子因为母亲的原因而得到重视,比如唐太宗的皇后长孙皇后,唐太宗的两位太子都是长孙皇后所出,虽然后期出现了长孙皇后的其他儿子李泰试图争夺太子之位,但这也是长孙皇后自己儿子之间的斗争。
后来即使唐太宗动了废黜太子李治的念头,在被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反对后没能成功。
不仅是太宗时期,高宗时期武则天成为皇后后,立刻废黜太子李忠,改立嫡长子李弘。
唐中宗时期,太子李重俊就因为不是韦皇后所出,被中宗废黜后,起兵造反失败被杀。唐玄宗时期,李瑁能成为太子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的生母武惠妃得宠。唐肃宗时期,太子李豫也是因为不是张皇后所出多次太子之位受到动摇。
唐宪宗不立后的举动改变了这一情况。至此之后历任的继位者的选拔标准都变为了母因子贵。也形成了皇帝即位后尊生母为皇太后的规制。
比如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都在即位后尊自己生母为皇太后。
除了改变了皇后和太子的关系外,还有效地减少了外戚和宦官的制衡。唐朝中后期外戚专政得到有效的压制,但是宦官擅权的现象越发严重。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没立皇后。
后位空缺导致无力制衡宦官。甚至出现了后妃为了某些利益和宦官沆瀣一气的情况。
同时不立后也造成了后宫难以弥补政策上的失误。皇后作为原配妻子,除了管理好后宫,也有一定的干涉政治的权力,比如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她曾经建议太宗重用房玄龄。武则天做皇后时也对高宗的政策进行了一定补充。
宪宗之后这种后妃劝谏的情况就少了很多。很多后妃怕被戴上干政的帽子,宁愿眼不见为净,不管不问,保全自身。
后位的空缺也造成了后期皇帝继承正统性被怀疑,从而导致皇位继承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因素被宦官抓住,并且趁机谋权。
因为皇后之位没有人继承,那么嫡子之位就被悬空,中国自古又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导致继位的皇子无法通过正统的继承仪式成为合法的太子。
成为太子后又因为朝廷的忌惮没法正大光明地和各种朝臣结交,只能转头去依靠那些擅权的宦官。由此宦官掌握了大权。
在历史上从文宗到昭宗等六位皇帝全部都是在宦官的辅助下最终成为皇帝,继承大统。
就是因为宦官专政擅权,徇私舞弊,导致唐朝中后期的皇位继承出现混乱枪口,出现父亲去世,儿子继承的基本情况。
还有出现了兄终弟及的情况,比如文宗薨了之后,武宗继位。还有侄子死了,叔叔继承的情况,比如武宗之后的宣宗继位。
这种不稳定的朝廷格局,内部混乱最后成为唐朝覆灭的根源之一。
总之,唐宪宗时期为了巩固皇权,重整唐朝的中央的权力。生前不立皇后成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在当时巩固了皇权的集中,却为后期的朝廷政治发展埋下了隐患。
企图通过削弱后宫妃嫔的外戚势力,却在打破前期固化的政局博弈后,未能构建出新的稳定朝局的制度,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宦官夺权。
唐朝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的皇权受到了严重的质疑,最终自掘坟墓,为唐朝走向终局铺上了一条不归路。等到宦官权势煊赫,再想削弱已经是积重难返。
到唐朝末年,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绚烂繁华的王朝的落日黄昏,这时皇后是否存在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