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包拯者,真可谓执法之臣,故虽至今儿童妇女犹知称之,况当时乎!——张居正
北宋名臣包拯的名字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他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深受民众的欢迎,民间关于包拯断案的故事真是不胜枚举,他那清晰的逻辑、过人的智慧以及不畏权贵的气节真是让人佩服。
由于在民间传说中包拯是一个黑面形象,故而百姓也会称其为“黑面包青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包拯包青天的世界,看看他那英明决断的判案时刻。
一脉相承,青胜于蓝
追溯到先秦时期,包拯的远祖乃是大名鼎鼎的申包胥,包家人几乎在历朝历代都有一两个在朝为官的,可以说包拯不仅仅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富贵之家,而且是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
也许是血脉相承的官宦气息、也许是家族中时刻熏染的官家氛围,年纪轻轻的包拯也立下了鸿鹄大志,立志用自己的毕生所学服务于朝廷、服务于百姓,做一个合格的入仕者。
宋仁宗五年时包拯考中进士,本应出任建昌县的知县,也就是现在的江西某地的父母官。但包拯考虑到当时父母年迈,而自己身为人子,离家太远照顾父母多有不便之处。
拯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
于是,包拯向朝廷上书说明原因,请求在家乡合肥附近任职,朝廷为包拯的一片孝心而感动,特批允许包拯换一个地方上任。
但是任命官员也不是随意任命,也不是每个地方都一定有空缺的职位。寻觅许久朝廷最终确认和州有空缺的职位,和州位于今天的安徽离合肥也并不近。
包拯看着父母期待的眼神,最终选择辞官回乡、侍候长者,他的这一行为在当时也是受到十里八乡的赞叹。
直到十年以后,包拯的父母相继去世,他才又重新入朝为官。
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
即使之前有过辞官不干的情况,包拯也并没有被朝廷所排斥,古时候历代帝王皆以孝治天下,有了这一个“孝顺父母”的名声,他在朝堂上反而是更加被欣赏和被重视。
包拯重新入仕备受朝廷重用,他做过监察御史,也在知谏院任过职,在山西任过知州,也曾掌管过开封府,他还做过三司使等等,可以说足迹遍布半个北宋大地。
为官期间包拯敢于正面与当世权贵对峙,也乐于到田间地头了解民生疾苦,所待过的那么多的官位上都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但包拯并没有沾沾自喜。
当时,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初心,不被官场的黑暗现实所压垮,不被小人的阿谀奉承而迷惑,他坚持着为百姓服务的态度,真正是一心为民的“青天”。
拯为人不苟合,未尝伪辞色以悦人。
著名的牛舌案
做官期间包拯获政绩斐然,但他最为人所知的还是执法时的目达耳通和铁面无私,曾经有一部《包青天》影视剧热播,其中大部分桥段都有杜撰的成分。
不过,关于包拯判案的神机妙算之事,正史中还真有那么一件案子,名为“牛舌案”。此案中,包拯反其道而行之,最终利用自己的智慧轻易破解。
包拯出任天长县的知县时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麻烦,有一天早上正在整理政务,门外登闻鼓“咚咚咚咚”敲得急促又响亮,他急忙放下手中书卷来到前厅。
包拯刚刚坐下只见一个农民就跌跌撞撞的跪在大堂上,边哭边对包拯说道:
“大人,您可得救救我啊,我全家老小就靠着这一头牛过活,结果昨天晚上有个盗贼潜入我家牛棚将我家牛的舌头割走了。”
“现在这牛不能下地干活,我家里的庄稼也就不能继续耕作,您可务必要将罪犯捉拿归案,给我一个交代啊大人!”
包拯听了农民李氏的诉苦,又详细的询问了关于此事的细节,并且思考了一会儿。他认为窃贼单单割去牛的舌头却不偷牛,其实并不是想获得多少利益,也并不能得到什么东西。
基于此包拯继续推测,割牛舌之人更有可能是仇家为了报复这个李氏,进而引发的一个行为。
因为北宋时期是以农业立国,而耕牛则是耕地的主要劳动力,根据当时的法律而言杀牛是犯法的。
如此一来,窃贼只要牛舌割掉不久耕牛就会死,而这个农民李氏便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思考到这样一层因素,包拯又接着询问到:
“你可有和他人结过私怨?”
李氏想了又想就是想不起得罪过什么人,最后无可奈何的说道:
“大人,我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哪里会和别人有什么恩怨呢?
就算有一些邻里之间的小矛盾,应当也不至于这样报复我吧!您要我想想和谁有仇,我还真是想不起来。”
包拯看着他,想要从他的眼睛里看出点什么,最后觉得老农并没有撒谎。随后,包拯稍微想了想淡定的说道:
“回去你就把牛杀了卖肉,到时小偷自会来投案。”
李氏瞪大了眼睛,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况且宰杀耕牛更加是违法行为,他有点担心。但包拯那令人信服的语气和态度让他深信不疑,而且他也承诺会给自己一头新的耕牛。
于是,老农回家就去将自家的牛给杀了,并大张旗鼓的说要把这些牛肉卖出去。
果不其然,割牛舌的人看见这李氏竟将耕牛宰杀了,认为自己抓到了李氏的把柄,立刻就前往县衙准备告发这个李氏。
见到包拯,这人就开始信誓旦旦的告诉包拯说有人宰杀耕牛,希望包拯立即去将那人带回衙门问罪:
“大人,您现在去,说不定还能见到新鲜的牛肉呢!”
明镜高悬,洞若观火
没想到,他才刚刚说完这几个字,包拯就下令将他捉拿归案,这个来状告农民的人莫感到很名其妙,大声喊道:
“你们抓我做什么!我是来报官的,你们应该去抓那个私自宰杀耕牛的人才对。”
没想到,李氏也出现在了公堂之上,对着他就愤怒的说道:
“原来是你!你这黑心肝的赵氏,就算咱俩人有些矛盾,你也不至于如此恶毒吧!”
原来这赵氏是李氏的邻居,前一段时间两人因为俩家的土地而起过争执,甚至还打了一架,但是此事一过也就是过去了。
李氏万万没有想到这个赵氏心胸如此狭窄,两月已过还记着这件事,并且做出这样的事来报复自己。
不过,赵氏一开始并不承认是自己割了李氏家的牛的舌头。包拯见状吩咐手下上刑具,准备吓唬一下赵氏,赵氏当即就吓破了胆子,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招了个清楚。
就这样,这一看似棘手的案件就这样被包拯解决了。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牛舌案是北宋时期很有名的一件案子,包拯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轻而易举的化解了这个难题,从而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尊重,这个故事在当下也依旧是街头巷尾百姓闲谈的素材之一。
关于包拯判案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他智慧过人之处,正因为办案时秉公执法为民请命,包拯才在百姓的心中得到了好评与爱戴。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好官永远会有好的口碑和名声,都会得到人民的认可与尊重。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