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晋王朱棡之死:朱元璋悉心布局被打破,朱棣靖难失去最大阻碍

晋王朱棡之死:朱元璋悉心布局被打破,朱棣靖难失去最大阻碍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三月,继十子鲁王朱檀、八子潭王朱梓、皇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之后,年逾古稀、已然风烛残年的明太祖朱元璋再次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惨剧。年仅41岁的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不幸薨逝,消息传到南京皇宫,朱元璋不禁老泪纵横,哀伤不已。

明太祖朱元璋

晋王朱棡的薨逝,可以说是朱元璋继太子朱标死后最悲痛和伤心的事。晋王薨逝,对于朱元璋来说不仅是丧子之痛,更是将其悉心布局五年的“劳动成果”全部付之一炬,也为之后“靖难之役”的爆发埋下了最根本的隐患。

晋王朱棡到底是怎样的一位藩王?

朱棣登基后,出于继位合法性的缘故,对兄长们刻意抹黑、诋毁,掩盖了很多事实真相。其中,晋王朱棡就是一位极受朱元璋重视和喜爱的藩王。

一、文武全才,深受朱元璋的喜爱。

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晋王朱棡文武全才,师从大儒宋濂,学书法于杜还,长得眉清目秀,相貌堂堂,颇具智慧,很有威仪。

晋王朱棡

年十三岁受封。又七年而之国。聪明英锐。受学于翰林学士宋濂。学书于录事杜还。眉目脩耸。美须髯。顾盻有威容,多智。

在就藩太原途中,年轻气盛的晋王朱棡因为琐事,用鞭子抽打了为自己做饭的厨子。这个消息传到朱元璋耳中后,朱元璋是又怒又担忧。令人快马加鞭地送去了谕旨,分享了自己当年打天下时的一些心得体会,更是严加劝诫朱棡,不能得罪小人。

朱棡

十一年就籓太原,中道笞膳夫。帝驰谕曰:“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

堂堂一位藩王,打了手下一个厨子,值得朱元璋如此紧张,快马加鞭地送去谕旨吗?朱元璋除了对晋王朱棡的不争气表示愤怒外,更担心的是他的人身安全。这件小事也看出朱棡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分量属实不轻。

二、性格彪悍,长期压制燕王。

晋王朱棡,就藩山西太原,与就藩西安的秦王朱樉、北平的燕王朱棣等九位藩王合称“九大塞王”,是朱元璋倚重的,抵御北元蒙古势力的重要力量。

按理来说,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作为朱元璋最年长的皇子之一,又是抵御北元蒙古势力的核心,两者应该互相合作,兄友弟恭。偏偏这兄弟俩矛盾重重,而燕王朱棣更是被晋王朱棡压了一头。

燕王朱棣

在《太祖皇帝钦录》中就记载了多起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之间的矛盾。

例如,洪武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二日的一道圣旨,记载了朱棡手下的一个千户,竟然抢占朱棣位于大明川的果园之事。

事不大,但影响不小。试问区区一个千户,哪里来的胆子敢抢占王爷的果园?显然,这千户背后有晋王朱棡在撑腰。而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朱棣吃了亏受了委屈,不敢报复回去,直接跑到老爹朱元璋面前哭诉。

朱棣为啥不敢报复?显然他干不过朱棡啊!不然这种小事还需要闹到朱元璋那里去吗?由此可见,燕王朱棣在晋王朱棡面前真的只是个“弟弟”,侧面也反应出当时晋藩的实力是胜过燕藩一筹的。

三、诛杀蓝玉,深受朱元璋器重。

太子朱标薨逝后的第二年,“蓝玉案”爆发。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率先告发蓝玉意图谋反,随后,蓝玉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等党羽很快被抓。

大将军蓝玉

令人诧异的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军蓝玉等人面对这次大规模的抓捕,居然毫无反抗之力。实际上,并不是蓝玉等人没有反抗的念头,而是根本不具备反抗的能力。让“蓝玉案”能够毫无悬念地拿下,背后真正使劲的人正是晋王朱棡。

在“蓝玉案”爆发前,包括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怀远侯曹兴、定远侯王弼等洪武末期的悍将都被调往了山西,而山西正是晋王朱棡的地盘。朱元璋这么做显然是在为酿造“蓝玉案”提供条件。

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又诏王,军中事大者方以闻。

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不仅资历老,声望高,更是晋王朱棡的麾下。有他们在,足以让怀远侯曹兴、定远侯王弼等“蓝玉党”老老实实、安安分分。这也让“蓝玉案”得以顺利拿下,避免潜在的抵抗因素爆发。借此机会,晋王朱棡还诛杀了会宁候张温、安庆侯仇正、徽先伯桑敬等人,彻底瓦解了蓝玉一党。

晋王朱棡

可以说,晋王朱棡是朱元璋成功炮制“蓝玉案”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不仅体现出了晋王朱棡在朱元璋心目中的重要分量,更展现出了晋王朱棡的实力。同样实力强劲的燕王朱棣,朱元璋就没有给他这个“立功”的机会。除了实力外,更重要的是,相较于燕王朱棣,朱元璋更信任、更倚重晋王朱棡。

皇太孙朱允炆上位,朱元璋重新布局建立新体系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皇太子朱标不幸薨逝后,朱元璋选择隔代传位皇长孙朱允炆。定下基调后,朱元璋决心推翻之前为太子朱标打造的辅政班底,围绕朱允炆重新打造一个新的体系。

朱元璋和朱允炆

作为朱元璋钦定的唯一接班人,太子朱标早早地被朱元璋培养成了一位合格的储君。从洪武十年开始,朱元璋就开始逐步放权,先由太子朱标处理大小政事,再向朱元璋汇报。

丙寅,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朱标当太子那会,以韩国公李善长、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等为代表的淮西勋贵集团陆续被朱元璋拔除,为的就是替太子朱标“拔刺”,扫清其继位后潜在的隐患。与此同时,朱元璋为太子朱标打造了以凉国公蓝玉为首,常、蓝两族势力为主的辅政班底。

朱元璋选择蓝玉,除了看重蓝玉领兵作战的军事能力外,更是因为他是朱标太子的妻舅。有这一层关系在,才让蓝玉成为将来朱标继位后的辅政核心。等到确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后,蓝玉的存在就成为了外戚干政,甚至颠覆大明王朝的巨大隐患。

朱标太子

年过花甲的朱元璋再次炮制了“蓝玉案”,将包括蓝玉、常升等一众“朱标党”将领全部诛杀,从根源上彻底灭绝了大明王朝“改姓”的可能。而这些将领所属的兵权则被分散到了各大藩王手中,其中以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最被朱元璋所看重。

帝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

“蓝玉案”过后,以皇太孙朱允炆为核心,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及长兴侯耿炳文等为辅,再加上一众文官集团,内部形成了一套新的中央政权。

众藩王各司其职,镇守各方,形成了外部藩王体系。其中,北方蒙古一线,以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为核心,辅以代王朱桂、辽王朱植、宁王朱权、谷王朱橞。西北一带则为秦王、肃王和庆王。西南一带为蜀王和岷王。湖广一带为楚王和湘王。而在晋王和燕王身后,还有周王和齐王。

朱元璋诸子

皇长孙朱允炆居内,众叔王屏藩在外,朱元璋利用有限的时间,打造了一套内外相对平衡的体系。藩王们手握兵权,对外通力合作抵御北元蒙古势力,对内则互相制衡。

晋王薨逝,燕王无人可制!朱元璋作出最后的努力!

按照朱元璋的布局和预想,朱允炆可以平稳地继承皇位。而相对平衡的局势也可以让朱允炆的削藩不必操之过急,循序渐进。

偏偏朱元璋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发生了。在朱元璋驾崩前的两个月,晋王朱棡薨逝,彻底打破了朱元璋五年的悉心布局,也让燕王朱棣“一家独大”。

燕王朱棣

平衡体系被打破,朱元璋自然是极力挽救。

一方面,朱元璋下旨命令晋王(朱济熺)挑选将领军士在燕王封地周围布防,以备形势之急。由此可见,从始至终,唯一能压制燕王的藩王唯有晋王!

说与晋王知道,教陈用、张杰、庄德预先选下好人好马,堤备临阵时,领着在燕王右里行。

并且派遣心腹左军都督杨文,以"参赞燕王军事"的身份到北平辅佐燕王朱棣。其根本目的就是监视朱棣,以应对特殊情况的发生。

“今以尔为总兵,往北平参赞燕王,以北平都司、行都司并燕、谷、宁三府护卫选拣精锐马步军士随燕王往开平堤备,一切号令皆出自王,尔奉而行之。”

另一方面,朱元璋又极力安抚燕王朱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他能够恪守本分,做好藩王表率,成为大明王朝的柱梁。

朱元璋和朱棣

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朱元璋在生命的最后时期,还在为大明江山的未来操心劳累,为自己的孙儿保驾护航。客观地说,在有限的时间里,朱元璋已然把自己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极致。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朱元璋在最后时刻还传召过燕王朱棣。或许此时的朱元璋已经预见到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朱元璋

“太祖不豫,遣中官召上。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大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

朱元璋的传召显然是想要在最后时刻为孙儿朱允炆除掉最后的威胁。只不过天不遂人愿,朱棣最终没能够顺利到达南京皇宫,而朱元璋也只能带着遗憾和忧虑驾鹤西去。

总结:晋王不死,燕王不反

“以藩篡逆”并不少见,成功的先例却是空白。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固然有建文帝朱允炆逼迫太甚的原因,但究其原因还是晋王朱棡的薨逝,给燕王朱棣提供了一丝幻想和可能,也让燕王朱棣靖难失去了最大的阻碍。

燕王朱棣

如果晋王朱棡在世,燕王朱棣断然不敢反,也没有能力反。可惜没有如果,或许冥冥中自有安排,朱棣注定是要成为那个永载史册的男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元璋,爆发,实力,布局,宋国公,朱标,晋王,朱棡,蓝玉,朱棣,消息资讯,朱元璋,王朱棡,燕王,朱标,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元璋,爆发,实力,布局,宋国公,朱标,晋王,朱棡,蓝玉,朱棣,消息资讯,朱元璋,王朱棡,燕王,朱标,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元璋,爆发,实力,布局,宋国公,朱标,晋王,朱棡,蓝玉,朱棣,消息资讯,朱元璋,王朱棡,燕王,朱标,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