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其不但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对当时整个世界的进程造成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历朝历代对玄武门之变的研究中,不同的人对这段往事有不同的理解,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对此主要分为了两种看法,第一种是认为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预谋已久的一次的政变,另一种看法是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在最后危机时刻被逼无奈发动的反击。笔者认为两者的说法均有缺失,因为玄武门之变的实质并不是李世民针对李建成的,而是针对唐皇李渊的一次绝地反击。但无论哪种看法,要想真正的了解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这就需要我们拨开历史迷雾,重新回到当时李世民所处的境地去客观地分析。
一、太子之位的争议
唐武德四年,年仅23岁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在洛阳之战中大破窦建德和王世充,一战擒双王,一时名动天下。洛阳之战后,唐朝基本上也就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当李唐开国皇帝李渊看到此番景象不由得大喜,但一个随之而来的棘手问题也就马上摆在了李渊的面前,自己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一个父亲,该如何安置和奖赏这个举世无双,帮助唐王朝定鼎中原,立下不世之功的秦王李世民?事实上,从李世民出征之时,李唐的朝堂上就开始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那就是皇位继承人到底就立长还是立贤?特别是大破窦建德和王世充后,朝堂上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声音已经一波接着一波。
二、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时摆在李渊面前的选择无非就是在两个儿子里面做出选择,要么保住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对李世民的势力进行一系列的封赏,以打消李世民的夺嫡之心。要么改立秦王为太子,同时废除太子李建成的势力。手心手背都是肉,且从各方面来说,当时李建成并无失误之处,李渊也没有理由换掉李建成,但帝王之家必须坚决地做出选择,最终李渊选择了保住太子李建成的地位。
为了补偿李世民,册封其为天策上将,给与李世民自主的人事权和收税权。很快李世民集团就俨然成为了一个小朝廷,而彼时的李世民本人心里也是相信自己为大唐打下了大部分版图,立下了不世之功,那么父皇一定会改立自己为太子,与其同时李世民开始积极主动地同手下党羽谋取太子之位,并与太子党开始了你来我往的互相斗争。
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后,这时的李渊就发现,自己的一番苦心非但没有起到效果,反而二子的斗争却日渐的白热化,说实在话,最初李渊的想法实在是一厢情愿,要知道此时的李世民已经不单单是他李渊的儿子,李建成的弟弟,而是整个军功集团的首领,如果李世民当不上皇帝,那么他们豁出脑袋打天下是为了什么?所以此时不单单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人之间的争夺,而是两个集团之间的夺权斗争,很快李渊就明白了这一点,于是老辣的李渊就开始强力的打压以李世民为首的天策府势力。
在经过一系列的打压后,李世民及其集团成员这时也开始清楚的认识到,皇帝是不可能改立太子的,而李世民一旦当不上皇帝,那么自己的下场可想而知。同时李世民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对手并不是自己的兄长,正是自己的父亲李渊。从这一刻起,这个尾大不掉的利益集团唯一的目标就是将李世民推上皇位,而李渊就是挡在他们路上最大的障碍。
从此这个帝王之家曾经那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关系就再也一去不复返,他们之间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和,随着这种矛盾的发展,李世民被李渊打压到最后的绝境,事情迎来最终的结局。
三、一切尘埃落定
武德九年,李世民率秦王府精锐闯太极宫,在李渊一脸错愕的表情中控制住了李渊,并提前在玄武门设下了埋伏,等太子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一进入玄武门,一场手足相残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史料记载:“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加刃其弟,穷凶极惨也”。至此,一切都尘埃落定,李世民凭借着出色的胆略和谋划赢得了这场胜利。
四、结语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就可以知道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真正的唯一原因就是对李渊打压下的一次绝地反击!从很早开始,李世民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真正的目标和对手就只有一个,那就他的父皇李渊。在整个过程中李世民早期既有主动的谋取太子之位之心,到最后被逼无奈被打压到背水一战。这一切不可谓不令人唏嘘,也许李世民自己也不想要这种结局。但不可否认的是,玄武门之后,李世民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令后世骄傲的大唐盛世!这对我们的影响不可谓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