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史,但凡是统一王朝的开国之主,必定不是平庸之辈。
毕竟,在前朝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大背景下,能够在群雄中杀出个重围,最后自己坐上那高高在上的宝座,自然不可能是哪个碌碌无为之辈能做到的。
但是,在这些统一王朝的开国之主中,有一位开国之主却一直饱受争议。
很多人认为,这位帝王能够坐上这至高皇位,只不过是运气好罢了。
甚至提及这个统一王朝,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儿子。
这位开国之主,就是大唐唐高祖李渊。
大唐风采,至今仍让人心生憧憬,而世人皆认为,盛世大唐的筑基者是唐太宗李世民。
倘若要评出一个中华千古一帝,李世民一定是竞争榜单中的热门前列。
而想到李渊,很多人的印象除了李世民父亲、大唐开国皇帝,剩下的就是那场玄武门发生的宫廷政变。
唐太宗李世民的能力和功绩毋庸置疑,而他的父亲李渊其实被大大低估了。
很多人认为,李渊是被儿子和下属推着走上了造反之路。
可实际上,把他4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看看,就能懂李渊野心到底有多大。
为四子取名暗藏野心
古代奉行着嫡长子制度,自周朝定下嫡长子继承为正统的制度后,历朝历代都将嫡长子制视为自上到下都应当遵从的礼仪。
所以李建成作为李渊的长子,身上自然寄托了李渊更多的期待和抱负。
公元589年,李渊和窦氏诞下一子,为其取名李建成,字毗沙门。
此时的天下,隋文帝杨坚受北周皇帝周静帝“禅让”,谋北周为隋朝,并逐步收复中原领土,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王朝。
虽然杨坚所谓的禅让,天下人皆知背后另有隐情,可隋文帝的仁政和大权在握,让天下人都不敢有非议。
而杨坚是以禅让名义粉饰自己谋权篡位之事,自然也不会亏待前朝官员。
可说到底,隋文帝杨坚还是得位不正。
这般以禅让改朝换代的做法,固然表面上做到了粉饰太平,可天下人中也不乏有人因此动了别样心思。
在此背景下,李渊袭封了父亲唐国公的名号。
改朝换代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前程,李渊此时担任着岐州刺史。
而他的正妻窦氏也不是一般人家,窦氏是北周文帝宇文泰外孙女,神武郡公窦毅和襄阳公主的女儿。
虽然改朝换代后,曾经的皇亲贵族也不复当年春风得意。
可李家也算得上是朝廷重臣,李渊在朝政上走得一帆风顺,并且还深受新帝隋文帝的信任,被赐予重任。
李渊为嫡长子取名为李建成,便有建功立业、事业大成的意思。
李渊对长子赋予这样的期待,从臣子角度来想,倒也有为君王打天下、立不世功劳的意思。
但从另一种角度想,改朝换代,自立为皇,岂不是最大的功业。
隋朝可以受禅让夺北周帝位,那他李渊又有何不可?
李渊为长子取名李建成,便有别样心思暗藏其中。
再来看次子李世民,公元598年,这位后来大唐人口中的圣皇帝,西域人口中的天可汗,降生人世。
此时的李渊在陇地担任刺史,而他为自己和正妻窦氏的第二子取得世民之名,更是道出了他心怀天下、胸怀百姓的抱负。
所谓“世民”之意,即济世救民之意。
隋文帝在位早中期,的确做到了一个圣明开国皇帝该做的一切。
他一统南北,建立了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废九品中正制,建五省六部制,打造开皇之治的盛世。
可隋文帝晚年大兴土木,听信谗言,诛杀忠臣,废长立幼。
曾经的明君,到了晚年却成了一个荒唐之主,惹得天下人苦不堪言。
而李渊作为一个臣子,却立意高远,要让天下百姓过上安康生活。
可见当时的他对于隋朝已经兴出了不满之意,他渴望人民安康幸福,建立一个盛世。
李渊三子李玄霸,或许很多人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倘若说李元霸,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
在《说唐》《兴唐传》等通俗小说作品中,都曾有过李元霸这位李渊三子的艺术形象。
在这些作品的塑造下,很多人甚至将话本当成了史实,以为这位李渊三子是唐时的天下第一。
可实际上,这些话本小说都脱离了原著的形象,和李玄霸的生平几乎没有半点相似之处。
李玄霸和自己的两位哥哥都是窦氏所生,在李世民降生后次年,即公元前599年,李玄霸降生。
而李元霸之名更是彰显了李渊的真实想法,玄字取自天地玄黄,而霸字则让人想到了争霸天下。
这不免让人怀疑,李渊是不是已经做好了与隋失其鹿,与天下共逐之地打算。
李渊四子出生于公元前603年,此时,距离隋文帝杨广驾崩还有一年。
而隋文帝杨广的荒唐行事作为也半点未见改善,天下之人和有识之士都已经苦不堪言,
李渊为四子取名为李元吉,所谓元吉,暗藏了李渊希望天下太平,万事吉祥,自己所处之世可以风调雨顺,百姓安享太平。
对于李元吉,或许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在玄武门事变后,被唐太宗李世民杀害的弟弟。
虽然李渊前四子同父同母,可在他们身上,却没有看到兄弟情深,更多的却是为了皇权富贵,不惜手足相残。
当李渊还为人臣子,为四子取下不凡名字时,或许他也不曾想过,自己有朝一日,当真能够问鼎天下。
更想不到四子又会手足相残,甚至发展到老大和老四都被老二杀死的地步。
不过且不论未来如何,倘若将李渊四个儿子的名字连在一起看,不免让人倒吸一口冷气:李渊的野心其实早已经表露出来。
建成、世民、玄霸、元吉,四个儿子身上,包含了李渊对于至高皇权的渴望,对手握天下的期待。
这不免让人感慨,谁说李渊当真是无能之辈,只是靠儿子上位。
这份野心和能力再搭配上机遇,李渊自然有本事改朝换代,坐上那高高在上的帝皇之位。
平定天下全靠儿子李二之力?
作为开国君主,李渊却一直被认为是没有野心。
很多人认为,从最初的起步建唐,到后来的天下安定,李渊全是靠生了几个好儿子,尤其老二李世民出力最多。
实际上,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很大原因是李渊在开创大唐之后,没多久就因儿子兵变,被迫早早退休当起了太上皇。
纵观历史,帝王家总是不免为了皇权争来争去,甚至不惜手足相残,而李渊却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压不住。
一场玄武门之变,亲眼见证老二残杀兄弟后,李渊也没有能力惩戒李二,没两个月就被赶到了太上皇的位置。
因为这段史实,很多人认为李渊实际上没什么能力,全靠儿子上位罢了。
这段史实的确是毋庸置疑的,李渊在玄武门事变中,完全就是一个被动的见证者。
可见当时他对于皇宫权力的执掌,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被削弱到一个极低的水平。
但是抛开这件事,李渊当真如很多人所说的一样,在建唐中可有可无,不过是碌碌无为之辈?
想必并非如此,之所以大多数批判的矛头指向李渊,无非还是因为他生了个好儿子。
李世民杀死同胞兄弟,赶父亲下台自己称帝,他自然也知道这是一段不足外人道的丑闻。
为了遮掩这段历史,李世民在位时刻意大量删改历史,将自己在起兵建唐中起到的功劳无限放大。
似乎倘若没了李世民,起兵建唐这件事必黄无疑。
而父亲李渊称帝,也不过是因为李渊占了父亲的身份,自己暂时将帝位给父亲坐一坐罢了。
至于为何最后选择用极端方式登临帝位,无非就是两个手足兄弟先不仁,自己后不义罢了。
李世民无非是为了给自己玄武门之变找理由,因此将所有功劳揽在了自己身上,可是想要掩天下人之眼,终究是不可能的。
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一书中,真实写明了李渊起事的细节。
此书的作者是李渊起兵时的文书温大雅,从这本书的细节中可以看到一个更真实的李渊的形象。
作为一个皇帝,而不是一个上场杀敌制胜的将军,李渊更多时候做的是在后方统筹调度,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
起兵一事,想要长久,自然不能单纯靠武力,不然项羽、陈胜吴广之辈,自然也不至于最后功败垂成。
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家盗贼,全都选择在乱世中揭竿而起。
各路人马都打着为民发声,为民起义的口号,可最后推翻隋朝江山,建立盛世大唐的,却是唐国公李渊。
倘若从大义来说,隋朝天怒人怨,无非是隋炀帝过于残暴,以至于民声鼎沸,失了天下民心。
而唐国公李渊呢,他和前朝北周之间却是关系暧昧,和隋朝统治集团更是关系密切。
李渊本就是十六国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李渊祖父在西魏时官至太守。
北周建立后被追封为唐国公,这份头衔也被传到了李渊身上,而李渊之母更是隋文帝妻子的姐姐。
可以说,当时任何一个贵族家族当了皇帝,李渊家族都混得开。
可就是这么一个包装起来的起义军,最后能够接隋朝的班,李渊又岂能单单靠儿子李世民在外面打的那几场胜仗。
战场以外的政治、外交和利益博弈,这些都是李渊在背后执掌大盘。
而在李家起兵建立大唐的过程中,李世民更多的是在局部战场上的可圈可点。
在大唐建立后,李渊选择了立嫡长子为太子。
这无非是因为他知道现在天下不稳,皇权交接如此频繁,无非是因为世人对于皇帝的宝座没有什么敬畏之心。
而昔日隋文帝便是废长立幼,立隋炀帝杨广,最后隋落得一个二世而亡。
倘若不把规矩立下,李渊又怎知大唐不是下一个大隋。
至于他立下的太子李建成,在李世民的刻意安排下,似乎已经被解读成一个奸诈、贪婪的无能之辈。
可实际上,李建成绝不是无能之辈。
在李家从太原起兵时,李建成和李世民便是同心并肩作战。
他们一同在前线厮杀,为父亲和李家打下了偌大皇朝,最后,唐朝首都长安便是李建成带人打下来的。
大唐建立后,李渊于长安建首都,立不论是功劳、礼仪、威望都极佳的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还是两个打仗打得好的老二和老三,为李家守江山,做一个地方王。
这般安排无疑是合情合理,李世民负责长安以西,对付西秦霸王薛举;老四李元吉则是负责长安以东,主要对付北边的突厥人。
李渊想的是自己百年以后,老大做皇帝,几个弟弟都是自家人,自然全力协助兄长,李家的江山也就可以长久传下去。
可李二的确有能力,将薛举打的灭了国,李元吉却是打不过两个割据势力宋金刚和刘武周。
这两处可是李家的老家,是他们发家的地方。
无奈,李渊让李世民救场子,火速奔赴山西,李二同样是连战连胜,将山西收了回来。
正是此役过后,李二的威望大涨,曾经的平衡被打破。
李渊被这几个儿子自己闹得不可开交,可涉及到自己的骨肉,李渊也很难割舍。
最后在优柔寡断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将自己兄弟杀死,将老爹赶下台,自己坐上了皇位。
尽管李渊在这一件关键大事上犯了迷糊,最后落得一个早早当起了太上皇的下场。
可是回顾他的初心,建成、世民、玄霸、元吉,李渊的确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