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以后,赵构逃到江南建立起了南宋。经过和金朝的多年战斗,到绍兴和议以后,南宋的疆域基本固定下来,在让出了河东、河北、陕西、淮北等地以后,勉强保住了半壁江山。
此时的南宋其实已经接受了北方沦陷的现实,不过为了显示自己并没有忘记光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南宋还是把临安称为“行在”,而不是京师,意思是皇帝只是暂时驻跸在此,总有一天还是要返回东京汴梁的。南宋皇陵为什么荡然无存,不为人知
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南宋前期在临安一直没有大兴土木修建皇城,只是在原来临安府衙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扩建,而且主要宫殿都继续用当初汴梁皇城内的名字,以示不忘本。有趣的是,因为新皇城规模太小,宫殿数量有限,没有原来那么多,所以在使用时,只好一殿多用﹐做什么事挂什么牌子。像平时处理政务的文德殿﹐举行大典时就挂上大庆殿的牌子,设宴时挂上紫宸殿的牌子,殿试挂集英殿的牌匾,祭祀时又改为明堂殿。
而在身后事上,南宋皇室也是同样如此。
根据《会稽志》卷六《陵寝》记载,公元1131年,哲宗废后孟氏病重将死时留下遗诰,希望自己死后不下葬,就近选择一个地方暂时存放,等战事平息再送回河南巩义的皇陵下葬。
殓以常服,不得用金玉宝贝,权宜就近择地攒殡,候军事宁息,归葬园陵,所制梓宫,取周吾身,勿拘旧制,以为他日迁奉之便。
朝臣们也纷纷上奏,认为不修建规模宏大的皇陵下葬,改为修建暂时存放棺木的“攒宫”,存放孟皇后和以后死去的皇室成员棺木,有朝一日克复中原以后再归葬。
帝后陵寝,今存伊洛,不日复中原即归附矣,亦以攒宫为名,佥以为当。
赵构同意了这个建议,并最终选定在绍兴附近修建攒宫,此后南宋皇室也照样处理。
攒宫既然只是暂时存放棺木之所,和此前历朝历代的皇陵相比自然要逊色很多,不仅没有神道石刻,墓室深度也大多只有五六尺,最深不过十几尺,陵上建筑也大为简化。皇帝、皇后尚且如此,那些妃子的棺木,处理方式就更为简单,大多直接寄放在临安 绍兴的寺庙里。
应该说,南宋皇室在复兴中原这件事上,面子上的功夫做得还是很到位的。可惜在杀了岳飞以后,南宋再也没了光复北方的实力,因此不修皇城和皇陵,最后也只是成了一个面子功夫。而后期几个皇帝也忘了攒宫的初衷,在下葬时陪葬丰厚,这也给自己带来了祸患。
南宋灭亡以后,陵园开始还有人守护,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但是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杨琏真迦出任江南释教总摄以后,听说南宋陵园内墓葬丰厚,于是在上任次年就纠集当地僧人和暴徒赶到绍兴,大肆挖掘南宋皇帝的陵墓。
杨琏真迦首先挖开了宁宗、理宗、度宗、杨后等陵墓,所获丰厚。而理宗的尸体因为用水银防腐,更是被倒吊在树上三天三夜以沥取水银,头颅也被杨琏真迦砍下制成酒器,可谓悲惨至极。此后尝到甜头的杨琏真迦又挖开了徽宗、高宗、孝宗、光宗等人的陵墓,整个陵园基本被破坏殆尽。
杨琏真迦把陵园掠夺干净以后,还将高宗等人的尸骨收集在一起,混上牛马骨头一起烧成灰,修塔镇压。只有守陵官罗铣找到机会抢救下一些遗骸。另外据说绍兴人唐珏曾经带人在夜间偷偷潜入园中,将南宋诸帝尸骨换出,另外找地方埋好,才得以保全,不过这一说法是否属实,已经难以考证。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下令修复南宋皇陵。不过因为陵园原本规模就不大,破坏又比较彻底,加上明朝初建时财力有限,所以修复后的南宋皇陵也比较简单,除了将帝王遗骸按照宋朝遗留的《攒宫图》归葬原处外,只修建了围墙、孝宗和理宗陵上的享殿、碑亭等部分建筑物,其他的都未修复。
此后战乱时期这里又多次遭到破坏,等到了解放的时候,南宋皇陵已经只剩下了一些被多次盗掘的墓穴、孝理两陵的享殿和部分残破的墓冢、墓碑、祭桌,所以后来虽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是所留过于有限,自然也就不大为人所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