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公元1619年)二月,万历皇帝为了一举灭掉刚刚崛起的中国辽东后金政权,集结了以经略杨镐为主帅的诸路精兵共计二十四万人,号称四十七万,兵分四路直取后金政权的老巢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
这时的后金汗努尔哈赤一共才拥有人马六万人,他们这点人马与貌似强大的明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更何况明军还拥有先进的各种新式火器呢。
本来如此相差悬殊的战事胜负已是必然,就连在战场上一向胜多败少的努尔哈赤对此亦无多少胜算,所以他在筹划与明军作殊死之斗的同时,又安排好了自己族人撤退之路。
偏偏在这个关键时候,在努尔哈赤的面前出现了关键的一个人,他为努尔哈赤又献上了关键的一计。这个关键的一计就是“凭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正是他这关键的一计从而彻底改变了明末清初的历史走向。而献上这个关键一计的关键之人就是有着明朝辽东叛降后金第一人之称的原明抚顺守将李永芳。
李永芳是辽东铁岭人。有人说他是明万历年间威镇辽东的总兵李成梁的孙子,这可能是他与李成梁都是铁岭人的原因吧。
明成祖朱棣为了统治东北诸地,特别在辽东军卫管理体制,李永芳就是世袭的抚顺千户所备御官,这个职务相当于今日的抚顺市市长。万历帝晚年时为了加强抚顺的边防,李永芳又被朝廷晋升为游击将军。
按理说世受国恩的李永芳应该忠君报国吧。可胆小如鼠的他却被新崛起的女真的后金政权吓破了胆,当努尔哈赤于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四月兵临抚顺城下时,只用一纸书信就招降了李永芳,从而兵不血刃的就拿下了抚顺城。
由于李永芳系明朝边将投降自己的第一人,因此努尔哈赤对李永芳的到来非常重视,他不但将自己第七子贝勒阿巴泰的女儿嫁给了他,同时还按照明朝的军制授予他为三等副将之职。由于李永芳是抚顺人氏,所以军中上下又称他为抚顺额驸。
自此以后李永芳就死心塌地地追随于努尔哈赤父子,他和他的部下先后参加了八旗中的攻打清河、铁岭、辽阳、沈阳等城之战。就这样,李永芳用自己同胞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亦因功被努尔哈赤晋封为三等总兵官的世职,其麾下之汉军最多时达万人以上。
在关系着明亡清兴的“萨尔浒”之战中,正是努尔哈赤接受了深谙明军体制李永芳的建议,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法,从而一举完败了强大的明军,正是这个关键一战彻底奠定了后金政权独霸辽东、窥视天下的基础。李永芳也应此战被努尔哈赤许以“免死三次”的特权。
尽管李永芳对努尔哈赤忠心耿耿,多次断然拒绝明朝方面封官封侯的许愿,同时又多次诱惑明朝边将多人来降,甚至派出自己的女婿去宁远作卧底,直至把谍报人员送至明王朝中央政府。但作为汉人和降将努尔哈赤始终对他戒备六分,只要他稍有过错,努尔哈赤就对他痛加呵斥和羞辱,甚至一度还革去了他的职务。不但如此,就是一般的后金贵族也都从心里往外看不起他,视他为奴才,这让李永芳心中十分郁忿。
到了努尔哈赤天命八年以后,随着明将投降的人日益增多,李永芳便更加得不到努尔哈赤的重视,从此他便在政治舞台上沉寂下来。这一现象直到皇太极执政时方有所改变,但在皇太极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设立汉军旗时,李永芳仅辖六个佐领,其势力远逊从前之时。
尽管如此,皇太极还是没有忘记李永芳这个明边将投降第一人,他在天聪八年大封功臣时,李永芳被封以三等子的世袭之爵。
李永芳死后其子孙后代高官不断,直到乾隆帝年间,其四世孙李侍尧被任命为满洲副都统时,乾隆帝面对不合祖制的异议,一句“李永芳之孙岂是其他汉人能比的”让异议彻底闭嘴。由此可见李永芳在努尔哈赤后人心里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