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两位张信,巧合的是,他们入朝为官的时间差得并不多,一位是朱元璋时期的朝臣,另一位则是朱元璋儿子朱棣的部下。前者是洪武二十七年的甲戌科状元,后者是背叛朱允炆投靠了朱棣的武官。两人同名同姓,但人生际遇却完全不同。
先说状元张信
张信是浙江定海人,明朝时期这里是十分富庶的地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浙江定海商人多,但书生气也重,出过不少状元,张信就是其中之一。
张信天资聪颖,读书刻苦,少年时就极富盛名,到了洪武二十七年,他果然中了状元。明朝初期对于读书人十分重视,中了状元的张信很快就被授予官职: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读学士。
到了这一步想要升官就很容易了,平时教太子和诸王们读书,多写几篇夸赞朝政的文章,就算混资历也能混的不错。可是张信不想这样,作为读书人,张信决心要为朝廷,为国家,为读书人做点什么。所以,张信经常上书直谏朝政得失,惹得朱元璋十分不悦。
洪武三十年二月举行了会试,主考官是当朝的望儒学士刘三吾。作为当时士林的领袖,刘三吾担任主考官按理来说完全可以服众,可是偏偏这一次的会试出了大麻烦。
考试的过程没有任何波澜,但是当放榜张贴名单以后,北方士子们却炸了锅。当年所取的进士名单中,全部来自于江苏、浙江、闽南等地,而中原和北方的士子却没有一人上榜。多年的寒窗苦读换来这样一个结果,北方士子当然不能接受,他们联名上书,攻击出身于南方的刘三吾徇私舞弊,包庇南方士子,打压北方士子。愤怒的北方考生还围攻贡院,一下子就把事情闹大了。
北方士子集体上书,朝中出身于北方的官员们也弹劾刘三吾等人,朱元璋知道这不是小事,立刻下令让张信带着调查组前往彻查此事。
查完以后,张信向朱元璋汇报:并无徇私舞弊的情况。张信从试卷里随机抽了几十张卷子,其中南方士子的试卷答的妙笔生花,有理有据,北方士子们的试卷则答的很差。很显然,北方士子之所以全部落榜,就是因为他们答得不够好。
其实这并不意外,明朝初期北方历经战乱,还未恢复,不论是经济基础还是学习的环境都比不上安定富庶的南方,北方士子考的不如南方士子是社会环境决定的。至于刘三吾徇私舞弊更是站不住脚,他出身湖南,但当年所取进士的湖南籍考生并无几人,刘三吾没必要冒着风险去包庇南方士子。
然而北方士子却不能接受这个结果,因为这相当于否定了他们所有人多年的努力,还质疑了他们的智商。总之,你刘三吾就是徇私舞弊了,至于张信,你也出身于浙江定海,自然也会偏袒他们。
南方士子一看北方士子还来劲了,也纷纷联名上书,指责北方士子,当年的新科状元陈䢿也上书抨击北方士子,并认为他们是寻衅滋事,无理取闹,应当严惩。
结果南北士子们吵得不可开交,朝中官员们也纷纷站队,一场小小的科举考试眼看就要造成南北对立。
朱元璋十分重视拉拢北方的士子和官员,所以他让张信去调查,实际上是希望张信能够偏袒北方士子,补录几个人,不能让榜单上一个北方籍贯的考生都没有。然而张信秉持着公正的原则,坚持认为考试结果没有问题,刘三吾没有徇私舞弊。
意见出现分歧,生气的朱元璋打算拿张信等人开刀。为了平息北方士子的愤怒,朱元璋将新科状元陈䢿抓捕斩首,并以重罪将张信弃市处死,刘三吾罚去戍边。
秉公调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成为稳定政治的牺牲品,状元张信的结局,实在令人同情。
与状元张信相比,武官张信可谓人生赢家。
张信的永宁卫指挥佥事是承袭祖上的,建文帝即位后,他又被升为北平都司。建文帝朱允炆察觉朱棣有谋反的意图,密诏张信率军谋取燕王朱棣。
结果张信前脚从朱允炆这里出来,后脚就前往燕王府。朱棣称病不愿见张信,张信还连去燕王府三次。张信把事情讲给朱棣听,朱棣才下决心起兵,最终夺取皇位。
朱棣一直认为张信对自己有恩,于是很宠信张信,封他为隆平侯,食禄千石,还可以世代承袭伯爵。
朱棣平时见到张信,都喊他“恩张”,可见其宠信程度。有了朱棣这座靠山,张信开始恃宠而骄,他忝冒侯爵,恣意贪污,还强占了百姓民田。有官员弹劾朱棣,朱棣只是命张信退回民田,却没有惩罚他。
明仁宗时期,张信又被加封为少师,同时还可以领二份俸禄,子孙世袭他的侯爵。
张信最终活了八十一岁,病逝于南京。张信的后代则继承了他的爵位,还传承了八世十代,一直到明朝灭亡。
同是张信,一个秉公执法,却惨遭皇帝极刑,一个卖主求荣,却享受荣华富贵,家族繁盛不息。两位张信不同的人生结局,不免让人想到一句话:“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当然,状元张信的结局也与他当时所处的时局和他摊上的君主有关系,若是将朱元璋换成其他皇帝,张信这样的性格,或许还会受到重用。只可惜张信遇到的是朱元璋,当他处于政局稳定的对立面时,他的悲惨结局就已经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