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东南隅,沉睡了800年的德寿宫,即将揭开神秘面纱。
他们一路见证,并期待这个宋韵传承展示中心的精彩亮相。
接棒前辈在地下土层中窥见岁月遗珠
第一次见到德寿宫,施梦以说,“当时已经发掘了2000余平方米,转了一圈,待了20分钟,发现完全看不懂。”
2013年入职市考古所的他,主要负责杭州市属区县的发掘和考古勘探工作。据他所知,德寿宫考古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
1984年,为了配合中河综合治理工程,“临安城”考古队在望仙桥至新宫桥之间的中河东侧,发现一条南宋时期的道路。该道宽2米,砌筑整齐,路基厚达0.4米,距中河约15米,可能与德寿宫遗址有关。
自此,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四次对德寿宫遗址考古发掘。然而由于被现代城市所叠压,城市考古缓慢而艰难,经30多年之久,一点一点抢救,一点一点露面。
2018年,施梦以接棒德寿宫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我心里欣喜又忧虑,欣喜的是,能参与到德寿宫这样一个认识杭州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工程中,骄傲是必然的;忧虑的是,遗址性质尤其复杂,考古工作困难重重。”
这是杭州展示南宋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规模之大,在全国范围内都不多见,因此对整个团队而言是极大的挑战。
“我们的工作,是刮土,但也不仅仅是刮土。”施梦以介绍,土质、土色、包含物,这是考古发掘辨认地层的三要素。他说,由于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内容、生存环境等有所不同,所以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在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等方面会产生差异,因此得根据土质的情况来分析当时的环境,这也是划分文化层、遗迹单位的主要依据。
一把铲子、一顶草帽、一个大口径随行杯,这是施梦以的日常“标配”。烈日下,他们要小心翼翼一点点地用手铲、刷子,将文物展露出来,这项工作不仅枯燥、也很艰苦。
“有句话叫‘吃不了苦,考不了古’。我们一年365天,户外工作基本在300天以上,酷暑寒冬最是难熬。”施梦以说,长时间待在三米以下的德寿宫挖掘现场,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胸闷。“因为挖掘地相对低洼,非常潮热,40℃的高温下,探方内测试地表温度甚至可以达到75℃。在夏天,中暑是家常便饭。”
“不能说有多习惯,但是时间长了就适应了。”施梦以淡淡地说。
日复一日的考古工作艰辛且枯燥,但施梦以觉得,苦的同时也有乐,因为“手铲下会有惊喜出现”。“当我们挖出一个完整的瓷碗时,现场的考古人员都会比较兴奋。”那一刻,大家好像忘记了经历的困难、身体的疲惫。
克难攻坚在瓦砾碎片中还原千年未知
曾经的宫殿究竟有多大?里面有过哪些器物?承载了怎样的故事?这些都是施梦以和参与此次考古人员想要还原考证的。但故事还未揭开,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先一个个冒了出来——
“我们遇到了很多挑战。”施梦以坦言。首先是环境的威胁,杭州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含盐量高,气候潮湿多雨,这种地质和气候条件一直对杭州各遗址的考古发掘非常不利。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20年疫情期间,考古发掘被迫暂停两个多月,原本同步进行的排水工作也随之暂停。等到重返工作岗位时,地下水位还是回升了。
其次是德寿宫遗址的多时期遗迹叠压。不同时期的主人,在同一个位置上多次重建,一层层叠压,同时晚期破坏比较厉害。“就像‘开盲盒’一样,不挖下去,根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据介绍,在考古上,判断是否曾经是一间房子,要看它留下的台基、包边、散水、柱础等,找到这些就可以大致判断这个房子是什么年代的,大约是多大面积等。但是考古队员在德寿宫遗址上挖出来的柱础高高低低,高一些的是元代的,往下是南宋的,而南宋又有早有晚,分了很多时间段。
回想起三年多的德寿宫考古工作,施梦以停顿了一会,“辛苦归辛苦,但是所有人都在全力以赴。我们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很多心血,想为杭州的文化发掘贡献一点力量。”
在施梦以看来,考古不仅仅是挖掘出某样东西,而是尽可能地还原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解读不同的行为模式。
就拿德寿宫来说,这里出土的文物,大部分是建筑构件、瓷片。同时经过研究,发现遗址内有大量动植物遗存,比如果核、桃核、枣核,还有老鼠、蝙蝠等等。此外,贝壳类的就有上百种,比如各种螺和贝类,其中部分还是海洋物种。这也说明,当时住在这里的人挺喜欢吃海鲜。
再比如一小块灰瓦,看似不起眼,其实有着丰富的内涵。“德寿宫遗址中发掘的都是灰瓦,并非前朝后世宫殿建筑常用的琉璃瓦,这就说明南宋与北宋的宫殿风貌迥然不同。”越窑、龙泉窑,甚至是朝鲜的高丽青瓷都在遗址中被发现,这些美丽的艺术作品,在他眼中有更深刻的含义——它们有可能是南宋时期海陆贸易的重要佐证。
厚积薄发用匠心热爱传承宋韵经典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但在“南宋”这一重要的时间断面上,此前杭州长久以来缺乏一处具代表性、可供观瞻的建筑景观。作为杭州首个规模性展示南宋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德寿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历经四次考古发掘,德寿宫遗址的整体布局,通过复原研究已追溯得比较清晰。整个德寿宫遗址的范围,东到直吉祥巷、西到中河中路、南到望江路、北到梅花碑一带,推测有11万平方米。
2020年,在施梦以和团队的努力下,历时近三年的第四次考古发掘揭示了德寿宫南部中轴线及其西侧次轴线上的多组建筑组群。大规模露明展示南宋时期官署宫殿遗址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也为科学复原和展示德寿宫遗址提供了坚实的依据。该考古挖掘项目曾入选2019年度浙江省重要考古发现。
厚积才有薄发的一日。2020年,一直以传承南宋文化为己任的上城区提出要高水平打造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并加快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项目,持续擦亮南宋文化品牌。
2021年8月,浙江省委召开高规格文化工作会议,强调宋韵文化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提出要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之后的十五次党代会更是将宋韵文化提到了代表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并提出要“全面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德寿宫项目,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我们发掘的遗址得以原址保护、成为重要遗产,并服务社会,这是考古人的幸福。”已浸润了5年时间的他,对宋韵也感受深刻:十字拼花铺地、考究的瓦作、错落有致的园林造景,体现了南宋人对于艺术生活的追求。“以前汉唐的园林比较粗犷,而德寿宫所代表的宋代园林的雅致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他的理解中,宋韵文化是多元包容、百工竞巧、追求卓越、风雅精致的。正是艰困忧患和繁荣辉煌的交错并存,构成了宋人生活内容的多元、思想意识的多元、艺术品位的多元。
而这同样让他认识到,考古研究一项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国人增强文化自信。“几年前,杭州人一说德寿宫,可能第一反应是杭州那家韩国料理……但现在再说起来,大家都知道这是南宋时期的一座重要宫殿,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
考古工作结束后,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施工就“马不停蹄”,历经两年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建设,并将于近期开放——德寿宫遗址“重现天日”,一砖一瓦间,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成为南宋文化具象化的表达载体。
在最近的一次德寿宫项目现场会上,施梦以看到了遗址内的数字复原展陈。在遗址南部,一池碧水从西边的中河蜿蜒而来,这是采用投影灯和水纹灯结合方式,将影像直接投射在水池水渠遗址之上。“仅通过遗址现场残留的铺地、水沟、方池、柱础、磉墩,很难复刻出曾经的恢宏,但通过数字化复原,可以让800多年前的时光在我们面前流转,让宋韵可触可感。”
德寿宫的发掘让施梦以觉得很有成就感,同时也让他对考古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我们将继续以匠心热爱考古,努力让风化的历史细节再次清晰,让破碎的文物得以重生。”
记者手记
浙江是文化大省,考古事业蓬勃发展。这十年来,考古发现包括史前遗址、古墓葬、古城址、瓷窑址以及盐业、海塘、海防、海丝等方面,内容丰富多样。这些遗址的面世,是无数默默无闻的考古人的接力和坚守。正是他们一直以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才让尘封的历史得到更多关注,散落在城市细微之处、流淌在历史长河里的故事才能重现,历史光辉才能照进城市未来。
比如德寿宫遗址,从首次发掘到基本建成,历时30余年。作为杭州首个规模性展示南宋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久后这里将通过遗址展陈、建筑模拟展示和数字展示,向市民与游客展现最为地道的宋韵文化,对于擦亮杭州宋韵文化这张金名片具有重大意义。
这座布局巧妙的宫苑,也将成为打开历史大门的一把钥匙,使得800多年前的南宋宫殿和皇家生活,变得触手可及。而被大家看见的,是一代又一代的考古者、研究者、建设者并肩一处的智慧,还有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