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
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也不能拒绝运气。甚至,这个运气要比蒙古人的自身努力更重要。从客观层面来说,蒙古人的第一个运气,是中华无帝国;第二个运气,是帝国已真空;第三个运气,是战争皆全胜。
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
这说的是成吉思汗。“灭国四十”与“遂平西夏”是放在一起说的。从这个表述上,你就能知道西夏在成吉思汗的灭国战争中的分量了。从统一蒙古开始,蒙古人就要灭掉西夏,却始终灭不掉。到第五次征西夏,成吉思汗誓死一战,直至把自己熬得灯枯油尽,才把西夏灭掉。
而在灭国四十中,也就中亚大国花剌子模堪与蒙古一战。蒙古人第一次西征,主要对象就是花剌子模。如果非要再加上一个,那就是契丹人建立的西辽。而西域和中亚的其他诸侯,你只能将其定义为城邦或部落,根本算不上国家。高加索山以北的一众罗斯公国们,还处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只要暴力输送到位,蒙古人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至于蒙古灭金,那就更费劲了,从1211年一直打到1234年。这期间,蒙古人也不是一直彪悍,女真人更不是一直狼狈。后期,蒙金战争已经实现了某种平衡。所谓平衡,就是蒙古人已经无法复制野狐岭之战的模式;把女真大金压着打,再无可能。问题主要出在了大金朝堂。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朝堂无能,玩死天下。如果女真能扛住取道灭宋的拖雷,那么蒙古和大金将会进入到一种消耗模式。只要进入到这种模式,草原胜出几无可能。类比西汉VS匈奴、隋唐VS突厥就行了,中原帝国肯定能耗死草原帝国。即便女真算不上秦汉隋唐,但起码也能跟北魏类比吧。北魏怎么吊打的柔然的,女真也可以怎么吊打蒙古。
所以,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够突然崛起于蒙古高原,第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无帝国。
但凡中华有个秦汉隋唐类的帝国,成吉思汗就是再“深沉有大略”、再“用兵如神”,也没戏。能与成吉思汗比肩的草原雄主,不再少数。比如匈奴的冒顿单于,拳打东胡、脚踏大月氏;比如突厥可汗阿史那土门,带着一伙西域锻奴,硬是把草原帝国柔然给掀了桌子。这些人的初始条件并不成吉思汗更好,而面对的敌人都比成吉思汗强大。
而第二个原因则是帝国已真空。公元2世纪以来,欧亚大陆就是一个帝国的时代。自东向西,依次是东汉帝国、贵霜帝国、波斯帝国以及罗马帝国。帝国虽然不断崩溃,但继承者却不断出现。继承汉帝国的是隋唐帝国,继承波斯帝国的是阿拉伯帝国。但是,在隋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之后,整个欧亚大陆却出现了帝国真空。倘若面对的不是花剌子模而是阿拉伯帝国,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还能如此彪悍无前吗?缺乏西域城邦经济的补充,靠天吃饭的蒙古草原,怎么获得持续战争的韧性?这时候,别说灭金,就是灭西夏,都是难上加难。
而第三个原因则是蒙古人战争皆全胜。汉匈战争的转折点,是卫青河南之战。河南之战仅战俘虏3071人。但是,失去河套平原之后,匈奴的左臂基本就被砍了下来,东方势力只能龟缩。接着,卫青出击右贤王庭和霍去病两次河西之战,开启了汉军的屠杀模式。
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长途奔袭、扫荡草原。鲜卑骑兵,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渡燕然山,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的纵深面疯狂扫荡。此战彻底打垮草原霸主柔然,以后北魏对柔然基本全是完胜战绩。
大隋八道反击突厥、大唐五道出击突厥,基本上都是一战定草原。这说明什么?说明草原虽然好战却并不善战,战争的韧性极差,根本扛不住一次大的失败。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如果你连一次大败也扛不住,那就真能靠运气。
而成吉思汗崛起后的蒙古人呢?简直就没啥天理可讲,从无败绩。关键是战争皆全胜,三次西征但凡遭遇一次失败,损失超过四分之一,那蒙古的远征军也就别回来了。但是,一次都没有出现。而对金、对西夏的作战,虽然屡屡顿兵坚城,但野战却长期无敌。
所以,蒙古人真得很厉害,打遍了整个欧亚大陆,但并非全是因为成吉思汗以来三代皆战神,也非全是因为千户制凝聚了草原部落。关键是运气,运气实在太好,这就是一个蒙古人的时代。而蒙古人攻灭南宋,则是一种大势加运气的模式。
大势,是南方政权鲜有北伐中原的可能。不是南方中国不能打,而是北方中国山河纵横,导致出兵的成本高得可怕。南宋高宗时期,岳飞从湖北打到河南。但之后呢?你还得打关中之战、山东之战、河北之战以及山西之战,甚至还要推进到长城一线。即便战无不败,但打仗是要花钱的。连续大战,就能把南宋打到经济破产。
运气,就是南宋政权太怂。再怂的南朝政权也是定都建康,也就是南京。传统王朝的首都,就相当于一个前敌司令部。定都在哪里,就表明自己的雄心指向哪里。定都南京的目的,就是要过江、要楼船中原。但是,你定都在浙江大山里的杭州,是个什么意思?加上后期,跟女真遭遇了一样的问题,就是朝堂无能、玩死天下。忽必烈的一支远征军,硬是迂回了大半个中国,攻灭大理国。这简直没啥天理可讲。大理国没有摁死这伙人,更吊诡的是宋朝的南线部队,基本就被这伙人给屠杀了。
大势和运气的原因讲完,再探讨南宋为何能够独自抗衡蒙古数十年。蒙宋战争,从1235年一直打到1279年。结束的标志事件是1279年崖山之战。但实际上,在1273年襄阳陷落后,战争就已经画上了句号。因为襄阳之战后,南宋的长江防御体系彻底崩溃,已经无力回天。
但是,战争持续的时间已经足够长。比蒙古灭西夏、蒙古灭金,甚至三次西征的时间都要长。
有一个问题是:如果蒙古没有发动第二次和第三次西征,是不是可以加速南宋的灭亡?可能性不大。成吉思汗以后的长子西征和旭烈兀西征,基本上就是一种扫荡模式。蒙古人面对的对手多是城邦政权和没落帝国,遭遇的军队也不是真正的规模级军团。所以,西征就是十几万蒙古人跑到西边一个一个地拔钉子。
拔钉子虽然费劲,但拔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腹背受敌。西征战争,跟灭国南宋的战争,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南宋的作战,才真正考验蒙古人的战争智慧,必须在数千里的战线上,统筹考虑进攻哪里、何时进攻以及怎么进攻。就是再增加十几万蒙古的西征军,全都压到南宋,也没用。因为根本就没有这些骑兵的用武之地。
从南宋来说,能够扛住蒙古人数十年,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
一个是地利因素。
从秦岭到淮河,是一条数千里的漫长战线。但这条战线上,却只有三个南下通道,自东向西一次是江淮通道、南襄隘道和四川通道。蒙古人无论集中多少兵力,搞大水漫灌式的进攻,但最后一定要落到这三个通道上。
淮河通道,河流纵横、沼泽边地,蒙古骑兵的机动优势完全发挥不出来。而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几座坚城,就是绞肉机。所以,蒙古人在后期,基本上就放弃了这条通道。看着是骑兵纵横的平原,但骑兵来了就陷入死地。就是这么个地方,你冲过来还有什么意义。
四川通道,具体是从关中到汉中再到四川,中间要翻越秦岭和大巴山。蒙古人的确可以进入四川、扫荡四川。但是,然后呢?然后就是自己被锁在四川、出不来。占领四川,但无法从四川顺江而下,就是在浪费暴力。而蒙哥大汗,就死在钓鱼城下。你进来可以,但想出去,根本没那么容易。如果南宋能够彪悍一点儿,蒙古人能不能全身退出四川,都难说。
南襄隘道,主要是南阳到襄阳的一条盆地通道。蒙古人最后就是在这里突破了南宋的长江防线。但是,这条通道也不好打。南宋的在襄樊的防御体系非常完整,而长江就是一条运兵运粮的高速公路。关键是蒙古人一直就不理解襄阳到底有多重要。后期,是因为南宋降将刘整提出的建议:欲灭南宋、必取襄阳。
一个是政权因素。
南宋是一个标准的王朝政权。而这套政权体系不仅可以支撑一个王朝,而且可以支撑一个帝国。为什么说中国在政治上是早熟的?西方直到近代,才完成从封建到集权的转变。而转变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到实践的过程。工具理性使得西方人建立了官僚制。官僚制是一种机器化大生产的高效行政模式。而中国呢?两千年前的秦战国,就在战国竞争的博弈环境中,发明了集权官僚制。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一直批评大明没有实现数目字管理。但是,你这是用今天的统计标准来衡量古代中国的传统王朝。中国王朝没有实现数目字管理,那么西方的封建诸侯国呢?别说数目字管理,国王甚至都不识字,连基本的文书行政都做不到。而大明的行政效率,在历代王朝中只能是排名靠后的。
集权和官僚制的最大特点,就是效率足够高。很多帝国,没了就没了。但是,中华帝国却一波接着一波。原因并非全因为广袤平原的物产丰富。比之印度的平原面积,中国并不算多。原因就是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
旭烈兀西征,第一个要拔掉的钉子就是刺客之国木剌夷。在蒙古人到来之前,木剌夷已经派出使者游说西亚诸国,号召大家一起对抗蒙古。但是,包括哈里发在内的西亚各方势力,根本就没人理会木剌夷的要约。
而同时期,蒙古进攻南宋呢?四川方向、蒙哥彪悍扫荡;云南方向、兀良合台突将勇猛无前。各条战线上,蒙古人都是势如破竹。但是,南宋守将却按部就班,大家该怎么打就怎么打。钓鱼城下、打死蒙哥大汗,马湖江之战、击退兀良合台。蒙古人可以在战术上一直取胜,但一直无法实现战略碾压。而其原因就是行政模式及其产生的行政效率,能够把南宋的战斗暴力和战斗韧性全都释放出来。
一个是文化因素。
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因素。在北宋时期,宋朝人已经形成了某种国族意识。宋朝人对自己的理解,不再是一种古之帝国的定位,而是一种原初的民族主义。宋朝人的自我群体意识特别强。《肇造区夏》的作者,美国汉学家谭凯(NicolasTackett),认为:按照人类学的观念,宋朝人用“汉”这个词来指称自己,就是在强调自己是汉朝人的后代。而这就表明宋朝人已经默认自己为一个特定的族群,以宋朝皇帝为核心、拥有共同的祖先、拥有发达的文化。
宋朝为什么没有成为帝国而打遍整个地理视界?先天不足和实力不济,是一个原因。而这种国族意识的形成,也是非常大的的原因。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宋朝士大夫们,就不希望赵家官人成为秦皇汉武的雄主。秦皇汉武,成就的只是自己的千古流芳,却葬送了一代人美好生活。因为宋朝人已经意识到了他与我的区分,我们自己过好自己就行了,没必要想着去统治契丹人。
你可以说这种意识毫无雄心,但这种意识却非常具有凝聚力。说杜甫是爱国诗人,这就有点儿违和,因为大唐是帝国。但是,说陆游是爱国诗人,这就非常切合。那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完全可以用在抗日战争的中国。因为都是同样的意境。
大明亡国,崇祯陈尸东华门外,而大明朝臣是个什么反应?
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
崖山之战后,南宋宰相陆秀夫背着九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殉国。北宋军民“尸浮海上者十馀万人”。
十余万人齐跳海、“余皆睥睨过之”,这就是大明和大宋在凝聚力方面的差异。当然,南宋也有投降的将军和士兵。忽必烈取襄阳、灭南宋,就是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南宋军民保家卫国的战斗意志。蒙古人西征欧亚,就是在拔钉子,一次次的屠城就能震慑万邦。而蒙古人灭南宋,才是真正的灭国战争,一次次的屠城只能遭遇更顽强的反抗。
那么,南宋为什么还是亡国了?
有人说蒙古与南宋就是一个比烂的过程,两伙人都不怎么样。蒙古人这边一堆烂账,而南宋这边更是一堆烂账。蒙古人凡是死个大汗,就要上演一次举国战争。而南宋的烂账,恰恰是政权出了问题。后期的财政改革、官僚腐败和权力斗争,导致政权这个支撑出了问题。刘整降元,就是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而襄阳一旦被攻破,蒙古大军顺着南襄隘道也就灌进了进来。
在中国历史上,南宋这个南朝政权有一定的优势。
比如一以贯之的地利因素和政权因素,比如士大夫集团塑造的凝聚力。但,南宋并不是最强的,比之刘裕建立的南朝宋,缺了进取雄心、缺了武功雄主、缺了能战精兵,也缺了丰功伟绩。
南宋却能独自抗衡蒙古数十年,更主要的原因是蒙古人并不是绝对的强。
他们的崛起,运气的概率更大。蒙古的大元,无法比肩隋唐帝国。大隋统一战争,四千里长江战线、51万隋军出击,两个月便正式结束了南北分治。甚至,比之统一三国的西晋帝国,蒙古人的能力指数也要降一个档次。西晋三十年屯田,屯田之时灭蜀;七年造船,然后20万大军突破长江战线。灭吴,西晋只用了3个月。而蒙古的大元,即便1273年突破襄樊,彻底灭宋还是用了数年时间。
因此,成吉思汗及其后世子孙,之所以打遍了整个欧亚大陆,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运气太好。中华但有帝国,蒙古人崛起,几无可能;中亚但有强国,蒙古人甚至连西域都推进不到。所以,蒙古人一旦退出中原、陷入沉沦,就真心难以再有崛起的可能。后来,东北的满清崛起了,而蒙古诸部却仍旧内战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