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句诗是毛主席的大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其中提到了我国史上四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而唐太宗李世民便是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里的唐宗。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也是贞观盛世的缔造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皇帝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固然在许多地方有十分出色的表现,但最让人记忆深刻且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笔的色彩的事件,则是他杀兄弑弟,囚父夺位的事情,也称“玄武门事变“。
虽然李世民成功上位后,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唐朝迎来了高速的发展,但“玄武门事变“中他杀兄弑弟,囚父夺位的行为仍然是他的最大污点,欲要比肩与秦皇汉武的他自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挽回自己的名声。
于是在贞观四年,李世民便在这一年内大赦了390名死刑犯,允许他们回家过年,但要他们保证年后回来受审。这一举动让许多人感觉到不可思议,那年后这些被特赦的死刑犯又回来了多少人呢?
功勋卓著的秦王
李世民作为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在唐朝未立国之前,作为武将,受封天策上将,且为秦王,带领军队四处征伐,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正是因为功劳过大,但李渊偏偏立了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让劳苦功高的李世民和其手下的将士都很是不服气。
当时太子李建成长期待在朝廷,在朝廷上有着不斐的声望,然而李世民长期领兵作战,在军队里则有莫大的权威,两者之间的争斗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变到后面的互相厮杀,情况愈发严峻。两者之间几乎达到了见面就相互争斗的地步。
虽然李世民对于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的行为十分不满,但出于兄弟之情和长久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的教育,让他在与李建成的斗争中总是优柔寡断,多次丧失机会,几次置身于死地,几近身死。
但随着摩擦的加剧,两者的斗争已经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斗争了,而是以两者为首的势力集团的斗争,最终,在各自势力的簇拥下,还是发生了史书上的“玄武门事变“。
李世民作为李渊后人当中最杰出的一代,在对隋朝作战时,李世民的作用十分重大,多次战役胜利都是依靠李世民的率领。
玄武门前的杀戮
玄武门事变后,在除掉了唯一可能的继承人后,唐高祖李渊眼看大势已去,无奈只能宣布禅让,李世民成功登基,成为了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史称唐太宗。
虽然成功地坐上了皇位,但由于玄武门事变的存在,李世民身上始终背负着杀兄弑父的名声,这给人留下了攻击的把柄,每当天下出现天灾时,便有人说这是得位不正的原因,逼迫李世民下了一次次罪己诏。
为了挽回自己的名声,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在前隋的基础上,唐朝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此时的唐朝国力鼎盛,四夷咸服,威加海内,李世民更是被各国君主共推为天可汗。
在这一年,李世民深感自己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于是打算就此趁热打铁,再用一件事情来笼络人心,彻底地恢复自己的名声。
大赦数百死刑犯
值此之年,李世民前往各地进行巡抚,在巡抚途中便来到了关押死刑犯的牢狱中进行查看。但他看到牢里的死刑犯都因为命不久矣而不住哀嚎与哭诉时,他不觉的感到十分不忍,本就实行仁政的他就此起了怜悯之心。
正好当时年关将近,李世民便打算特赦这些死刑犯,让他们能够回家与家人见最后一面,这样不但能避免其怨懑而死,而且也能表示自己的仁慈。于是在不久后的朝议上,李世民便将这个想法告知了群臣。
对于李世民的这个想法,群臣自是百般阻拦,言说其中关押的死刑犯皆为穷凶极恶之徒,许多人身上都背负着人命,甚至有人杀人无算,放这些人出去无异于放虎归山,会造成更加恶劣的影响。但李世民心意已决,无论朝臣如何劝说,皆不予理会,仍然实行了自己的想法。
于是李世民派人对这些死刑犯进行了统计,共计三百九十人,李世民便如诺放他们出狱并约定好年后回来接受问斩。死刑犯们得知此事后自是欣喜万分,迫不及待的便离开了,赶紧赶往家中,深怕下一刻李世民就后悔了。
年后,到了李世民与死刑犯约定的时间,李世民与一众大臣一同等待着这些人的到来,相比于朝臣的一脸凝重,李世民却好似成竹在胸。随着时间的推移,特赦的死刑犯居然都一个接一个回来了,经过统计,共计三百九十人,一人不落。
对于这些信守承诺的死刑犯,李世民最终也没有对其进行问斩,而是大赦天下,赦免了其罪恶,似乎是要让世人明白恶人也有回头的时候。当这件事情传到民间后。李世民的声望就更加雄厚了,人们对于他在玄武门事变中的污点便从此淡忘了。
小结:
李世民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政治家、军事家,在治国理政、带兵打仗方面皆有不俗的表现,在历史上也有千古一帝的称号。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玄武门事变便是伴随了李世民一生的污点,虽然随着在他统治下的唐朝愈发强盛,这个污点也慢慢被功绩遮盖,当无论怎么说,这一点还是存在。
或许正是为了赦免自己煎熬的内心,李世民才会尝试赦免那些死刑犯他想知道,手沾鲜血的恶人是否也能有一丝善良的品质,事实证明,他看对了,也正因此,他也从内心放过了自己,赦免了饱受痛苦的内心。